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4/05/31

焊錫與音色的關係?

同樣線材、同樣接頭的導線,居然音色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只能想到是焊錫的關係了。(待考)

我去年九月又買了第二條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拿到的線明明就是原廠線、但卻不是美國連鎖購物網站上所標示鍍金接頭:
(其實我也不是在連鎖購物網站買的。XD)



不曉得是不是Dealer下單給廠商的時候沒有注意,但我寫信去給原廠詢問時他們回覆我:
引用:
「We make both ways with silver or gold. They will sound the same. The best thing is to match the metal of your input jack.

Mark Markel
President
Analysis Plus
106 East Main Street
Flushing, MI 48433 U.S.A.
So...我就沒有去跟Dealer計較了。
(今年初趁著打折買一堆東西時又多買了一條金色,只是到現在都還沒拆~XD)

結果跟我前面買的那條A/B Test發現音色有不小的差距。
基本上動態、解析度都沒差,但前面那條高音多很多、讓整體變得比較硬,反之、現在這條乍聽之下有點悶、不過聽久卻覺得這條線的聲音是比較平衡的。

前面那條手工線我Run滿久的了,我想音色大概就差不多是那樣;
後面這條雖然買了八個月但因為很少彈、所以可能還稱不上Run開,但這次聽起來確實跟我前一陣子A/B Test時有微妙的不同。

我不覺得是線頭包裝材質的問題、從物理上也很難說得通,所以我認為是焊錫的關係。
我猜前面那條應該用了含銀量較多的焊錫。
...這麼一來、我懷疑連我前面那條Cab線都有高音過多的狀況。
雖然我也有多買一條原廠的鍍金喇叭線,但看來要等另一條鍍金Cab線Run開才能測了。
按照現在偶爾換弦才會開音箱的狀況來看,大概猴年馬月才能成吧~唉...

2014/06/01追加更新:
我剛剛才發現我前面文章提到的原廠線跟手工線其實版本不一様,從線身花紋不同就可以看出。
 新:http://www.analysis-plus.com/images/newProOvalStudio.jpg
 舊:http://www.analysis-plus.com/images/SoloCrystalIN.JPG (我是拿Interconnects的圖來用,但它跟樂器線的線身花紋相同)
...這是音色不同的真正原因嗎?

2014/07/02追加更新:
寫信去問了Pro Oval Studio新舊版的差異,回覆的結果...
引用:
We changed the dielectric a little and it is a few percent faster.
看來跟Pro Oval 12的回覆相近,都是加快反應速度。
...這條線已經夠快了,居然還要再快...

====================================================================

這篇文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Analysis Plus President:Mark Markel這句話:
「We make both ways with silver or gold. They will sound the same. The best thing is to match the metal of your input jack.」
鍍金跟鍍銀聽起來應該會一様,最好的方案就是線頭跟接孔材質要一様。
這是個很有趣的說法...從鎳與金的電阻率差異來看、他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大家可以想想一個線材廠商這麼說背後的意義。
...特別是那種沒事為了那幾%Rise time就改版的廠商...啃~
幹、我是不是要把那條還沒拆的鍍金頭拿去填海? 或者把所有的接孔換成鍍金材質? XD

2014/08/28追加更新:
事實上Vovox對於導線頭也有一様的說法。
昨天跟熟識的琴師討論Analysis Plus這個說法時,他說他也曾問過Vovox為甚麼他們家樂器線沒有用鍍金頭,結果Vovox說:
「因為沒有必要,除非你打算把所有的Input都換成鍍金的。」
...看來線材廠商對於導線頭的認知幾乎都差不多。

2014/05/30

D'Addario Pure Nickel 10-45測試心得



前一陣子去樂器行沒看到D'Addario Pure Nickel 10-45,詢問之後他們說從沒有進過,所以請他們下次進貨的時候幫我進一下,
上一篇有說今年額度已經用完了,所以我跟他們講慢慢來就好,反正他們進貨都會隔一段時間,結果隔一個禮拜就叫我去拿...
想說不好意思只好硬吃下來,也就是這樣我連明年的份都買完了~XD
目前是三個月換一次弦,所以雖然一個多月前就拿到弦了、還是拖到現在才測。

=========================================

搭配PU:Fender 57/62 Set、Gibson Burstbucker 1+2。
僅換弦、沒有額外做調整。


要買Nickel買這套就對了!!

