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6/10/30

USB / Thunderbolt等傳輸介面的速度與錄音延遲高低無關

可能有不少人因為USB 3.1或 Thunderbolt這類傳輸介面的速度快,所以進而聯想到錄音的延遲 (Latency)應該也會跟著降低,
但其實延遲高低跟傳輸介面的種類沒有直接關連,傳輸快是因為頻寬大、而不是速度快

把頻寬想像成馬路,假設USB 2.0是兩線道的馬路、那麼USB 3.1就是八線道,
當只有一台車 (音軌) 時不管開在哪條馬路上速度都是一樣的,但車數一多就不同了。
這也就是為甚麼RME不管用USB 3.0還是2.0、延遲速度都差不多的原理,所以傳輸介面的種類只直接影響I/O數量、而不與延遲高低相關
例如Zoom UAC-8在128 samples/44.1kHz下USB 3.0跟2.0的延遲都是8.16ms,兩者完全沒有差距。
來源(日文):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711379.html
USB 3.1或Thunderbolt某些狀況下會比USB 2.0延遲低的原因可能和驅動的最佳化及傳輸介面本身的處理程序有關。

基於這個道理、RME的產品經理:Max Holtmann不只一次強調:
「RME在制定錄音介面規格時最優先考量的是傳輸介面的普及性、以及錄音介面I/O所需要的頻寬。」
RME不像日系廠商那般積極導入最新傳輸介面的理由就在這裡--因為沒有必要。

2016/10/20

[開箱+簡評] SPL Creon (含與RME Babyface Pro的Reamping比較)

前言:
雖然RME Babyface Pro才買半年,但其耳機輸出過於虛弱、又剛好我現在以耳機為主要監聽工具,
為了得到更好的音色,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要加購耳機擴大機還是換錄音介面,
不過加耳機擴大機有2個麻煩:線材跟音染,所以最後決定找台耳機輸出夠力的錄音介面。
但中低階耳機輸出夠力的機種沒有那麼多、而且還得Windows能用,
最後就把範圍集中在SPL Crimson/Creon、Audient iD22,後者因為沒有XLR Output所以只好排除。
原本沒打算這麼快買,但剛好手邊有閒錢又遇到國外清倉、所以決定買SPL Creon,
沒買Crimson的原因是我用不到那麼多I/O、而且沒特價...

================================================

開箱:
看起來很廉價的外觀設計。


裡面很陽春,USB線跟變壓器以及二頁的快速使用說明。
較高階的Crimson在2013年上市的時候好像沒有附USB線,大概被罵得很慘所以後來就附了。


本體質感非常好,全金屬外殼、組裝/烤漆/旋鈕比不少2000美金以下的錄音介面還好上許多,不過按鈕就有點兩光。


這個價位根本絕跡的德國製造。


跟RME Babyface Pro比大小。


現在的混音配置。


================================================

心得:
優點:
  1. 這個價位幾乎絕跡的高品質組裝,光外觀至少有1000美金的身價。
  2. 操作簡單、全部都在面板上解決,不用另開軟體。
  3. 耳機輸出真的很強大,音場寬廣。
  4. 高品質的AD/DA 。
缺點:
  1. 耳機輸出太強大,音量才調到1就等於RME Babyface Pro -32dB的音量。
    偏偏耳機音量在1以下時右邊幾乎沒有聲音,這樣在使用上很麻煩。
    我用RME通常音量是調-50~-52dB...有點擔心SPL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2. 耳機孔與Hi-Z孔的位置設計不太好,平放時不好插。
  3. 沒有電源開關。
  4. Line out訊號會經過實體Volume pot,無法Bypass。
  5. ASIO參數只能進DAW才能調整,Ableton Live 9.7下調整後要重新開啟程式才會套用。
接著花點篇幅講它的耳機輸出。
SPL Crimson / Creon的耳機輸出應該是2000美金以下出力最大的,這也是我買它的主因。
跟RME Babyface Pro相比一樣是Hi-fi特質卻多了些類比味、沒有RME那麼冷,很好聽。
Reverb等空間感非常清楚,整體的畫面比RME寬廣許多、色彩更加豐富。
特別是在audio-technica ATH-R70x這款耳機上空間感與空氣感就像是聽大尺寸的監聽喇叭一樣,
RME即使開到相近的音量也無法展現出如SPL般的磅礡氣勢。
RME的音色冷冷地、呆呆地、每個樂器拆得很開、卻又非常地不具音樂性,
就混音來說、這樣的特質很好,但容易聽到睡著...

但SPL最大的問題如前述、音量真的很大...

另外這邊也實證了低阻抗才是真正難推的耳機,搭配AKG K702、音量開到2以上才能與ATH-R70x在1.3左右相等。
(但也不能排除是其靈敏度較低的關係)
然後K702在音場與色彩上遠遠不及ATH-R70x,雖然高頻細節較多,但整體卻不是那麼具有躍動感。
...我對K702的評價越來越低...要不是外觀有瑕疵、我真想便宜賣一賣換現金回來...

================================================

與RME Babyface Pro的AD/DA=Reamping測試比較:

  • 44.1kHz/24bit with dither only.
  • 1st is RME, 2nd is SPL.
  • Gears:
    Marshall JCM2000 TSL100H
    Suhr Reactive Load
    Redwirez IRs & NadIR
    Radial JCR Reamper
    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 cables & Pro Oval 12 Cab cable
  • Routing=Guitar track(DAW) > Audio interface > Reamper > Amp head > Reactive Load > Audio interface > IR(DAW)
測試中發現當Suhr Reactive Load在輸出訊號量相同時、SPL這邊錄製的音量會少4.5dB,
原因不明,可能是輸入阻抗不同的關係? (RME=470k ohm、SPL=10k ohm)
所以錄SPL時Suhr Reactive Load的輸出會調比較高,但兩者Peak音量差在0.01dB以內,掛了Cab Loader後Peak音量差則在0.2dB以內。

兩者的表現差多少各位就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吧~

================================================

結論:
SPL Creon算得上600美金以下的超高水準機種,物超所值!!
但國外對SPL的驅動評價不是太好,所以穩定性我目前還在觀察中。
不過老實說我現在有點頭痛,因為SPL的耳機音量真的太大,音量低於1時又會有左右耳不平衡的問題...
可是SPL的音質真的比RME好...到底要留哪一台好呢...?

最後提一下台灣代理商的價錢真的很漂亮,幾乎跟美金報價差不多,
我沒有在台灣買的原因單純就是剛好台灣沒貨要等三周 + 國外清倉特價--不過其實也只便宜一點點。
比較麻煩的是購買的通路很少,只能從跟代理商有往來的音響店下訂。

===============================================

2016/11/11更新:
前面文章有提到Creon的耳機輸出音量在1以下時會有左右耳不平衡的狀況,其實最近發現音量再拉高一點也有一樣狀況,
官方回覆是音量3以下容易產生這類偏音的狀況。
問題來了、調到3的音量可以當喇叭用,這麼大的音量根本不能聽!!
解決辦法只有將Master Track的音量調低一途。
...我還以為是耳機壞掉,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測到耳朵都快掛掉,結果是常見的現象...我實在很討厭用耳機...

至於左右耳不平衡的狀況其實在很多耳機討論板都可以看到,主要的成因大概有這幾種:
  • 雙聯VR(可變電阻)太爛--特別是碳膜VR,若碳膜沒有處理好就容易產生這種現象。
  • 耳機擴大機是設計來搭配高阻抗低敏感度的耳機。
    這類耳機都會需要較高的電壓來推動,即音量旋鈕的位置要調比較高,所以設計上自然可忽略旋鈕在較低位置時所產生的偏音誤差。
    但問題是現代高阻抗耳機的靈敏度都比早期要來得高,當遇到這類設計的耳機擴大機時就注定音量旋鈕無法在較低的位置正常工作。
  • 擴大機是設計來搭配較小的Line訊號--這常見於60~70年的擴大機或使用相同設計者。
    由於早期的Line訊號大小約只有現在的一半,當年的擴大機必須將音量旋鈕調高才能得到較理想的音量與音質,
    因此就如同上面所述、設計時可以忽略旋鈕在較低位置時所產生的偏音誤差,
    若擴大機使用了這類較早期的設計方式又沒有去考量到VR品質,那麼就容易發生偏音。
說穿了若VR用好一點就不會發生這個狀況。
不過Creon的耳機音量真的太大,就算用了較好的VR也沒有意義,因為聲音一出來就爆掉了,所以把Master Track調低才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耳機擴大機出力大也不是甚麼好事...

這邊是官方的回覆:
It is quite normal to perceive small tolerances in the lower range of travel of the potentiometer due to its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Think of if this way: a two-channel potentiometer is like an axis with two rings.
When you move the pot you are actually moving the rings over two contacts.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perfect match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travel,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otentiometer would have to guarantee tolerances well below one millimeter.
A precision that high is only available at extremely high prices.
However, during quality control we make sure that only the lowest range, which is not that relevant, is affected.
It is important to remark that the small time delay needed to guarantee a safe contact is made does not really say anything about the balance between channels, which can still be excellent.
官方倒是很老實,有說明貴一點的VR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它們建議將輸入訊號調低讓音量旋鈕可以在較高的位置工作,如果旋鈕在3~4的位置仍舊如此才會需要送修。

-----------------------------------------------------------------------------

另外報告一下穩定性,現在使用時數大約40小時還沒遇到狀況。
不過我的用法本來對電腦就是比較低負荷,所以要說SPL驅動穩定恐怕還言之過早,大家參考就好。

2016/10/07

低~中價位錄音介面的不負責任推薦排行--2016年版

這篇文章主要是根據價位與規格來評比,我個人並沒有實際聽過所有錄音介面的表現,
然後排序時多少會有點個人觀點...
評比的價位分成入門=300美金以下、低中階=300~600美金、中階=600~1000美金。
超過1000美金以上就比較偏向音色來選擇,這部分比較主觀、且會買到這個價位大概都對音色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就不在本文討論。

300美金以下前五名 (Windows/Mac共通):
  1. Focusrite "Scarlett 2i2 (2nd Generation)"
    毫無疑問300美金以下的C/P值王者是這台,台灣的價格合理也很好買。
    I/O的動態範圍、THD+N都在水準以上,+10dBu的耳機出力也不算太差,
    比較可惜的是輸出只有2個Line out,不過這個價位應該很少人會用到監聽以外的輸出...

