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6/04/29

弦與Saddle間的角度對音色的影響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本文提到的角度會影響的吉他類型包含木吉他、電吉他、電貝斯,電吉他與電貝斯又分為(電貝斯僅Fixed bridge):
  • Fixed bridge with string through body,
  • Tune O Matic with string through body,
  • Tune O Matic with tailpiece。

先講String through body。
他回憶之前設計組裝過日本版Music Man Sting ray 70年代復刻琴時提到:
String through body對音色的影響,其實在弦與Saddle的進入角。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sr.html
文章太長了懶得全翻,大意是:
  • Saddle進入角(鈍角)變小時,Attack會變快、音色會變比較乾淨,但太小會讓延音變短。
  • Saddle進入角(鈍角)變大時,Attack會變慢、音色會變比較柔和,但太大聲音會變鬆沒有扎實感。
所以像他文中用木吉他照片為例時就提到高音弦進入角要小、低音弦進入角要大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string thru body的角度跟傳導不會直接劃上等號,還要考量到各弦的音色需求來決定進入角大小。

而在吉他上String through body本身對振動並沒有甚麼影響,因為木頭琴身在振動學上不算是良質導體,
所以Bell-End擴散出去的振動大部分會被衰減、最後吸收掉,不會有太大影響。
貝斯則因弦振動大,所以從Nut與Bridge擴散出去的振動會明顯傳導到琴身與Pick up外盒,從而影響音色。

--------------------------------------------------------------------------------

接著來講進入角大小與張力間的關係
事實上、不管是String through body或者是Tune O matic,Saddle的進入角大小都不會影響弦的張力
進入角變小唯一會增加的是、弦給Bridge的壓力、或者說增加Bridge上的弦摩擦力,
所以一般人在推弦時會感覺較緊的原因是弦給Bridge的"摩擦力"增加了,而不是張力改變。
前面那位琴師有做非常仔細的實驗,證明了張力不會增加: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tens2.html

因為弦的張力大小是由有效弦長 (Nut > Bridge)、弦徑(及材質)、音高等要素來決定,
所以Nut前、Bridge後的弦角度是不會影響張力的。

--------------------------------------------------------------------------------

從上述說法來看、Jackson的String through body有考量到Saddle進入角: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4/11

[轉譯] 用Windows內建軟體聽音樂音質不好的三個原因

原文(日文):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20160411_752552.html

大家都說Windows聲音不好,這是用內建驅動聽音樂時無法避免的事實,即使到了Windows 10也沒有改善。
最好的解決方式是使用支援ASIO或WASAPI的播放軟體,
除此之外不論是用iTunes、Windows Media Player、Music(Win8/8.1)、Groove Music (Win10)聽音樂都會讓音質變差。

而Windows內建驅動會讓音質變差最主要的元凶就是音效引擎所產生的三個狀況:
  1. 自動轉換取樣頻率(Sample rate)所產生的劣化。
  2. 低品質Dither所產生的劣化。
  3. Peak Limiter所產生的劣化。
第一點是當播放的聲音與音效裝置的取樣頻率相異時、Windows會自動進行重新取樣(Re-Sampling),但由於取樣精準度不佳所以音質會變差。
這部分可以藉由配合播放檔案手動調整取樣頻率來解決。

第二點是當把24bit轉換為16bit音質會變差,可能是過程中Windows會捨棄低階8bit。
解決方式跟第一點一樣。

第三點的Peak Limiter是從Vista之後開始出現在Windwos上,它會在播放音量接近0dB時"自動"啟動。
這個功能原本是為了因應Vista後支援複數軟體同時發聲、可能會讓總音量超過0dB而設計的,但用於播放音樂時就會造成音質劣化。

=============================================================

所以若要在Windows系統上聽音樂、最好是使用支援ASIO或WASAPI的播放軟體。

2016/04/10

[轉譯] 調整Windows成適合錄音環境的小技巧

原文來自Ableton官網:https://www.ableton.com/en/help/article/optimize-windows/

我大概轉幾個比較重要的技巧,但不建議每個都做、請自行斟酌,也會加入一些我自己有做但文章沒說的部分。
(橘色文字是我個人有調的。)

關閉非必要在系統啟動時執行的程式:
點選"執行"(或按Windows鍵+R)、鍵入msconfig→點選"啟動"將非必要在系統啟動時執行的程式取消勾選: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msconfig.pn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startup.png