如果GHS Nickel Rockers第一、二弦的鏽斑對音色沒有影響的話,那D'Addario Pure Nickel絕對是兼具傳統與現代的高C/P值Nickel弦。
因為Pure Nickel一點都不悶、高音相當清亮。

整體頻率來說是:中>高>低。
低頻不曉得是不是4~6弦細一點點的關係所以相對較弱;高頻雖然比GHS Nickel Rockers清亮許多,但聽得最清楚的是中頻。
一言以蔽之、這套弦換上去我腦海中第一個跑出來的詞就是Boogie--Mesa/Boogie的Boogie,整個聲音被推到很前面。

Clean跟Drive的性格有落差,我不曉得為甚麼會這樣??
Clean刷和弦時不會有GHS Nickel Rockers那種放不開的悶窒感,雖然沒有Boomer那麼脆亮,但比自家的Nickel Wound要好很多。

Drive一整個就是黏+烈,把中音發揮到極致,很適合做Rock/Hard Rock/80's Metal,
雖然沒有非常趁、非常緊,但雙線圈的Muted Sound卻很Q,悶音跟和弦可以分得很清楚;
單線圈大概就適合做Rock,不過給我的印象沒有像Nickel Rockers那樣鮮明,
可能是它聽起來比較像經典Rock Tone的關係,所以我覺得很不錯、但又想不起來它的特色...

---------------------------------------------------------------------------------

Strat換上去變得比較有鐵味。(先說好、我不確定我的鐵味跟一般人的鐵味是不是一様?)
音色感覺...應該算很Vintage吧? 至少我是覺得聽起來滿經典的。
不過我玩的Strat不多,上面這段感想準不準就...

而放在已經很黏的Les Paul上更是黏上加黏、黏到好像鼻涕都滿出來了,我沒有不喜歡、僅覺得很爆笑--這麼黏怎麼辦呀~哈哈哈。
但清亮的高音搭BB1+2就真的有點吵,不過我Presence置中、所以這EQ調一調應該就可以搞定了。
(Strat則沒有過亮的問題)

手感是還好、沒有像Nickel Rockers那樣硬、緊,但也沒有Nickel Wound那麼順手。
唯一的缺點就是它是兩條弦纏在一起包裝:1+2、3+4、5+6,沒有多的地方放弦的時候真的很麻煩、一次要拆/裝兩條。

---------------------------------------------------------------------------------

結論~
除非預算很低、或者玩很兇/很趁的音樂,不然我滿建議D'Addario Nickel Wound的用戶可以試試Pure Nickel。
純Nickel居然比Nickel Wound還亮、光這點就贏了!! XD
而且價格並沒有差到非常多。(除非你Nickel Wound買到便宜的假弦)

2014/05/24

大小搖座及Hardtail Block Bridge特有的不正常聲響

如果你一直都是彈Tune-O-Matic的吉他,剛換到大小搖座時偶爾聽到有一些奇怪聲響的話,不要懷疑、你沒聽錯。
這些不正常聲響主要是跟搖座的彈簧有關,但小搖及Hardtail Block式無搖琴則額外多了金屬底座的因素。

1.跟彈簧有關:
當你彈一彈突然停下來時會聽到某種很像泛音的聲音(特別是Drive Tone),
但不管你最後停在哪個位置、甚至是開放弦都會有,而且是同一種音高。
(個人經驗是開放弦幹Power Chord會比較容易聽到,特別是第五弦A。)
嚴重一點、聽起來會有點像彈簧Reverb。
這種聲音可以試著找SpringNo來處理,但缺點是延音變短、Tone打不開。