  2. Audient "iD4"
    如果不是這台在台灣買不到、而且沒有附錄音軟體,不然我個人很想把它擺在第一位,
    因為它是這個價位裡的規格王者!!
    無論在動態範圍、THD+N、耳機輸出、A類麥克風前級皆為這價位中最高階的水準。
    它的大哥iD22在國外廣受好評,這系列的驅動似乎也沒有太多抱怨
    從官方有意無意地暗示它的規格比照RME Babyface Pro就可以看出其等級之高。
    只支援到96kHz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這個價位就算支援192kHz、表現也不理想,只是帳面好看而已...
    另外就是I/O太少及Line in只有8k ohm,在運用上會比較受限。

  3. Steinberg "UR22 MKII"
    中規中矩的選擇...規格普通、價格普通、穩定性普通、台灣也好買...就這樣...
    耳機輸出則是虛弱...

  4. M-Audio "M-Track 2X2M"
    這台如果不是台灣價格太誇張、賣到2倍,不然我應該會把它擺在第三位,
    因為它送的軟體超過這台的價格:
    Xpand!2 (100美金)、Strike 2 (150美金)、Mini Grand (80美金)、Creative FX Collection (150美金),
    有三套軟體的價格超過硬體了....而且都是標準版、功能沒有被閹割,M-Audio這次出手滿厲害的~
    其它規格就普普通通...

  5. Tascam "US-366"
    主要賣點在於豐富的I/O,別說是這個價位、就算是網上拉到600美金大概也沒有幾台的I/O比它豐富。
    光纖+同軸輸出入、RCA out、還有Line I/O,對多用途的入門使用者來說很方便。
    其它動態範圍、THD+N等規格就不怎麼樣...耳機輸出更只有虛弱可以形容...

==============================================================

300~600美金前五名--Windows版:
  1. Audient "iD22"
    Windows在這個價格帶沒有甚麼選擇,而且都必須找水貨,因為不是沒代理就是賣到兩倍價...
    但、就算台灣沒有代理商只能買水貨、壞了得自己送國外、沒有附錄音軟體,Audient "iD22"依然是我推薦的首選!!
    優異的動態範圍、強力的耳機輸出、A類麥克風前級、還有國外用戶的一致好評!!
    雖然只支援到96kHz,但拿600美金的機器錄192kHz實在不是件值得推薦的事,96kHz夠用了~
    唯一的缺點是Line input只有2個。

  2. MOTU "UltraLite-mk4"
    中規中矩的機器、規格都在水準以上,特點是實體I/O夠多,適合需要錄同時錄多種樂器的人。
    不過Motu的硬體品質一直都讓人有點擔心...

  3. Roland "Super UA"
    推Super UA的原因是規格高、音質佳、支援DSD播放、"國外"售價低。
    但要留意Super UA沒有Hi-Z,需要額外再買DI box。
    台灣的售價我有點看不懂...

  4. Tascam "UH-7000"
    它的動態範圍、規格、音質都是Windows選項中的最高水準,用戶評價都很好、且"國外"價格低。
    照理來說我應該要把它排更前面一點,但國外的少數個案中發現它的AD使用一段時間後在30~35kHz會發生異常的雜訊。
    原因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跟電源有關係,因為在接上較好的電源裝置後雜訊多半會消失。
    Tascam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但因為案例不多、所以它們並沒有列為優先處理事項。
    看在規格很漂亮、發生問題的比例很低的份上我還是推了...另外要注意這台一樣沒有Hi-Z。

  5. SPL "Creon"
    推這台我心裡一樣很掙扎,因為它的SNR不太理想、THD+N也偏高、最慘的是驅動穩定性一直備受考驗...
    而且I/O有同時使用上的限制,不利多軌錄音。
    但由於SPL長年在類比設備的鑽研,所以它的音質很不錯、特別是強悍的耳機輸出在"2000美金"以內幾乎沒有對手!!
    又可當作Monitor Controller,所有的I/O控制/調整可以在機器上完成、無須依賴電腦。
    ...當作DAC+耳機擴大機會很實用,錄/混音要賭一睹它跟自己電腦的相容性...
    只要沒有發生驅動問題、國外用戶的評價都非常地好,我個人從RME Babyface Pro換成這台。
    詳細評測請見: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10/spl-creon-rme-babyface-proreamping.html

Mac版
  1. Focusrite "Clarett 2Pre"
    價格低,規格平均,附加軟體多,可惜耳機輸出稍微遜色一些。

  2. Apogee "Element 24"
    這個價位中無論Windows還是Mac沒有任何一台是它的對手,
    動態範圍、THD+N、耳機輸出都是最高水準,上打600~1000美金甚至更高都沒問題,
    缺點就是沒有實體控制介面、I/O太少、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但按照台灣代理商的習性...台灣價格似乎不用太期待...?

  3. Apogee "Duet for iPad and Mac"
    規格雖略遜於同廠牌的Element,但仍屬一流的水準,耳機輸出也夠力、而且還支援iPad/iPhone。
    缺點應該是Breakout Cable、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4. Audient "iD22"
    理由請見上面Windows版,雖然規格在Mac版這邊顯得有些黯淡,但仍是不錯的選擇。

  5. MOTU "UltraLite-mk4" or SPL "Creon"
    MOTU理由請見上面Windows版。
    SPL因為在Mac下走USB Audio Class 2.0不用驅動,所以Windows上的穩定性問題"應該"不會在Mac上發生,
    看在類比線路與超強耳機輸出的份上就在這邊推一下。

==============================================================

600~1000美金前五名--Windows版:
  1.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USB"
    身為RME Babyface Pro的用戶,會把這台擺在第一位是著眼在:
    較多的I/O、強悍的耳機輸出、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規格也是稍勝一點。
    不過Babyface Pro穩定且支援期長的驅動及超精準的Steady Clock III讓兩者的差距並沒有很大,
    最終Apollo以較佳的泛用性取勝。

  2. RME "Babyface Pro"
    規格上打同廠牌的中高階UCX、802、UFX,特別是超精準的Steady Clock III令我印象深刻。
    若沒有用到太多I/O的話這台應該是RME目前最超值的一台。
    唯Line In的阻抗最多只到5.2k,若要連結10k就只能用到Hi-Z,排擠到其它需要用Hi-Z的訊號。
    對我來說最大的致命傷是以這個價位而言過於虛弱的耳機輸出,不然其實我沒甚麼好挑剔的...
    詳細評測請見: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4/rme-ufx-vs-babyface-pro-adda.html

  3. MOTU "UltraLite AVB"
    跟UltraLite-mk4的評價一樣:
    中規中矩的機器、規格都在水準以上,實體I/O夠多,適合需要錄同時錄多種樂器的人。
    可惜Windows下不支援AVB。
    不過Motu的硬體品質還是讓人有點擔心...

  4. Avid "Pro Tools Duet"
    Apogee優異的硬體+附贈Pro Tools是推薦的主因。
    缺點應該是Breakout Cable、且只有Pro Tools下才能調Buffer、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5. SPL "Crimson 2nd Revision" or Roland "STUDIO-CAPTURE"
    SPL理由請見上面300~600美金的SPL "Creon",因為除了I/O數以外幾乎規格都一樣。
    不過我不知道Crimson 2代有沒有改善驅動相容性...所以還是要賭看看...
    如果需要多I/O的話可以考慮Roland,不過規格不是很理想、而且台灣的價格有點難懂...

Mac版 
  1.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DUO"
    實體I/O較多、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讓它力壓規格較佳的Apogee "Element",
    而且光是Line inputs有10k ohm就贏了~

  2. Apogee "Element 46"
    理由見上面300~600美金的Element 24。

  3. RME "Babyface Pro"
    理由見上面的Windows版,不過Windows下穩定的驅動在Mac這邊沒加分就是了...

  4. Focusrite "Clarett 8Pre X"
    推薦理由是I/O數多,當戶外要收較多音軌時這一台很方便。
    規格中規中矩。

  5. MOTU UltraLite AVB
    理由請見上面Windows版,Mac下有支援AVB可以省一個插槽出來。

==============================================================

這篇討論1000美金以下主要是針對小規模家用,這類用戶不依賴混錄音維生,購入高價器材的效益不大,1000美金左右是較適合的選擇。
事實上就像我在600~1000美金那段所說的,RME Babyface Pro除I/O以外的規格上打同門中高階UCX、802、UFX,對幾乎沒有多軌錄音需求的家用來說非常足夠了。

最後是我個人認為最適合小規模家用的前五名:
  1.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DUO / USB"--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
  2. RME "Babyface Pro"--驅動/韌體支援期長!!
  3. Audient "iD22"--除了Line input只有2個以外,沒有死角。
  4. Apogee "Element 24"--性能優異!!
  5. SPL "Crimson 2nd Revision"--因為Creon給我的感覺很好。