關閉視覺效果 (Windows 7)
點選"執行"(或按Windows鍵+R)、鍵入SystemPropertiesPerformance→效能→視覺效果→調整成最佳效能。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visualperformance.png

將處理器資源設為背景服務:
點選"執行"(或按Windows鍵+R)、鍵入SystemPropertiesPerformance→進階→勾選"背景服務"。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backgroundservices.png

取消系統音效:
控制台→聲音→音效→音效配置→無音效→取消勾選"播放Windows啟動音效"。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nosounds.png

不要將DAW用的錄音介面設成主要播放/錄製裝置(我的方法):
控制台→聲音→播放/錄製→把錄音界面從預設裝置中換掉。

將電源選項設為高效能並關閉USB省電功能:
控制台→系統及安全性→電源選項→選取"高效能"→變更計畫設定→變更進階電源設定→將USB選擇性暫停設定改為"已停用"。


控制台→系統及安全性→系統"裝置管理員"→通用序列匯流排控制器下每個裝置都按右鍵"內容"→
檢查"電源管理"內的允許電腦關閉這個裝置以節省電源"是否已被取消勾選。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usbpower.png


==============================================================

關閉USB省電功能對只使用USB供電的錄音介面來說非常重要。
之前看過有人在問為甚麼DAW有時會突然找不到裝置,他懷疑是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電源不足或主機板的USB端子接觸不良,
主機板USB接觸不良是有可能、電源供應器就不太像兇手,但機率更大的是系統把USB裝置關掉了。

2016/04/02

[開箱+簡評] RME Babyface Pro

前言:
當初因為有需要4個Mic Pre及攻頂心態所以買了RME UFX,
但因為手傷遲遲無法回復、所以現在是用Midi樂器來製作樂曲,發現用不到UFX那麼多I/O,遂萌生了往下降級的念頭。
一開始是鎖定舊版Babyface,可是實在很難接受它用Break cable作為I/O連接,還好沒多久Babyface Pro就推出了。

雖然中間也有考慮過SPL Crimson等它牌機型,不過因為考量到已經習慣RME的操作與音色,
最後還是以Babyface Pro為目標。

開箱:
很簡潔的包裝、不大。


非常會利用空間、說明書幾乎跟紙盒融為一體。


保護盒,就我曾短暫在塑膠射出廠工作的經驗來說、這外盒的質感實在沒有說很好,
一體成形的扣具在連接處感覺十分脆弱、可能開關沒幾次就會斷掉。


雖然不是照得很清楚、左邊有用來裝Babyface Pro的黑色保護袋,那個質感也是不怎麼樣。
小地方都感覺得出RME為了讓Babyface Pro能夠守在749美金這個價位所做的成本控制。


目前的工作環境:


-------------------------------------------------------------------------------------------------------------

與RME UFX之比較:

外觀:
  • UFX介面簡潔、三顆旋鈕加上了按壓功能很好用,液晶螢幕質感雖好但真的太小...
  • Babyface Pro框體很扎實,但XLR I/O沒有安全扣、按鈕質感不太好,小地方都感覺得出在壓低成本。
耳擴:
  • UFX頻率很平均、聲音很中性。
  • Babyface Pro在音色上跟UFX沒有明顯的差異,唯低音變少而讓音場感覺變窄、音量似乎也因此跟著小了一點點。
    這應該是Babyface Pro耳機輸出比UFX少4dBu的關係,所以相對影響耳機音色的電壓跟電流都跟著變小。
    低音變少這件事對於只用耳機混音的人(我本人)來說有點危險,有可能會混出低音過多的成品。

-------------------------------------------------------------------------------------------------------------

另外這次測試我發現Babyface Pro一個神奇的地方,難道這就是Steadyclock III的強大之處嗎?
為了混音方便、我習慣Buffer開1024,所以UFX的延遲大概都在49ms左右,
意即每當我錄製Reamp回來的音軌時、聲音大概都會慢個49ms;
而Babyface Pro的延遲是47.9ms,照理說應該會是一樣的狀況,結果!!



各位可以發現Babyface Pro完全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我X、真的沒有延遲!!
咦~這是哪招呀!!
除了Steadyclock III之外我想不出任何解答,我認為In/Out都在Babyface Pro上所以可能Steadyclock III因此做了修正?

總之、Babyface Pro光這點就讓我覺得值回票價了~
要知道每次都得在毫秒下手動拖音軌對齊的感覺不是很好...