2.跟金屬底座有關:
彈15f以上的高把位會聽到顫動音,開Drive時會特別明顯。
類似Steve Vai常用那個甩搖桿技巧,但很微弱、也不是很長,就是在彈下去的那個瞬間會出現個零點幾秒。
小搖座特別容易聽到,主要出現在第三弦;Hardtail Block聽起來與小搖類似,但微弱些;
而大搖則因搖座懸空震幅度較大、比較聽不太清楚。

這類顫動音的成因推測應該是弦與彈簧間的張力不可能達到完全平衡而導致搖座本身的微動。
小搖跟Hardtail Block聽起來類似則是出在那一整塊緊貼琴身的金屬底座,
因為木頭製琴身跟金屬製底座共振,導致底座產生顫動。

--------------------------------------------------------------------------

我曾嘗試處理這個問題,從搖座、Neck、弦的品牌與材質都換過,
甚至裝上Fatfinger、更換Raw Vintage彈簧,但依然無法消除這種顫動音。
只有在調鬆彈簧張力時發現顫動音明顯隨著彈簧張力而增減,但卻無法完全消除。
這代表搖座是否貼緊琴身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後來又聽了好幾支琴、包含二點式小搖的Tom Anderson跟Hardtail Block的Mustang都有這個症狀...

所以我最後得出以下結論:
1.這是物理現象。只要沒插音箱就沒出現的話請從電子零件著手。
2.弦的品牌不會改變這個症狀、也不會是原因。會有關的是弦與搖座之間的張力。
3.拾音器的高度不會改變這個症狀、同樣也不會是原因。調高調低主要是讓這個聲音變得明顯與否。
拾音器沒收到、或者被主動式過濾掉都不代表這個症狀消失了,只是沒有透過音箱被聽到而已。

若你原本沒有這個症狀亦有可能是之前沒有被放大至音箱。
如果能夠很肯定原本就不存在"物理上的顫震",那建議拿去做比較全面的調整,應該比較有機會恢復正常。
不然試著把彈簧放鬆一點吧~(但音色會有改變)

...想想很貴的Tom Anderson都有這個症狀或許可以比較寬心吧?
是說出問題的好像都是第三弦...

--------------------------------------------------------------------------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問題根源的彈簧拿掉、在琴身與鐵塊中間塞(或黏?)一塊木頭。
不過這樣一來就沒有搖桿可以用、也沒有Strat傳統的彈簧聲,但很大的機率"應該"不會再有共振了。
(雖然金屬製的Bridge Block仍然可能會造成些許的共振,但至少不會那麼明顯)
...搞成這樣不如直接換琴~

2015/03/07追加更新:
弄了一段影片來說明小搖座這個聲音:
https://www.youtube-nocookie.com/embed/ceppbF28z0Y?rel=0
仔細留意每個音的最前面會有微微的顫音,影片中的聲音是比較不嚴重的。
不過這其實不是我彈的、是VSTi的Sample音訊。
就是因為這個聲音被完整的收錄進VSTi,我才驚覺「啊、原來這是Strat的常態呀~」。
常彈Strat或許不覺得這有甚麼奇怪、甚至可能會覺得有這個聲音才是Strat,但對我來說這個聲音真的很不習慣...

繞了一圈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少見多怪,真不好意思。

最後如果有人跟我一樣不喜歡這個聲音的話,有兩個解決方式、前面也已經提過不少次:
 1.把搖座彈簧放鬆,或者直接懸空。
 2.換琴。
不過除了有搖座的琴外、使用Hardtail Block Bridge或Tele都容易有這種聲音,
因為這個聲音的來源是底座的鐵板與琴身間所引起的共振。
若要換成Hardtail琴或Tele的話、買之前還是記得留意一下。