2016/10/06

錄音介面與監聽耳機阻抗搭配之我見

以下內容都是東拼西湊而來,我本人沒有扎實的科學技術背景,如有誤謬還請不吝指正。

在講錄音介面與耳機阻抗搭配之前我想先講講一般人對高阻抗耳機的錯誤看法。
很多人都怕耳機推不動所以不考慮高阻抗耳機,但其實需要大電流的低阻抗耳機其實比需要高電壓的高阻抗耳機難推。
(一般所謂的高阻抗是指150-600ohm)
主要是穩定的大電流輸出在設計上較不易處理,而高電壓搭配昇壓晶片則較易達成。
例如1顆鋰電池約能提供3.7V的電壓,用了升壓晶片最多可以接近12V,工作電壓約在11V左右(±5.5V),大概是3倍左右的效率。
所以對耳機擴大機廠商來說、高阻抗耳機一直都不是問題。

我這邊先列舉幾個高阻抗的優點供大家參考:
  • 音質不容易受到耳機擴大機影響。(適合監聽)
  • 音質不容易受到線材長度的影響。(適合較長線材)
  • 對耳機擴大機的負擔較輕。(可以分接)

而低阻抗的優點就只有"低電壓下可以有大出力 (適合移動式播放器)"。
加上低阻抗電流需求大,所以裝置若無法提供穩定的大電流就容易影響音質,這也就是為甚麼低阻抗比高阻抗更需要額外耳擴的原因。

===============================================================

接著回來講正題:甚麼樣的錄音介面該搭配多少阻抗的耳機?
首先要學會看懂錄音介面廠商在規格Specifications那邊所提供的資訊,
通常會看阻抗Impedance與最大出力Max output power,比較負責的廠商如Audient或SPL會提供較完整的出力/阻抗比資訊。
  • 阻抗:
    錄音介面上的耳機輸出阻抗一定要小於耳機本身的阻抗,不然除了音質會有問題外還會因為電流供應不及導致錄音介面輸出燒掉。
    特別是Shure SE846這款只有9ohm阻抗的耳機,因為一般的錄音介面多是10或30ohm,所以在搭配上要留意耳機阻抗不是越低就越好。
  • 最大出力:
    耳機輸出的最大出力會隨著負載阻抗大小而有不同,
    例如同一款錄音介面30ohm時可輸出560mW的功率、但600ohm則只有90mW,意即阻抗越大、功率就會越小。
    負責任的廠商至少都會提供600ohm負載時的資訊以便我們去推算,
    不過也有廠商只會提供分貝值,例如低價位中很熱門的Focusrite Scarlett 2i2就只有寫>+10dBu而已。
    比對Audient iD4耳機輸出+12dBu=31mW的資訊後大概可以推出2i2的耳機出力低於20mW。
問題就來了、功率mW所代表的意義是甚麼?
這就要搭配耳機的靈敏度Sensitivity來看,
例如阻抗470ohm的audio-technica ATH-R70x是98dB/mW,也就是說1mW的功率可以讓耳機發出98dB的音量。
(98dB有多大聲? 大巴士的行進聲約80dB(A)、汽車的喇叭聲110dB(A),戴耳機長期聆聽高於80~90dB的音樂會導致聽力障礙。)
1mW可以推出98dB、乍看之下就算是低於20mW的耳機輸出如2i2也綽綽有餘,
但要留意音樂本身的動態範圍若高於這個數值、例如某樂曲動態最大達到110dB,那麼要能夠完全表現出此樂曲動態範圍的話,
按照每提升3dB就需多一倍功率來計算,至少需要16mW/單聲道、32mW/立體聲的功率,
所以2i2雖然可以推出足夠的音量、但無法得到理想的動態範圍,
當然、我們也必須考量錄音介面DA所能提供的動態範圍,像2i2只有107dB也就不用去煩惱耳機能不能表現110dB了...

---------------------------------------------------------------------------------------------

高阻抗的耳機因需求的電流小,其實很好推動,若再搭配較高的靈敏度,幾乎大部分的裝置都能有足夠音量。
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13dBu=39mW into 600ohm來推470ohm的耳機在音量上沒有問題,
我一般音量都只開-50~-52.5dB,顯示+13dBu推高阻抗游刃有餘,
但由於電壓只有4.8V,所以音色表現/豐富度在低音量時並不理想,雖然音量拉高可以得到較佳的效果但也對聽力不好,
所以我認為如果使用300ohm以上的耳機至少要+17dBu才會比較理想:+17.2dBu=105mW into 600ohm 7.94Vpk。

"理論上"高阻抗耳機的電壓至少要±9V或15V才能夠有較佳的音質。
以最大負載600ohm計算、15V的電壓換算成瓦數的話大概是15 x 15 ÷ 600 = 375mW。
不過目前大部分的錄音介面、就算是超過3000美金的Apogee Symphony I/O Mk II也只有+19dBu而已,
加上600ohm以下的電壓需求會遞減,所以我覺得除非手邊只有600ohm的耳機、而且又很想要讓它吃飽飽,
不然一般運用上不需要特別再去購買高出力的耳機擴大機。

===============================================================

是否有人仍會覺得高阻抗很麻煩、低阻抗比較好?
那可以先看看Audient iD22錄音介面的耳機輸出資訊:
  • MAX LEVEL INTO 30ohms: +8dBu, 0.0032%, THD+N, 2.75Vpk, Power: 250mW or Pavg 125mW
  • MAX LEVEL INTO 60ohms: +11dBu, 0.0022%, THD+N, 4.3Vpk, Power: 300mW or Pavg 150mW
  • MAX LEVEL INTO 600ohms: +17.2dBu, 0.0013%, THD+N, 7.94Vpk, Power: 105mW or Pavg 52.5mW
會發現耳機輸出的訊號大小會隨著歐姆變小而遞減,意即相同推力下、阻抗越低所能提供的音量越小
這證明了低阻抗更需要耳機擴大機來協助,但額外連接耳機擴大機在混/錄音時的音色確認上多少會跟錄音介面有差異,
經驗不足的話很容易影響混音出來的成果。

基本上我個人覺得混/錄音會比較適合使用高阻抗的耳機啦...

===============================================================

2023/05/29更新
理論上耳機輸出阻抗只要大於輸入--也就是低出高入原則、在一般使用上應該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但Audio領域會特別要求阻抗的輸出輸入比至少為1:8才能有好的效能與音色,
意即擴大機耳機輸出阻抗為1 Ohm時、耳機本身的阻抗至少要有8 Ohm。
所以各位如果有使用耳機監聽需求的話,
建議留意一下錄音介面與耳機的阻抗有無匹配問題。

===============================================================

2023/06/20更新
無論什麼器材,只要輸出與輸入無法做到阻抗匹配時,低出高入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歐姆定律:電壓V = 電流I * 電阻R。
而在一個包含輸出與輸入的電路上 -- 如Amp與Headphone,總電阻 R = 輸出R out + 輸入R in。

為什麼低出高入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假設阻抗是高出低入的話,如R out = 99Ω、R in = 1Ω、而V = 100V時,
由於總電阻R = 100Ω,所以電流I = 電壓100V / 電阻100Ω,也就是I = 1A,
此時R out所承受的電壓是99Ω * 1A = 99V,R in則為1V,
代表整個電路上的電壓絕大部分 (99V) 會內耗在輸出端 (Amp側) R out上,
不僅會讓內部電壓過高造成輸出端的負荷、增加損毀風險,
同時也因為輸入端 (Speaker / Headphone側) 的電壓只有輸出端的1%而發生壓降現象,
壓降在音訊上會導致訊號失真及雜訊發生、甚至造成設備損壞。


低出高入的缺點是訊號傳送會因為輸入端的阻抗越高越容易受到雜訊影響而不利長距離傳輸,
但至少不會造成設備損壞。

至於為什麼錄音介面、耳機擴大機的耳機輸出阻抗越做越低?
那是因為訊號傳輸受到阻抗的影響無可避免地會產生損失,
如果無法做到阻抗匹配的話,理論上解決方法有兩種:
  1. 輸出端阻抗R out盡可能接近零、
  2. 或是輸入端阻抗R in盡可能地大,
這是為了讓Power Loss (dB) = 10 * Log [R out * R in / (R out + R in)²] 中括號內所得的值盡可能接近1。
不過現在耳機為了要配合行動裝置有限的輸出能力而採用低阻抗高靈敏的設計,故無法提高阻抗,
所以就只能選擇盡量降低輸出阻抗的方法來減少訊號損失。

最後補一個現在銷聲匿跡的耳機界爭議或傳奇人物NwAvGuy對耳機阻抗的解說:
https://nwavguy.blogspot.com/2011/02/headphone-amp-impedance.html

========================================================

延伸閱讀:

2016/09/24

[極短評] Kazrog Thermionik 吉他音箱模擬Pluging (主要為Marshall系)

Kazrog Thermionik的官網連結:http://kazrog.com/products/thermionik/

前言:
因為很懷念數位音箱模擬在參數管理上的便利,我其實一直都在考慮將現有的實體吉他音箱再換成數位,
畢竟每調整一次新的參數就得把舊有的參數拍照存檔很不方便,
再加上有可能因為拍攝角度的差異而讓參數調整出現誤差等都讓調音色變成一件麻煩的差事。
剛好趁著Kazrog將全產品降價就試試看這款在Recabinet時獲得不少好評的音箱頭模擬:Thermionik。

因為我主要是要取代JCM 2000 TSL,所以只測了Thermionik上類似的音箱:
  • Marshland 800 (JCM800)、
  • Marshland Jumpy79S ('79 JMP--Mike Soldano mod)、
  • FB100 (Friedman BE-100),
後來額外多玩了一下Duality 3ch (Dual Rectifier--3 channel)。
路徑是Guitar VSTi > Thermionik > mixIR2(掛載Cab IR)

對比是TSL上的Crunch Ch.,一樣Guitar VSTi然後用Reamper錄製、在DAW內掛mixIR2。。

心得:
整體來說Thermionik的音色不差,實體音箱若為100分的話,Thermionik至少也可以拿個70~80分,
但不曉得是實體音箱太強大、還是因為Reamper增加了類比感,
同樣用VSTi、Thermionik還是聽起來有點假假的數位感,實體音箱這邊就很自然。
而且不論音箱種類、Thermionik音色就是有點悶悶的,Oversampling開到底也沒有改善。

沒記錯的話JCM2000的Cruch Ch.應該是以JCM 800為基底,不過Thermionik的JCM 800聽起來一點都不像,音色很混濁濃厚,
不過這點倒是跟brainworx的Rockrack pro內建的JCM 800有點類似...