結論:
Babyface Pro的AD/DA乍聽之下似乎比UFX來得粗糙,但我反倒認為UFX的聲音太過精緻,少了點類比味 。
而耳機輸出的表現沒有差很多,1/3的價格但耳機輸出卻等值,滿划算的。
不過缺點是出力僅+13dBu=39mW into 600ohm,在"低音量"下推300ohm以上的高阻抗耳機時表現會較遜色。

另外Babyface Pro在音量旋鈕的控制上比較沒有那麼精細,
UFX轉動一格是0.5dB、但Babayface Pro是2dB (滑鼠在Total Mixs內調整則是1.1dB) ,
這樣在混音時很不容易控制音量...

-------------------------------------------------------------------------------------------------------------

題外話、此測試中我又一次覺得純用耳機混音很恐怖,尤其是這種Direct Monitoring的錄音界面。
在調整Total Mix設定時不小心把硬體的I/O串在一起形成Feedback迴圈,當音箱一切到破音、瞬間音量瞬間爆表到-5dB!!
(我平常用-50dB在混音)
還好我當時沒戴耳機、不然大概就要領殘障手冊了...那個嗶聲連耳機放遠遠的都聽得一清二楚...
為什麼會講到Direct Monitoring、是因為Total Mix內各硬體輸出的音量是獨立的,
所以就算關掉主音量還是可以監聽到其他輸出的聲音。
(我只有關掉主音量忘了把其他硬體輸出關掉)
好恐怖呀...

===============================================================

2016/07/31新增:
這邊談談RME Babyface Pro的耳機輸出。
有些影音玩家會把Babyface Pro當成DAC+耳機擴大機,但其實作為耳機擴大機、它對耳機的適應性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我認為Babyface Pro在"小音量"下無法讓高阻抗耳機有足夠表現,
因為我發現從-50dB開始每提升1dB、audio-technica ATH-R70x這副高阻抗耳機的音色就蛻變一次--用蛻變並不為過。

我剛買R70x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高音細節不明顯、但這大部分都是我在低音量下(-50dB)聆聽的感想,雖然曾拉到-48dB、但並沒有很認真地交叉比對,
仔細做了-50~-45.5dB的比較測試後、沒想到差異如此大,測試曲是:Mr. Big的CDFF- Lucky This Time。
  • -49dB以下的聽感就如我前面所述,高頻細節不明顯、隨著音量降低音色也會變悶;
  • 但一拉到-48dB音場、頻率、傳真度、細節都明顯不同,很難相信僅僅1dB的差異、音色居然差這麼多,
  • 之後每提升1dB、又會發現音色變得比前面更好,當我拉到-45.5dB時音色表現、高頻細節都令人驚艷!!
啊、原來日本錄音雜誌評測R70x講的是真的,音色是完全不同次元,特別是高頻的質感!!

這不是單純受音量增加所產生的變化,因為K702用同樣的音量幅度作增減、音色的變化沒有像R70x這麼誇張。
我猜很可能還是跟Babyface Pro的6.3mm耳機輸出電壓最大只有4.5V有關,就算升壓應該也達不到±9V或15V來發出夠紮實的聲音。
若是如此、那R70x的音色變化也就說得通了,畢竟高阻抗需要的是高電壓。

R70x提高音量獲得足夠推力後的表現"我個人"認為超過K702,但問題是這樣的音量對我而言太大聲。
因為Reamp占掉了Line out、我無法用Babyface Pro的Line out外接耳機擴大機...
所以我要換錄音界面嗎...還是等ADI-2 Pro...?

===============================================================

2016/08/13新增:
因為官方有說XLR In在Gain=0、PAD=On下可以做為Line in使用,不會受到Mic pre的影響,
所以我一直都把XLR In當成標準Line in使用,但仔細一看規格不是這麼一回事...
  • Input impedance balanced: 2 kOhm, 5.2 kOhm with PAD 
  • Input impedance unbalanced: 1 kOhm, 2.6 kOhm with PAD
最大只有5.2k Ohm代表若接上常見的10k Ohm Line-out就不符合阻抗低出高入原則,
意即Babyface Pro在不使用數位輸入外接其他裝置的情況下接10k Ohm輸出會產生阻抗不匹配。
我覺得這算是滿嚴重的問題...有Line-in需求的人最好在購買Babyface Pro前先確定阻抗有無匹配。

至於阻抗不匹配時對音色有甚麼影響...可以聽聽下面這段音軌,一段是2k ohm、另一段是470k ohm,而輸出阻抗都是10k ohm。
聽起來比較沒有吉他味的就是阻抗不匹配。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Synthesizer V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