2014/05/09

簡介從MI Japan開始的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本來我想寫的是有沒有可能ESP一様引進MI這樣一個品牌,而非討論專業的音樂教學。
但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很吃品牌這套,比起單純的連鎖教室、多個MI商標並標榜與美國同步的教學內容可能更能吸引進階樂手的青睞。
但問題是:對一般人沒吸引力,他們可能比較想去Yahama。
結果MI很可能就變成跟前幾個月上新聞的某個國外連鎖教學系統一様。
所以後來還是覺得改談一些有名的專門學校讓有心想出國留學的人多一點資訊。

============================================

瞭解的人都知道日本MI跟本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MI沒有學歷(今年有新變革-後述-)。
以台灣的說法、它比較像是補習班;但今年和採取空中教學的高中與短大(等於台灣的二專)合作,所以可以取得正式的學位與學分。

ESP引進了MI這一個品牌,並在日本各地共開了6間分校,
除了Kelly SIMONZ、Scott Henderson、Marty Friedman是全校共通的講師以外,基本上各校的講師都不相同
*課程方面、6校都能修GIT、BIT、PIT、VIT、IAP(Independent Artist Program),
但東京校多了DJ Creator、大阪校多了GIT-DX、RAP(Recording Artist Program);KIT只有東京、大阪、名古屋提供。
而新推出的NAP(Net Artist Program)目前除了大阪之外其他地方好像還沒有確定排入。
其中仙台校的師資不僅少得可憐、講師的資歷與其他校相比落差很大。
可見得各校雖都在MI這個品牌下,但其實有點像獨立經營的學校式(10:00~17:80 八堂課)音樂教室。*

附註:
1.IAP是以Musicianship、音樂製作、商業行銷為主軸的課程,著眼於培養獨立創作者,因此內容從創作、演出、行銷、廣告一應俱全。
2.GIT-DX就是速彈、速彈、速彈。
3.RAP與IAP接近,但感覺課程內容沒有那麼扎實。
4.NAP其實有點像輔修,主要課程內容仍是看你選修哪一科、然後額外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懂得行銷自己的專業網路影片樂手。
(等於是IAP的劣化再劣化版)

MI Japan
http://www.mi-japan.com/index.html

============================================

接著我想討論日本的著名音樂(專門)學校,也是沒有文憑的那種,但他們與MI Japan的經營方式卻有很大的不同。
有在留意日本音樂(專門)學校資訊的人就會發現MI Japan其實是半殘,由很簡單、因為ESP原本就有音樂學校:ESP MUSICAL ACADEMY。
所以MI除了主打跟MI USA的關係與課程外,沒有辦法做太多的布局與規劃。
ESP近年還多了藝能學院、舞蹈/歌唱/聲優學院、影像學院、製琴學院,走向細分化的子公司系統。
但藝能學院也有樂手科,所以加上直營的音樂教室(東京/大阪),等於ESP現在一共有四個品牌在做音樂教學。
(題外話、ESP有製琴學院,但他們的音樂學院也有製琴科...這叫資源共享、還是叫撈很大?)

與被ESP刻意區隔的MI Japan相較之下、其他的音樂學校在課程與科系規劃上就顯得五臟俱全。
接下來就來談談音樂專門學校,我會從課程、文憑與留學制度這兩個面向來講,但我沒去念過恐怕無法深談。
若有這類學校的畢業生願意分享個人經驗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音樂學校的競爭力其實不是在師資、設備,而是在與產業的結合。
一個能夠提供高就業率、或較好就業選擇的學校,代表著"音樂可以不只是興趣、而是真的能謀生"。
所以我大略會找幾個有名的學校介紹。

===========================================

Muse音樂院 http://www.muse.ac.jp/
這家超有誠意的、官網有提供繁體中文...的簡介,雖然只有一頁、但已經算獨無僅有了~

他們是第一家被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認可的音樂專門學校。
有沒有被認可關係到能否提供:正式學歷(或技術士稱號)、學生消費優惠、獎學金、就學貸款...等。
所以像Muse這類的專門學校是有要求學歷的,必須要高中畢業、或同等資格才能入學;
MI Japan就沒有,所以我前面才說它屬於補習班一類。