FB100 (Friedman BE-100)這顆我倒是還滿有好感的,讓我在A/B Test時一度有點猶豫。

Marshland Jumpy79S ('79 JMP--Mike Soldano mod)這顆算是我這次測試中"相對"比較接近TSL,
可能是因為有Mod過所以比較沒有那麼像,如果我改測未Mod版的Marshland Jumpy78可能會更像?

額外測的Duality 3ch (Dual Rectifier--3 channel)讓我想罵髒話...不曉得音色為什麼糊成一團,Dual Rectifier是這樣的嗎?
brainworx的bx_megadual就像樣多了。

結論:
以單顆音箱零買只要9美金來說、Thermionik算是個不錯的選擇,音色有水準、也不會太吃資源。
雖然跟實體音箱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不過若預算有限、又對音箱音色有一定的要求,倒是可考慮看看。

...目前看來我暫時還離不開實體音箱...

最後、我忍不住又要再提一次Ignite amps的免費模擬音箱:Emissary,
雖然當初測"實體音箱 vs 一堆虛擬音箱"時、實體音箱這邊有阻抗不匹配的問題發生,
但Emissary是當中音色唯一最接近JCM 2000的音箱,而且它是免費的!!

2016/08/19

[外行人體驗談] 監/聆聽器材對混音過程的影響

監聽器材的音色特性對混音有影響不言可喻,但應該很少人會換了新器材之後再重混已經完成的作品,
我因為剛好發現吉他Reamp錄音時因輸出入阻抗不匹配、音色可能不正常,所以不得不用新的監聽耳機重新混音。
剛好利用這個機會做比對測試,看看同樣素材(不含吉他)、不同監聽器材會如何改變混音時的想法。

我舊耳機是AKG K702,新耳機為audio-technica ATH-R70x。
結果我相當程度地改變了原本混音的樣貌,
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少用了很多EQ,新耳機聽到的聲音感覺上就是不需要那麼多EQ去後製。

新版本:
舊版本:


先不論吉他重錄的因素,新版本聽起來雖然沒有那麼明亮、卻自然很多,音場的縱深也較好;
舊版本雖然明亮、乾淨,但總覺得沒有那麼自然。
我有試著將原本的EQ稍微修改套用,但始終不理想,乍聽之下會覺得清楚許多,卻不耐久聽。

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把這兩個版本的音色差異視為K702跟R70x實際聆聽時的音色表現。
照理說高頻較多的K702混出來的作品應該高頻較少,而低頻明顯的R70x混的則是低頻較少,
但不曉得為甚麼最後成品的音色會反映出耳機的特色...?

從這邊可以了解選監聽器材的音色特性會很明顯地改變混音時的想/做法,所以慎選監/聆聽器材是非常重要的。

=======================================================================
延伸閱讀:

2016/08/07

[簡測] 幾個TS-808的Plugin比較

所有檔案都是Wav 44.1kHz/24bit、沒有後製、沒有Normalize、有加Dither。

測試環境:
前提:
  • 我本身沒有用過TS-808、但有實際聽過TS-808RE、TS-808HW。
  • 我是放在Full Drvie JCM2000的前面當成Boost、而非放在Clean Amp前面當成Overdrive。
Marsahll JCM2000 TSL100H:
  • Preamp =12AX7(ECC83) JJx3 ?x1(forgot), Power Amp=Gold Lion KT77x4
  • Routing=VST Guitar(DAW) > TS-808 Plugin > Audio Interface > Reamper > Amp Head > Reactive Load > Audio Interface > IR(DAW)
  • Crunch Ch. Bass=10 / Mid=10 / Treble=10 / Presence=5
  • Redwirez IR=mixIR2 & '68 Marshall Basketweave Vintage G12M25s
Plugin依序為:
  1. Line 6 POD Farm 2.5 Screamer
  2. Mercuriall TSC 1.1 http://mercuriall.com/cms/details_freestuff
  3. brainworx bx_greensreamer
  4. Ignite Amps TS-999 http://www.igniteamps.com/en/audio-plug-ins
  5. Ignite Amps TSB-1 http://www.igniteamps.com/en/audio-plug-ins
  6. TSE Audio TSE-808 2.0 http://www.tseaudio.com/software/tse808
除了1跟3以外其他都免費,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去抓來玩看看。

Plugin設定值:












================================================================

結論:
個人的喜好是:Line 6 > TSC > bx_greensreamer > TS-999 > TSB-1 > TSE 808。

Line 6不曉得是不是音色不好/壓縮重的關係,掛上去之後中頻反而變得棉密、比較Colorful、類比感強。

TSC是這次評測的免費王者,音色跟質感都是免費界中最好的。
需要注意的是Input gain,官方說法是建議單線圈用1~2、中出力雙線圈用3~4、高出力雙線圈用5~6,
實際上使用起來數值越少會越乾淨清脆、但也會比較瘦,數值越多則越濁、同時也比較厚,
我是用預設3.3,所以聽起來會稍微濁一點,如果再往下調大概就會偏Line 6吧?

bx_greensreamer聽起來不壞,但還是有一點數位感,感覺上有點像Boss的音色...

相對之下其它掛上去之後都會覺得中頻被砍掉、有點V型EQ的感覺、而且數位感重,TSE 808最嚴重、我聽了非常不舒服。
而TS-999把FAT打開、I/O Buffer都關掉可以很接近Line 6,但還是會感覺少了點甚麼、且數位感仍在。
TSB-1的特質則介於TS-999跟TSE 808中間。

附帶一提、若把TS-999 & TSB-1的Oversampling開到最大頗吃資源,Line 6跟brainworx這點就做的非常好。

================================================================

我擔心哪天Line 6 UX1壞掉我就不能用POD Farm 2.5的Sreamer,所以一直在找替代方案,結果還是最偏好Line 6...(苦笑)
Mercuriall TSC的Input gain調一調應該是可以代替啦...

2016/07/07

audio-technica ATH-R70x與AKG K702響應頻率之我見

這篇文章主要利用innerFidelity的響應頻率圖,來分析兩者的差異。
分析的曲線是下方的Raw Date。
我主要針對160Hz~2560Hz--所謂的中頻範圍來分析,因為大部分的樂器和人聲的基音都在這個位置,
這也是我覺得兩者差異最明顯的範圍。

下面圖片我所畫的紅線不是對準0dB,而是160Hz時曲線的最高點,
理由是我要做的分析是相對而不是絕對,所以沒有必要以0dB為基準。

各位可以看出K702從400Hz到1700Hz呈現比較大的凹陷,這可能是讓我覺得K702臨場感不足、聲音不夠扎實的原因。
有趣的是100~300Hz這個影響木吉他桶身感的區段,居然是聽不太出桶身感的K702較多,這我就沒辦法解釋了。
而這個區段同樣也是影響泛音量的主要區段,從這邊看來K702確實在泛音的表現上較突出。

我們接著來看低頻段。
我一直強調R70x的鼓跟貝斯明顯、扎實,但低音聽起來卻不會很多、很糊,這邊可以看出理由:
低頻的高峰在70Hz以前就開始下降,是一個很明顯的High pass filter;
相對的K702則是在50Hz以前緩慢地下降,尤其它本身低頻就很多,這影響了樂器整體的輪廓。
有興趣的人可以在DAW上拉拉看這兩種HPF曲線就知道差異在哪裡了。

最後來談高頻段。
各位可以很明顯發現K702從2000Hz到100000Hz都維持相當多的量,這應該就是為甚麼它高頻細節非常清楚的原因。
反之、R70x從4000Hz以後就急速往下掉,這正是讓它高頻表現不夠力的關鍵點,但也相對凸顯出樂器所在的中頻。
R70x之所以聽起不會偏暗,可能是3000~4000Hz這個區段拉得夠高,而且9000Hz還有稍微拉回一點之故。




============================================================================

最後如果各位曾聽過audio-technica的監聽耳機但卻有不好的經驗,建議不要先入為主看待R70x,
比一下M50x的響應頻率圖,就知道R70x有多不同了。



===============================================================

延伸閱讀:

2016/07/04

[短評] audio-technica ATH-R70x 監聽耳機 (含與AKG K702的比較心得)

前言:
因為才用沒幾百小時的AKG K702控制鬆緊的塑料裂開,讓我心情不好想要換機。
沒有太多預算所以鎖定以下四副:
  • audio-technica ATH-R70x、
  • Beyerdynamic DT-990 PRO、
  • FOSTEX T20RP mk3n、
  • Shure SRH1440
看了日本從專業錄音雜誌到一般使用者的評測,
大勝SRH1440的Shure旗艦SRH1840也不過跟K701互有勝負、差距還很小, 所以SRH1X40系列不列入考量。
DT-990 Pro明顯降級不考慮。
FOSTEX T20RP mk3n等級比audio-technica ATH-R70x低也不考慮。

所以audio-technica ATH-R70x就成了我購買的目標,評測都很不錯,重要的是台灣價格很合理。
日本錄音雜誌給它的評價是:
「有無使用耳擴對音色的影響很大,直入錄音界面、接耳擴、接行動裝置的音色差異很明顯,加耳擴後可與大型監聽喇叭比擬。」
 雖然專業雜誌說要耳擴、加上這副的阻抗是470歐姆,讓我一度擔心推不動,
但我不想買耳擴的決心太強烈,而且之前看當代論壇的版友分享:高阻抗耳機其實比較適合接錄音器材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賭賭看,在無耳擴的情況買了R70x。

======================================================================

開箱:
詳細照片網路上都找得到,我就隨便拍拍了,純紀錄而已。




也許有人看到Made in Taiwan會很高興,不過我看到日本那邊2016/01開箱是Made in Japan...
我個人不會在意產地,品管才是最重要的,但產地迷知道有Made in Japan之後、看到Made in Taiwan會開心嗎...?


----------------------------------------------------------------------------

外觀:
  • 外箱包裝很簡潔,不過有點不好拆、特別是耳機下面那層放耳機線與收納袋的盒子,拆半天拆不開。
    (AKG K702的盒子設計就很好,又小又好拆。)
  • 耳機很輕、很輕、非常輕,快要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 整體塑料感很重、很重、非常重,完全感覺不出是萬元等級,
    耳機跟頭帶的連接處看起來很脆弱讓人難以放心,3D方式翼狀頭墊搖搖晃晃地、總覺得一用力就會斷掉呀...
    (AKG K702已經讓我覺得塑料感很差了,我怎麼會買一個更糟的??)
  • 配戴感很好、一戴上去耳罩就吸住耳朵,但卻沒有甚麼壓迫感。

======================================================================

與AKG K702的音色比較:
比較環境:
  • 錄音界面:RME Babyface Pro (USB Powered),使用6.3mm的高阻抗耳機輸入。
  • 線材:皆為原廠線。
  • 播放軟體:Foobar 2000,試聽音樂包含流行、搖滾、金屬、古典。
  • 播放音量:RME Totalmix的Master範圍-43dB~-49dB。 

----------------------------------------------------------------------------

音質:
  • K702很"好聽",聲音很細緻,如絲綢般滑順,"乍聽之下"頻率很平均,
    但有點過度強調高頻與泛音成分,所以聲音聽起來有種間接感。
  • R70x的聲音沒有個性、卻很自然,"乍聽之下"低中頻很突出,顆粒感強、有點類似Focal cms50。
    聲音很直接、且受惠於扎實的低中頻,聲音很有臨場感。

以女聲為例,K702聽起來輕輕柔柔很舒服,R70x就顯得飽滿而力道強勁,
如果聽習慣AKG、應該會對於R70x這樣的特性感到困擾。
K702細膩、R70x粗曠,究竟哪個好我也難以評斷,但"好聽"一定是K702大勝。
K702很像是戴耳機聽Hi-Fi音響,音色好聽每個樂器都很和諧但似乎隔著甚麼;
R70x則是聲音直接打到臉上、每個樂器都很清楚、條理分明卻稍嫌沒有美感。

另外、相同音量下,R70x較大聲。
這證明了當代版友所說"高阻抗耳機比較適合接錄音界面",相同音量下470歐姆居然可以比60歐姆大聲。

細節:
  • K702因高頻與泛音成分被強調,所以細節非常豐富,在小音量下就可以聽得很清楚。
  • R70x則由於高頻沒有那麼明顯,小音量時有些細節就不容易被聽到,特別是一些樂器:如三角鐵、響板、沙鈴、鈴鼓、銅鈸。
以人聲為例,K702的氣音、唇齒音明顯,所以聲音會偏細柔,
而R70x雖然不太抓得到氣音與唇齒音,但因為它扎實的低中頻反而聲音會偏渾厚。
R70x的貝斯跟吉他都很清楚,若主要混這兩種樂器,我個人滿推薦用R70x。

上面提到R70x對如三角鐵、響板、沙鈴、鈴鼓、銅鈸這類樂器的表現力很弱,當這些樂器本身音量不夠大時極不容易被聽到。
在K702即使整體音量不大也能夠聽得很清楚。
我不確定這是否跟我沒用耳擴所以推不太出來有關,還是因為它的響應頻率從4000Hz以後變少之故,
但這在混音要抓細節瑕疵時是個滿大的問題。

音色還原度:
別的樂器我不熟不好講、但K702對弦樂器的過度修飾真的有點誇張。
如古典吉他在R70x聽起來很正常,在K702就變得很像民謠吉他;二胡在R70x內有濃濃的鼻音,K702聽起來反而有點像提琴。
R70x原音還原度是真實而自然,民謠吉他可以聽出桶身的味道、電吉他也可以聽出大概是哪種類型的琴。

造成K702不自然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它過份強調高頻,乍聽之下很透明、細節很多,但這其實是非常不自然的音色,
現實生活中所聽到的音色、其高頻並不會真的那麼清楚。

定位/空間感:
  • K702可能是因為前面所述的高頻與泛音成分之故,
    明明整體的音像是"一個"很清楚的畫面,但各個樂器的定位/空間感卻反而沒有那麼容易判斷。
    不過它整個感覺聽起來是比較寬的。
    K702的樂器堆疊、層次感相對較不明顯。
  • R70x每個樂器都很獨立、很清楚聽到各自的空間與定位,其音像立體、縱深感佳。
    唯相較於K702、R70x的整體音像較不容易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而且感覺上有點窄。
    R70x在中~低頻間的樂器堆疊、層次感較明顯,高頻就...
耳機當然不可能"直接"做出3D音場,但它的音色特質/泛音成份卻可以影響人腦對音場的判斷。
我想大家都知道泛音成分多音色就會華麗、但同時也會變得較不直接、且明確感降低。
K702定位/空間感會比較差的原因"應該"是泛音成分相當多,所以讓人腦比較不易處理樂器間的相對關係。
R70x恰好相反、因為泛音沒有像K702修飾那麼多,所以各個樂器變得相當明顯,
而人腦也比較容易對比出各樂器由音量大小/方向所以營造出的定位與空間感。

R70x的音場較窄,大約是K702的3/4,樂器會有點擠在一起的感覺,但縱深感佳。
K702音場雖然寬闊,但聽起來有距離感、而且縱深較淺,感覺樂器都被往前推、卻又沒有臨場感。
用圖來表示大概是這樣:


======================================================================

結論:
我直接破題講吧、以"監聽"而言audio-technica ATH-R70x是非常稱職的耳機,
無論是中性的音色、準確的定位/空間感 、以及音色還原度上都很適合"監聽"這個工作。
(但要留意高頻細節較不明顯、低中頻有點過多)
國外對它的評價大多是自然而真實的音色。

AKG K702作為"監聽"我個人認為完全不及格。
細節很多是個優點,這做為監聽很重要,這部分不只沒有問題、還非常棒;
而定位/空間感較不易判斷雖然有點令人困擾,但受惠於它整體畫面夠清晰,所以混音時還不至於有太大問題;
真正讓我失望的是它在一些樂器的還原度上修飾得太誇張,完全失去監聽原本的目的。
雖然我個人很喜歡它鼓組出來的音色,但現在卻會懷疑那真的是原音嗎?

如果是純聽音樂的話、兩者的特質則各有擅場,K702的音樂性較佳是無庸置疑的。
至於混音工作,套用國外網站看到的評論:
如果你需要的是監聽錄音音色是否自然而真實、一如原本樣貌,那麼R70x可以稱職地完成它的工作;
如果你需要監聽盡可能多的細節上以修正瑕疵,那麼R70x恐怕無法勝任。

----------------------------------------------------------------------------

買R70x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評測反應不錯、另外就是它跟K702頻率響應最接近,然後美金價格一樣,
我想這樣同級交換比較不會有落差..."原本"是這麼認為啦...

說實話第一次交叉比對時我難掩內心的動搖:"不會又白花錢了吧?",因為AKG K702真的"好聽"很多。
但隨著比較次數變多之後,"K702修飾很多"的感覺反而越來越強烈,
它的音色聽來似乎很自然、卻少了點真實感,細節很多、卻沒有那麼清楚...
(這樣講似乎有點矛盾,其實沒有衝突,這就是AKG厲害的地方~)
所以最後R70x靠著它非常監聽的特質打了一場漂亮的逆轉勝。

我現在覺得K702塑料斷裂真的是斷得好呀,因為這樣我才能藉由R70x發現K702在混音上的缺點。
只是作品又要重混了...

===============================================================

2016/07/25新增使用50小時後的心得:
最大的改變就是低中頻變溫和了,原本因為低中頻太過扎實而顯得有些不自然的鼓組也正常許多。
而因為低中頻變溫和、所以原本不甚明顯的高頻細節也相對清楚一點。
舉例來說、原本拉到-43dB都聽不太清楚的風鈴、三角鐵,現在-48dB就能聽得到,但小音量時仍不行。
大部分在K702能聽到的高頻細節R70x現在大概都能勉強聽見,雖然跟K702相比還是不太明顯。
不過像K702那種擺到很前面、強迫你一定要聽得很清楚的特性究竟是好是壞,很難一言以蔽之。

特別難聽到的細節主要都是金屬系打擊樂器--特別是Hi-hat,不諱言這部分是R70x的弱項,
我最困擾的是Hi-hat,以我習慣的音量來說,它在R70x上極不容易被聽到、甚至可說聽不到居多,
雖說音量拉大一點就沒問題...但畢竟不是好方法。
(前面也有提過日本的錄音器材相關評測中有提及R70x接上耳機擴大機細節會豐富許多,事實與否、各位可以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試試。)
但相對地吉他、貝斯就表現得非常好,特別是貝斯既清楚又乾淨,K702就很模糊。
身為一位吉他手,我很滿意吉他在R70x上的表現,非常的真實。