Muse為兩年制學校,分成音樂藝術綜合科演奏科、以及專業進修的Master Course
音樂藝術綜合科底下有六大主修:聲樂、貝斯、鼓、作曲及編曲、混音創作、音樂商務;
演奏科則只有主修吉他;
Master Course類似於Muse的碩士班,所以對入學資格嚴苛許多:
 1.有修完Muse的兩年課程者,
 2.20歲以上有隸屬任何音樂製作公司者,
 3.20歲以上被認定水準達到Master Course者。
Master Course只有主唱、作曲及編曲、演奏(Gt/Dr/Ba)三個學科。

樂器類(含聲樂)及"作曲及編曲"的課程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必修:
 1.他們會教你如何製作傳單、CD封面、官網,
 2.理解音樂業界的產業構成,學習版稅、與經紀/唱片公司間的契約...等相關知識。
音樂商務就非常的實用,多以取得專業資格:如商業著作權檢定初級、秘書檢定3級...等在商業上實用的證照為目標。
混音創作以錄音、PA為主軸,如PA/錄音器材整備、音響工學、器材維修、音響機器概論...等。
而Master Course的在學/畢業生會優先被介紹給音樂業界、提供相關的工作機會。

Muse的畢業生最大尾的叫松本孝弘,再來是今年有來過台灣的SHAKALABBITS (Vo/Gt/Ba)以及CASIOPEA的前Kb(向谷 実)。
這真是超級活廣告呀~

...我最感嘆的是他們網站提到從他們學校畢業的知名國外留學生中有兩個韓國人、兩個上海人...就是沒有台灣人。

===========================================

上一段提到最早取得政府認可的音樂專門學校,這一段則是要來講最早成立的音樂學校--他們創立於1926年!!

尚美音樂學院 http://www.shobi.ac.jp/index.html
這間學校大概是我會提到的學校中最強大的一間,因為他們有全中文官網!!(含簡體/正體轉換)
http://www.shobi.ac.jp/chinese/
所以這篇文章會很短,因為他們官網內容真的非常非常詳細,從簽證申請到四年學雜費明細都列出來了!!
前面的Muse瞬間弱掉!! XD
所以我這段大概就提一些中文官網沒有講到的東西。

他們近百年前創立的時候是以比較傳統的樂器為主,所以看得出來他們現在的課程比較偏正統的音樂學院。(創校者是音樂家)
也因為有悠久的歷史,所以他們比較不會去強調傑出校友及畢業出路等資訊。
另外他們在2000年時正式設立了大學及研究所(之前是短大),看得出他們在教育上的全方位發展。

最後、尚美在台灣有個有名的校友(還是關係人? 但尚美外國留學生總會長應該要校友才能當吧?),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關鍵字。

...只是入學四年制加上生活費、"至少"要準備250~300萬台幣,加上能申請的獎學金種類較其他學校少,資本不夠雄厚的人會很辛苦。

===========================================

前一段介紹了接近正統音樂學院的尚美之後,這一段要介紹以留學為特色的學校。

甲陽音樂學院 http://www.koyo.net/
這間學校設立時主要以Jazz/Rock/Fusion專攻(Jazz Piano/Dr/EG/Ba科)及古典專攻(鋼琴/吉他科)為兩大主軸。
隔年在Jazz類專攻裡增設了Vo/Jazz Organ/樂理/管樂科-Sax-Tp-Tb四科,古典專攻裡增設長笛/聲樂/小提琴/Electric Organ四科。
這與台灣常見的音樂教室所提供的課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所以在五年後的1985年設立了留學課程。
接著持續貫徹創校以來的Jazz路線、在1994年加入了IASJ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Jazz),
同年參與其紐約大會、甲陽學生首次在聯合國大樓內表演。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
他們在1995年加盟BIN (Berklee International Network),正式成為柏克萊音樂學院的合作學校。
2000年正式互相承認學分,也就說在甲陽就讀兩年的學分可以完全抵扣在柏克萊的學分,
這代表從甲陽進入柏克萊後只需再修二年的學分就可以拿到柏克萊的學位。