R70x音量小時會顯得較悶,但隨著音量增加高頻細節會變清楚、頻率更加均衡;而K702音量增加時低頻會變多,兩者剛好相反。

平心而論、R70x跟K702在不使用其他器材(如替換線材、耳機擴大機等)作音色調整為前提下,
要拿來當作"唯一的監聽耳機"使用都有其不足之處:
R70x音色自然、但跟高頻相關的細節不明顯,會影響混音平衡;K702細節豐富、但某些樂器聽起來會不自然,會影響音色調整。
目前最好的方法還是兩者混用...剛好截長補短。

總之、如果要拿R70x混音,最低限度熱機要超過50小時。

===============================================================

2016/07/31新增:
這邊談談RME Babyface Pro的耳機輸出。
有些影音玩家會把Babyface Pro當成DAC+耳機擴大機,但其實作為耳機擴大機、它對耳機的適應性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我認為Babyface Pro在"小音量"下無法讓高阻抗耳機有足夠表現,
因為我發現從-50dB開始每提升1dB、R70x這副高阻抗耳機的音色就蛻變一次--用蛻變並不為過。

前面提到R70x的高音細節不明顯、其實大部分都是我在低音量下(-50dB)聆聽的感想,雖然曾拉到-48dB、但並沒有很認真地交叉比對,
仔細做了-50~-45.5dB的比較測試後、沒想到差異如此大,測試曲是:Mr. Big的CDFF- Lucky This Time。
  • -49dB以下的聽感就如我前面所述,高頻細節不明顯、隨著音量降低音色也會變悶;
  • 但一拉到-48dB音場、頻率、傳真度、細節都明顯不同,很難相信僅僅1dB的差異、音色居然差這麼多,
  • 之後每提升1dB、又會發現音色變得比前面更好,當我拉到-45.5dB時音色表現、高頻細節都令人驚艷!!
啊、原來日本錄音雜誌評測講的是真的,音色是完全不同次元,特別是高頻的質感!!

這不是單純受音量增加所產生的變化,因為K702用同樣的音量幅度作增減、音色的變化沒有像R70x這麼誇張。
我猜很可能還是跟Babyface Pro的6.3mm耳機輸出電壓最大只有4.8V有關,就算升壓應該也達不到±9V或15V來發出夠紮實的聲音。
若是如此、那R70x的音色變化也就說得通了,畢竟高阻抗需要的是高電壓。

R70x提高音量獲得足夠推力後的表現"我個人"認為超過K702,但問題是這樣的音量對我而言太大聲。
因為Reamp占掉了Line out、我無法用Babyface Pro的Line out外接耳機擴大機...
所以我要換錄音界面嗎...還是等ADI-2 Pro...?

===============================================================

2016/10/22新增:
前兩天換了新錄音介面:SPL Creon,一台擁有在2000美金以內最大耳機出力的機種。
R70x在獲得足夠推力所呈現的音色、音場根本不是同一個等級,現在它擁有可以與大型喇叭媲美的音質;
相較之下K702就算接到SPL上、音色卻沒有太多的優化。

R70x跟K702若以一百分為滿分的話、接上SPL後兩者的分數大概是95:65,純論監聽的話我還是覺得K702不及格。

===============================================================

延伸閱讀:

2016/06/18

沒事最好不要亂用Tone Finger-ease / 弦油 / 指板油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這位琴師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GM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造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fe.htm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ese.htm
這個台灣也有賣...就是彈之前噴一噴"聽說"手感會變好的鬼東西。
第一個連結告訴你用多了Fret會被擠出來,
第二個連結則是作者Refret後隔天指板上突然滲出奇怪的痕跡(仔細看可以看到較深色的痕跡),
這都是指板吸收了太多Tone Finger-ease、不好的油份與水分而產生的。

對指板而言若不斷給予過多的油份與水分就會造成Neck彎曲、扭轉、S形變形、Fret浮起,聲音也可能會變悶
作者:「一直以來都直接在指板上噴Tone Finger-ease的人其實也不需要再噴了吧,因為指板早就吸飽了...而且吉他的音色應該也變油膩膩了」
作者建議真的要用Tone Finger-ease也最好不用直接噴在指板上,可以先噴在布上再輕抹弦或指板。

我個人覺得...不只是Tone Finger-ease、指板油、弦油都盡量不要用在指板上吧~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6/11

如何保養Oil Finish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這位琴師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GM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造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oil.html
我不曉得台灣作Oil Finish是用哪一種,作者在本文舉例的一款是日本和信ペイント株式会社出品,成分是Urethane,
另一款是英國Watco,但因是日本當地分裝,所以實際販賣的種類跟型號我在國外Amazon查不到...只能確定是顏色(?)是Natural。
成分"應該"是亞麻仁油。

若要保養Oil Finish的話作者建議先用320號左右的砂紙做基本處理,如果手垢太嚴重可以改用粗一點(240號左右),然後再用320號作最後調整。
要是用再細一點的砂紙就會讓表面過於光滑而沒有清爽的感覺,建議根據手感來調整砂紙的粗細。
接著將布沾染Oil Finish用的塗料然後像是要把塗料擦進去一樣擦拭,然後在塗料還沒有乾之前將它擦掉,放在通風良好處乾燥半天左右即可。
下次要做保養時若木頭表面沒有甚麼粗糙顆粒或手垢的話就不需要用砂紙處理,
若有粗糙顆粒、可試著用較細的拋光鋼絲絨處理。(我沒翻錯...原文是スチールウール,去Google就知道了)

另一個保養道具是Watco Wax Natural (W-15)。(這個一樣是日本當地的型號...)
這是含有蠟的Oil Finish用Wax,有防污的效果。
作者是建議如果每天彈琴的話第一次先用Watco Oil、待風乾後再用Wax鍍膜,之後每月上1次Oil、2次Wax,
但可以視使用狀況與彈奏者的體質(手汗多寡)來調整周期。
切記使用這類化學製品時務必先仔細閱讀並遵守所標示的注意事項。

作者其實不建議Neck/Body使用Oil Finish,因為這種漆不適合氣候變化大的日本,
想要同樣手感的話他推銷建議使用Urethane Single Coat (國外應該是稱作Satin?),這種漆也可以使用Watco Wax作保養。

========================================================

關於Oil Finish、Don Grosh在官網上是建議使用打火機油之類的Naphtha製品做清潔,我個人有用過,有一定的去汙效果。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6/01

日本樂器行維修多是外包的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bgn.html
其實在日本似乎是比較重視所謂保固,所以有些人都只會拿回原購買處請他們送回原廠整理、而不知道有專門的吉他維修店。
而樂器行在保固期內通常都會送回原廠處理,當保固期一過、樂器行就會改送與他們有簽約的維修店。
主要是因為廠商--特別是沒有Custom made之類的少量生產體制、只有工廠量產的公司因為生產流程都是經過仔細設計,
所以通常很討厭這類花時間又沒效率的維修與改裝作業,更別提國外廠牌的琴幾乎很少跨海送回原廠。
經銷/代理商雖然有修理部門,但像"售後服務"這類算不上業績可言的部門在企業內多半被輕視,所以近年來將其裁撤的現象也增多了。

作者在2010年以前也跟某知名樂器量販店合作,當時主要是維修整理它們收購來的二手琴。
當時量販店負責接洽的員工感覺得出來想把二手琴搞得有聲有色,所以作者也卯起來修、盡量把每一支琴都整理到最好。
工資是從二手琴的收購價中按一定比例收取,所以作者當時感嘆這家店買二手琴真的很會殺價(驚)~
乍看之下、工資是從購琴成本中扣除、但其實它們在收購琴的時候早就預先將修理金額計算進去,所以帳面上應該是沒有損失的,
但是對這類數字代表一切的大公司而言、修理費用就是負數Minus,
因此作者很早就預想到該公司大頭遲早會拿這個開刀,後來他們果然在公司內設立維修部門,也因此結束了合作關係。
不過這個維修部門也在幾年後裁撤... (養一頭牛反而比較花錢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一開始還以為訂單會回流、最後也沒有,主要可能是二手部門新的負責人並不想花太多心思把琴整理到最好再賣吧。
(原汁原味不僅不用花錢整理、搞不好還可以標榜Vintage賣更貴~)

根據作者的後日談、這家店似乎還是每年會丟幾支很難處理的琴給他,他猜大概是另外跟店家簽約的琴師無法處理吧?
作者自嘲是應召琴師~(笑)

=====================================================

日本樂器行也是很黑的~
怪不得有些二手琴看起來漂漂亮亮乾乾淨淨、原來都是已經高度整理過了...不過我覺得只要整理得好、這倒不是壞事~

2016/05/23

90年代日本版Music Man StingRay的製作祕辛(?)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原文網址: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sr.html

台灣不曉得有多少人知道在90年代Music man曾經授權日本神田商會讓他們製造日本版的StringRay。
除Neck/Body是日本製作以外、其餘零件都是Music Man配給,組裝則是由日本High End Guitarsr (前身是Valley Arts Japan) 進行。
這個由日本製作的型號叫StingRay EX,不過我要講的不是EX。

其實在70年代Music Man就有計畫要在日本生產StingRay,都已經將零件寄給日本了,
但由於一些理由告吹,所以這些零件就在神田商會的倉庫躺了廿年。
為了消化這批庫存、神田趁這次獲得Music Man授權的機會,
計畫在StingRay EX以外再生產一批使用這個連Music Man都沒有的Vintage零件所製造的StingRay 70年代復刻版,
這個型號叫StingRay VT,就是這次的主角,70年代StingRay的特色就是String though body。

不過在製作樣品時作者發現第4弦的延音特別短,其他弦都沒有問題、只有第4弦的音色明顯像悶音一樣。
因為這個版本的Bridge有Mute功能 (就是Saddle前添加橡膠) ,本以為是這個緣故,但仔細檢查後並沒有發現異狀。
迫於商業上的理由,作者只好硬著頭皮在沒有找出原因前將樣品提交給神田商會,
神田也沒有甚麼意見就這樣進入了每天6支琴的生產體制。
在進入生產後發現每支琴都有一樣的狀況,可以確定是設計上的問題,所以作者必須要進一步去深入研究到底是哪裡不對。
後來發現是弦與Saddle之間的角度所導致的。(見第2張圖)
(這部分請參考這篇文章: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4/saddle.html)
作者為了確認這個狀況、在得到社長的許可後在Bridge上鑽孔把第4弦改成一般從後方進入的樣式,延音就變正常了。

大家可能會疑惑不是聽說String though body延音會增加嗎?
可能有些人遇過5弦貝斯第5弦音色鬆散,但改成String though body延音就變長了的狀況,
但如果看過上面連結翻譯文章就會知道、這其實是Saddle進入角(鈍角)變小,反而抑制了第五弦不必要的振動,讓弦振動可以集中的緣故。
所以String though body本身並不會對延音有多少幫助。

作者認為Bass理想的Saddle進入角(銳角):第1弦10~45度、第4弦10~20度。

若當你遇到進入角有問題卻又不能改Bridge的時候,作者建議改用Ken smith或DR之類的Taper Core弦就可以解決角度了。(倒數第2張圖)
也許有人會發現明明改了Taper Core弦(鈍角)角度會比較小、不符合上面所說的第四弦10~20度的進入角?
其實這篇主題還有討論到過粗的弦壓在Saddle上時由於自身對於彎曲的抗力過強,所以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而影響弦振動(第3~4張圖),
所以"這個症狀"的解決法是除了將進入角控制在10~20度以外、就是換Taper Core弦,兩者並不相違背。

--------------------------------------------------------------------------------------------------------------------

看到StingRay VT上市後銷售一空,神田商會認為String though body的StingRay有市場想趁勝追擊,便向MusicMan提出製作許可,
不過MusicMan似乎沒有興趣...
數年過去後、MusicMan不知道哪根腸子想到,毫無預警下就把新的String though body用Bridge寄到日本~
(老美一定是看到利益了想先拿日本人做實驗)
作者一看到樣品(見最後一張圖)頭都暈了,這個版本的Saddle位置比舊版VT所使用的Vintage Bridge還靠近弦孔,這表示Saddle進入角會更糟糕。
因為不能改Bridge也不能用別牌的弦,作者只好拼了命降低弦距,在最高一格Fret的弦距第1弦是1.8mm、第4弦是2.5mm。
本以為上市後會有很多人抱怨弦距太低,結果出乎意料地完全沒有,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2016/05/17

對卅年資歷的資深吉他維修師而言甚麼工作最困難?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mt.html
答案可能讓很多人都跌破眼鏡:Nut弦溝槽加工
看過"Saddle進入角與Saddle材質"這篇就會知道為甚麼,因為Nut與Saddle同樣肩負著支撐弦的工作。
對作者而言要討論Nut材質:例如牛骨甚麼音色、碳纖甚麼音色之前,最優先是要能夠做到每次切溝槽時都能夠一樣精準。
  • 相對於弦徑的溝槽大小,
  • 相對於Nut進入角的溝槽角度,
  • 相對於Fret的溝槽深度。
以上三樣若有微妙的差異就無法讓弦得到它該有的振動,而且這三樣又很難做到數據化。
若你寫信去問作者該如何修理Neck斷掉,作者有自信寫信教學,但Nut真的沒辦法用文字語言來說明,
只能依靠不斷地反覆作業、從失敗中吸取經驗,身體才會記住該怎麼做。

作者並沒有使用一般市面上的Nut專用剉刀。
他雖然有嘗試過,但切出的溝槽若稍稍比弦再寬一些的話,弦就會亂動而音色變得鬆散,
或者反過來溝槽太緊聲音就會變鈍,音準也會容易跑掉。
所以作者只使用一般常見的銼刀,根據用途來決定刃面。

當你能夠在每個不同的材質上精準地切出溝槽時再來討論Nut材質才有意義。
但作者作這個工作超過卅年,平均一天切一條以上的溝槽,
對他來說並沒有感覺到Nut材質所帶來的音色改變,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不管甚麼樣的材質都要切出相同的音色。
當你講到Nut材質對音色會有改變的時候,應該就算出局了吧?

作者當然知道像黃銅與尼龍材質會由於軟硬度不同而造成音響上的特性差異,但藉由施工而將這兩者的差異消除就是琴師的工作,
所以作者才會說材質的音色改變對他來說沒有意義。
作者曾服務的PGM一直以來都盡量做到讓空弦與弦壓在Fret的音色不要有差異,這也影響作者對Nut加工上的堅持。

對作者來說、Nut材質的差異主要在於耐久度、對弦的滑順感,弦的滑順感愈好越不容易走音。
  • 漂白牛骨:因為是最常見的材質,所以沒有特別的特徵,硬要說的話就是漂白時會損傷到纖維所以容易缺損。
  • 浸油牛骨:因為沒有漂白所以不易缺損,對弦的滑順感也較好。
  • 黃銅之類的金屬材質:耐久度佳,但溝槽若沒切好容易卡弦、加上不容易磨損所以卡弦狀況不易自然消除。
  • 碳纖:弦的滑順感佳、但易磨損壽命短,容易用砂紙加工。
  • 尼龍:弦的滑順感是最好的,因為摩擦力小、所以也不容易損耗,但因為過於柔軟所以剛裝好時弦容易陷入溝槽內導致弦距變低。
  • Tusq:容易用砂紙加工,但若用皮帶研磨機則容易融化、變形,弦容易陷入溝槽。
  • 塑膠:易裂、易缺損,其餘特徵與Tusq相似。
各位可以看到他處理的Nut真的非常圓滑漂亮~

==========================================================

這篇文章顛覆既有印象的程度真的很大。
「如果你覺得黃銅聲音太銳利,那麼就在進入角作修正就好了~」
啊...說的也對喔,材質不是問題、角度才是關鍵!!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5/15

從21+1 fret淺談Joint強度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1f.html
在這個22格已經成為標準的年代,大概也沒多少人會特別去把21格改成22格,作者也是到獨立開業的第13年才接到21+1的訂單。
久久沒來、一來就很多,琴主打算把他家的21格全部改成22格。
作者是屬於手不巧的琴師、為了避免琴主送的每支琴出現誤差,所以自製治具以求完美。(圖1)

他做21+1的部份我就不翻了,大家看圖應該可以懂,我主要翻他最後一張圖的內容。

圖片左邊是正常的21格琴身,右邊是把琴身加工成適合22格Neck,各位可以看出紅色箭頭的部分被削掉了。
Neck由於弦本身的張力所以會往Bridge這邊拉扯,
  • Set-neck由於是用接著劑,所以Neck會藉由黏住的左右兩側與底部、再加上圖片中紅色箭頭位置來承受張力;
  • 而Bolt-on是靠著螺絲本身的強度藉由與螺絲緊密接合的底部及紅色箭頭來承受張力,
    但若Body與Neck(受環境影響)的收縮,導致Body與Neck沒有緊密接合,這時只能依靠螺絲強度與紅色箭頭部來承受張力。
琴身的紅色箭頭部分夠厚的話就可以承受足夠的張力,但若像圖片右邊那樣、琴身就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住張力而裂開。
螺絲本身是能夠承受足夠的張力,但琴身上的螺絲孔卻沒有,所以螺絲會往藍色箭頭的方向偏移,
因此Bolt-on其實依靠紅色箭頭部分在維持,若這個地方強度不足、最糟的狀況是從黃色箭頭開始整個斷掉。

另外Joint處的強度若不佳,Neck容易會產生多餘的共振、進而干涉到弦振動導致延音消失時有所聞。(簡稱Dead point)
他知道有些人對於振動干涉、也就是所謂的Dead point會使用Fat finger之類的產品來避免,
不過其實也有可能完全沒有效果,或者雖然有效果但其實Dead point只是偏移1~2格而已,大體而言沒有意義的狀況居多。
吉他基於構造、他個人是作出Dead point無法解決的結論,但也許會有琴師真的有辦法解決也不一定。


雖然不是Stratocaster,但某牌的吉他紅色箭頭部份非常薄、加上使用Basswood這種質地柔軟的木頭,
因此該型琴常常會看到紅色箭頭部分裂開。

==============================================================

大家來猜猜是哪個廠牌的琴紅色箭頭部分偏薄吧,這個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是說我前一陣子在研究的Carvin=Kiesel所單賣的琴身就看得出紅色箭頭部分偏薄...
http://www.kieselguitars.com/products/AB6

我個人覺得Bolt-on最大優點是便利性,這也是為什麼理工出身的Fender會選用這種在生產及維修上較有效率的做法。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5/13

調整拾音器高度的小訣竅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ickuphi.html
幾個訣竅:
  • 手指壓在最後一格Fret上測量弦與拾音器的距離。
  • 弦與拾音器的距離:
    近,音量與高音會變多,Picking表情會變明顯,缺點是音色會變Boomy、高音很吵。
    遠,高音會變圓滑,整體偏Mild,缺點是音量與高音都會降低,顆粒感不明顯。
  • 拾音器高低跟雜訊沒有關聯,但音箱的音量根據拾音器的高低調整後,會產生拾音器越高雜訊越小、越低雜訊越大的現象。
    因為拾音器高=音量大、所以音箱會開小聲,反而雜訊變不明顯,拾音器低則相反。
  • 拾音器太高、弦會因為太靠近pole piece而受其磁力影響,導致弦振動變差、音色跟著變鈍。
  • 作者建議先把拾音器調到最高、再慢慢降低來找自己喜歡的高度。
  • 一般而言雙線圈的磁力會比單線圈低。
  • 磁力的強弱會與拾音器的數量成正比,所以SSS的拾音器高度要比SS再低一點。
  • 概略來說拾音器與弦的距離是:
    SSS第1弦2mm、第6弦3mm;
    HH第1弦1.5mm、第6弦2mm;
    而貝斯第1弦=2mm、第4弦3mm、第5弦3.5mm;
    EMG等主動式因為磁力非常小所以就算靠近弦也不太會受到磁力影響。
  • 因為後段會比前段大聲,建議先決定後段的高度才來調整前段。