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實沒有這麼容易,但這確實提供了一個非正規取得正規音樂學位的管道、而且還是知名大學。
根據學生選擇的留學課程種類可取得柏克萊的修業證書(4年96學分)、或畢業證書(四年120學分),後者將授予學士學位。
在柏克萊入學徵選得到優秀成績者,會根據學生的程度頒發4000~20000美金不等的留學獎學金,會在入學後連續提供兩年。
甲陽每年都有數十名接受徵選、半數以上都能取得獎學金;而確定入學柏克萊的成績優秀學生,甲陽也會提供獎學金。

之後甲陽又與愛爾蘭Newpark Music Centre (IASJ創始會員)、澳洲JMC Academy、巴西Conservatorio Musical Souza Lima達成留學生協議。
 1.Newpark Music Centre+甲陽共四年(2+2)120學分,可取得Arts in Jazz Performance的學位。但該校好像沒有特別提供甲陽學生獎學金。
 2.JMC Academy+甲陽最快共三年(1+2)120學分即可畢業,但取得學士學位仍需選讀兩年的課程。
 原則上只能選讀Contemporary Music and Performance,若需要選讀其他科系需要與該校連繫。
 3.Conservatorio Musical Souza Lima對甲陽學生提供學費減半的優惠,但學分認定則依入學徵選或考試的成績決定。

甲陽的課程現在變得有點複雜、或者該說官網的設計有點問題,我看了半天搞不懂他們現在到底分成幾種主修。
可以確定別校有的音樂商務、PA錄音、創作編曲等,甲陽都一應俱全。
但大家一整段看下來應該都清楚甲陽的強項在爵士/古典,2011~2012還有來參加台中的爵士音樂節。
對有志於爵士/古典、或以取得國外學位為目標的人來說,甲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錢是另外一回事...)

忘了提、需要留學資訊請切換英文網頁。

============================================

從哪裡開始就從哪裡結束,這一段就來介紹ESP旗下的音樂學院與製琴學院。
...雖然我覺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有點不是很想介紹...

ESP Guitar Craft Academy http://www.esp-gca.com/index.html
首先、我看了好幾遍他們官網,並沒有發現留學資訊,也沒有提供日文以外的外語官網,
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不是學校法人,所以在招收留學生上有其先天的困難。
但翻過一些當代的討論應該還是有收留學生,且官網在校友那邊可以看到一位韓國人。
因為不是學校法人、所以學費就不用想會有留學生獎學金可以拿,請全部自費~(學費後述)

課程方面可分成製作修理本科(1/2年制)、研究開發科(2/3年制)。
只讀一年就只念製作修理、二/三年的話就是按照1年級製作修理、2/3年級研究開發。
製作修理分成"主修電吉他/貝斯"跟"主修木吉他",研究開發再增加"主修修復/客製化"。
第一年的學費為1650000日元、第二年1450000日元、第三年1100000日元,所以三年請準備130萬台幣,加上住宿生活費至少要250萬,
可是因為他們好像又不能提供學生簽證,所以可能還要把唸語文學校的錢算進去。
另外、他們現在有提供短大的並修制度,我不太確定是否能從這邊拿到簽證,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寫信去詢問。
不過其實如果你有二年以上的空閒時間與足夠經費的話,倒是建議走另一條路。(後述)

因為另一條路比較實際,所以就不再著墨在ESP Guitar Craft Academy上。
最後簡介一下他們校友的出路。
大多都進了ESP新東京工場當苦力(誤),再來就是自己開工作室、或進入連鎖樂器行,也有人自創品牌,進入樂器企業在比例上最少。
有一個學生我覺得很厲害,因為他48歲才入學,真的是追夢不管幾歲都不嫌晚!!
留學生不太可能進入新東京工場、也很難進入樂器行及企業,外國人在當地就業的可能性極低。
所以學成歸國大概只有設立工作室、及進入大樂器行做維修是比較可行的謀生手段。
但前者要打出口碑需要一段時間、後者則需要人脈並看有無空缺。

============================================

既能拿到學生簽證、又能夠學製琴的另一條路就是進入這間學校。

ESP Musical Academy http://www.esp.ac.jp/index.cgi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他們既有製琴科、又有製琴學校了,因為針對的客群不同。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中文官網:http://www.espmusic.net/tky/tw/index.html
按照慣例、有中文網頁的學校我就可以少打一點字。

主要就介紹製琴科給有志於製琴/音箱設計的人。
製琴科可分成2年制及3年制,也只有製琴科有3年制。
2年制比較包山包海,木/電吉他製作、噴漆、調整、電路實習、維修實習一應俱全。
3年制一開始就區分成主修製琴及主修演奏,而主修製琴在第3年就又細分成製琴、修復、音箱/效果器等三個主修。
所以想要學製琴又想要學製音箱的人可以考慮3年制這個方向。

留學生那邊可以看到兩個台灣人喔~
http://www.esp.ac.jp/debut/ambassador.html

補充一下、我現在才知道原來美國MI已經被ESP併購了。XD
另外、目前MI Japan的東京校有收留學生(僅東京校):(但不好意思沒有學生簽證)
http://www.mi-japan.com/tokyo/information/mi-tokyo-short-term-study-prog.html

============================================

最後一段我想說說自己個人的感想,對失志中年男子碎碎念沒有興趣的人可以跳過~XD

上面提到的這些音樂專門學校對有志入學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錢。
就算是兩年制的課程加上生活費最少也要一百多萬,若沒足夠的奧援、也沒有拿到獎學金的話,就必須嘗試打工(需先申請)。
但因為留學生一周工時限制在28小時以內(寒暑假"似乎"是8hr/天?),先不談雇主的雇用意願,
以2014年東京都最低時薪869日元來計算,869x28(時)x52(周)的薪資為1265264(不討論寒暑假),實在沒有辦法靠打工支付全額學費。
最終、打工只能讓你賺得在日本的生活費,學費仍必須事先準備好。

日本交流協會只提供獎學金給攻讀大學、碩/博士的學生,不包含專門學校,國內政府亦同。
政府或銀行的留學貸款僅提供給接受正規教育的學生。
(台北市的留學貸款有放寬至專業證照,但好像有要符合相當於副學士後的專業或技術學習,這部份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確認一下)
前面介紹的學校似乎也沒提供修業期間全額減免的獎學金,只有尚美提供特優學生入學年度全額減免,但沒有顯赫經歷應該很難拿。
所以錢才是有心出國深造音樂的最大障礙。
唯尚美四年制能拿到等同於大學學歷的高度專門士資格,或許能夠符合前述獎學金及留學貸款的門檻,但仍是建議跟相關單位確認。

-------------------------------------------------------------

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師大要辦音樂學程的新聞上了電視,才想要把整個方向調往專門學校去看日本的音樂教學系統。
雖然我還不確定這類學程將來會不會對社會人士開放,但樂見學校法人規劃與現代(流行)音樂產業(軟硬體)有關的課程。
至於前一陣子被罵到臭頭的證照問題,一開始我也是覺得莫名其妙,
但從這篇文章之後發現在台灣若是不把培訓制度搞成有商機的證照制,根本就不會有教育機構願意去做。
所以...雖然從證照衍生課程與制度有點本末倒置,至少比甚麼都沒有要好。

台灣雖然個人工作室、音樂教室、樂器行林立,也有一些更為進階的音樂教育中心,
但平心而論在"硬體"及"與產業的連動"上仍還未達到與日本專門學校齊眉的水準,特別是與產業的連動上。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曾學過樂器或仍在學樂器的人有沒有聽過老師告訴你學完之後可以從事甚麼工作?

一個產業健全與否、人才的供應鏈佔了很大的因素。
高職/專科有汽修科、空調科...但好像沒聽過燈光音響科?
大學/科大除了錄音/影音編輯會併入多媒體(數位內容)相關科系外,其餘幾乎找不到科系跟現代的音樂產業有相關?
日本一開始應該也是這樣、所以才會有一般教育體制外的專門學校誕生,
它們除了提供學生更有系統的學習外,同時也能將人才供應給音樂相關產業。
當然、它們能有現在的光景是經過卅多年的耕耘,台灣不可能一蹴可及,
但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對音樂有興趣的人有著更完善的學習管道與出路。

-------------------------------------------------------------

不過說實在的、就算台灣辦了音樂專門學校,但台灣音樂產業(不論軟硬體)的市場太小,
可能沒有辦法消化每年畢業的學生--特別是硬體人才。
以國外市場為目標輸出人才是一個比較可行的目標,甚至像日本這樣收留學生來培養外國的在地人脈。

但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錢。
以勞動部開辦的短期"流行數位音樂創作與製作班"來說,54小時的課程要價10180 (學員支付2036)、一小時為189。
用這個標準來計算一天3堂課、一學年200天的話,一年的學費為113400,二年226800。
不過以學校法人來辦課的話應該不太可能拿到補助了。
以台日的薪資/消費水準差異來算的話,
個人是覺得若學校有一流的設備與良好的產學合作的話最高二年30萬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學期7萬5的學費雖高於私立大學的水準,但以技職進修來說不能算貴、因為這是一種投資。
當然如果像上面二年226800的話就真的太好了

...這樣算下來我發現樂器行的學費其實很貴呀~
直接拿甲陽綜合留學本科(15堂/周)的學費來算:以1年48萬台幣計,480000÷200(天)÷3(堂)=800/hr。(實際可能略高)
專門學校的C/P值其實比想像中來得高


平心而論、以音樂教育來說,專門學校尚無法與正統音樂大學相提並論,
但專門學校受政府認可,能頒發等同於副學士(專門士)、甚至是學士(高度專門士)的學位(但國際通用性低),
在設備及課程規劃上多少還是要有一定的水準。
像尚美在網路上討論日本音樂大學排名時"偶爾"也會被排進去(但名次就...),足見專門學校在課程上也能向音樂大學看齊。
專門學校就如同職業學校、偏重於職能運用,著眼於培養出能夠立即投入產業的人才,在教學初衷上原本就與傳統音樂大學不同。
...其實號稱日本第一間音樂大學的武藏野音樂大學最初也是從專門學校開始(1929),廿年後才轉成音樂大學。
(日本很喜歡搞這種第一個OO)

而且音樂大學入學門檻高,如果不是接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學生不容易進去,
專門學校就比較願意接納半路出家、甚至沒有基礎的人入學。
像甲陽那樣跟柏克萊結合,甚至能讓從小到大都只會打棒球、上大學才開始彈吉他的"藤山 周"到柏克萊跟大師學習、進而拿到文憑。
能夠培養出這種學生其實滿高明的,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手法。

-------------------------------------------------------------

最後、在網路上留下這樣的文章單純是希望利用網路流傳的特性,讓將來有志於辦學/留學的人能夠多一點參考。
這算是網路時代的瓶中信吧?

講到瓶中信,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Google搜尋很少出現Facebook的文章。
因為FB的封閉特性讓網路原本自由流通的意義消失了。
當大家都選擇在FB撰文時,反而讓資訊流通被限制住,因為你沒有辦法藉由網路搜尋來獲得資訊。
或許現在可以利用它的站內搜尋來找尋需要的文章,但將來有一天FB消失的話...?

============================================

備註:
像專門學校這類能夠頒發專門士學位的機構,
總共包含工業、農業、醫療、衛生教育・社會福祉、商業實務、服飾/家政、文化/教養等八大領域。
音樂教育只是在文化/教養底下的一項而已。
題外話、日本頂尖的國立音樂大學(或音樂系)是東京藝術大學、私立則為桐朋學園。
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的前身是東京音樂學校,也是唯一一所公立專門學校。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ynthesizer V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