雙線圈的pole piece調整 (見圖3、左邊是第1弦):
基本上依指板弧度來調整pole piece的高度即可。
但從圖片可以發現第3弦偏低,原因是plain弦的弦徑越粗音量越大,而roundwound弦則是內部的core越粗音量越大,
所以通常第4弦的Core都比第3弦要來得細,這也就是為甚麼第3弦比第4弦低的原因。
而第2弦跟第3弦高度接近的原因是考量到指板弧度,第3弦會較靠近拾音器所以把第2弦調高來彌補誤差。

那為甚麼Stratocaster的拾音器是第3弦最高呢?
因為最早Fender製作電吉他時是使用跟民謠吉他一樣的弦配置,也就是第1、2弦是Plain、第3~6是roundwound弦。
可是現在都改了、為甚麼第3弦還是最高呢?
因為沒有這樣做、就不像搖滾Tone了~
(由於Jimi Hendrix把琴反過來的緣故、所以就變成第5弦很小聲、第3弦很大聲,這反而變成特色)
當然、像一些新出的拾音器如:Fender Vintage Noiseless、Dimarzio Virtual Vintage系列都有修正這個狀況。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5/12

換弦的小技巧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gen.html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gen2.html
「啥、現在才在講換弦?」不只資深樂手、可能連初學者都會覺得換弦有啥好講的?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作者的一些小技巧我還真的沒看過,所以還是貼一下~

先講第一個連結的內容。

例如弦通過弦鈕後扳成Z字可以捲得更漂亮。(第6~7張圖)
不僅普通弦紐可用,鎖定式弦紐由於設計的關係、所以第一弦有時候可能會夾不緊,若扳成Z字可以增加弦被夾住的面積。
而且若用Z字捲弦,弦也可以不用繞太多圈。

再來是Vintage Fender常見的弦鈕,不常換這類琴的人常常發生弦繞太多或太少的狀況,
其實吉他只要往上加三個弦鈕、貝斯加兩個,就能夠捲得很漂亮,例如要換第6弦、把弦拉直後在第3弦的位置剪掉。(見LSL琴頭那張圖)
如果第1弦等細弦常常跑出來的話,也可以試試繞成Z字再捲。

尼龍弦...因為圖講得很詳細,我可以跳過不翻嗎?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建議金屬弦在上弦後去拉它,一般坊間都說弦要拉一拉讓它去適應張力,我自己也是這麼做,
不過作者說拉弦這個觀念主要適用在尼龍弦這類延展很好的弦,金屬弦拉個幾次那個聲音就死掉了...
金屬弦若要拉弦通常是當弦鈕這邊沒捲好有空隙時所做的調整,真的要拉的話大概"輕拉"2~3次就好。​

再來是第二個連結。

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就是民謠吉它Ball-end的位置,我一直以為上面那張圖的作法才是對的...(汗)
再來就是像低音弦有時候捲線的頭會跑出來靠在Saddle上(圖4),有看過前面文章就會知道這樣會影響弦振動,
解決方法就是把舊弦的Ball-end剪下來套上去就可以了(圖5) 。​

整體來說我個人覺得最實用的是Z字及弦不要亂拉...以後不拉了~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5/09

原來Tune O matic的Bridge彎掉可以不用換呀...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十幾年前剛學琴的時候就被琴師告誡Tune O matic的Bridge大概兩三年就會彎掉必須更換,
一開始很擔心音程與音色會跑掉,所以都會固定兩三年換一次,後來想說不管它就不換了...
看了他的網誌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處理...啊不過好孩子不要學、大師有練過的~

原文網址: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ntom.html

不過該琴師不建議對Gibson與Gotoh以外的Bridge這樣做,因為他處理過一把Yamaha、結果Bridge斷了(驚)!!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5/01

Saddle的形狀與音色的關係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sadl.html
弦從Saddle頂點往Pickup方向、還沒完全離開Saddle這段是"Mute Zone"。
  • Mute Zone的接觸面越寬:Attack就愈溫和、音色聽起來肥厚,
    壞處是因為Attack變慢、所以聲音變鈍、變濁、和弦分離度變差。
  • 反之接觸面越窄:Attack變銳利、和弦分離度也會變好,壞處是音色變硬。
弦進入到Saddle、然後到Saddle頂點這段是"Saddle加壓面"。
  • Saddle加壓面的接觸面越寬:好處是音色的輪廓較溫和,壞處是音色鬆散、嚴重會像弦沒轉緊那樣。
  • 反之的接觸面越窄:Attack強、輪廓清楚,而且沒有特別的壞處。(Tune O matic...讚!!)

先講Tune O matic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LPSaddle.html
Tune O matic的Saddle會影響音色的部分在於弦槽,如果切得太淺可能會讓Saddle加壓面的接觸面變大,而讓聲音變得鬆散。
記得把滑鼠放到這個連結的第二張圖片,可以看到改變。
但不能切得太深、讓弦碰到Bridge,這樣會讓壓力分散而影響弦的振動。​

再講Wrap around bridge
看過"弦與Saddle間的角度對音色的影響"這篇文章就知道Saddle進入角與音色的關聯性,
那麼像wrap around bridge這類進入角幾乎垂直的音色不就應該會很糟?
其實因為真正開始施加壓力的地方是Tailpiece邊緣,所以作用在Saddle上的壓力反而就變得非常小。
而且加上Saddle加壓面與Mute Zone皆寬,所以乍看之下幾近垂直的進入角卻會有溫醇的音色正是源自於這些原理。
但要注意如果Tailpiece的頂點太過圓潤、音色可能會變得過於鬆散。​

Strat式的Saddle
Vintage式的Saddle由於Saddle加壓面與Mute Zone小,所以音色會比較銳利,搭配單線圈就會形成大家所謂的鐵味。
Modern式的則要取決Saddle頂點的形狀,根據形狀的不同、也是能夠達到Vintage式般Saddle加壓面與Mute Zone。

題外話、Gotoh的Modern Saddle有分為鐵製跟銅製,仔細去看的話會發現兩者的Saddle頂點形狀不同,
作者對這件事情感到很好奇便詢問Gotoh是不是故意要做出區隔?
結果答案很簡單,因為鐵是用壓鑄製成、而銅則是切銷而成,所以形狀才會不同,並不是為了要做出音色區隔。​

Tele式的Bridge
傳統的Tele Saddle因為弦是直接置放於螺紋溝槽內,當弦振動時左右很容易就會碰到突起的螺紋、而讓產生輕微的Mute作用。
若把溝槽加寬加深就可以消除這個狀況。​

木吉他的Bridge
若使用像Tusq這類樹脂合成材質的Bridge、久了溝槽的形狀很容易會跑掉、也就是會讓弦與Bridge的接觸面變大。
所以若各為覺得最近音色怎麼變比較鈍、記得檢查一下Bridge。
解決辦法是換如牛骨這類材質較硬的Bridge。

-------------------------------------------------------------------------------------------------------

Fret跟弦的接觸面積也會影響音色
其實就跟Saddle一樣、若接觸面較寬音色就會變圓滑、較窄則會變銳利。
但Fret的問題在於它會磨損、也就是說它的頂點會越來越鈍導致接觸面積增加,所以必須要時常留意Fret的形狀。
無論是Refret或Redress,切記要留意fret頂端須保持半圓形。


-------------------------------------------------------------------------------------------------------

2019/08/21補充更新:
作者在Strat的鈦製Saddle問世時有換裝到Fender Japan上,聲音顆粒瞬間變好,
但他仔細研究後其實是鈦製品因為沖壓技術精良,Saddle的Mute zone是完美的半圓形,
所以換鈦製品聲音顆粒變好的主因並不是材質、而是Mute zone形狀比Fender Japan原廠精準。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Nut角度及String retainer的作用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tens.html

各位若有看過另一篇"弦與Saddle間的角度對音色的影響",那應該了解弦在Nut前、Bridge後的角度並不會改變張力,
那麼像Gibson的Head作角度、與Fender高音弦 (或Floyd Rose) 的String retainer究竟有甚麼意義?
很簡單、要施加壓力讓弦可以緊貼在Nut上。
從連結中的第二張gif圖片就可以發現、若弦沒有緊貼在Nut上是很恐怖的,會產生類似打弦的聲音。

-----------------------------------------------------------------------------------------

講到Floyd Rose就順便補個簡易維修小技巧,資深一點的樂手應該都知道了。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tyoad-frt.html
如果各位發現大搖座怎麼音常常跑掉時,可以試著把Nut後面的螺絲轉緊。
但要注意如果遇到出廠前就沒有安裝好的Nut、很可能會把Nut越轉越低,
若遇到這個狀況就在Nut下面墊個0.2mm的薄板或者鋁箔膠帶就好。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4/29

弦與Saddle間的角度對音色的影響

最近發現日本一位琴師的網誌上有很多有用的知識,
但因為懶得寫信去問說可否轉載圖片、所以我只貼連結,看不懂日文沒關係、看圖一樣可以懂。

他曾在Moon Guitar服務,後受PGM的Masterbuilder:乳井所賞識而進入PGM。
在PMG就職中發明現在Gotoh的SAT-1調整工具(專利讓渡給Gotoh):http://www.g-gotoh.com/domestic/?cars=sat-1
後來借調到Valley Arts Japan而成為神田商會的員工,主要負責製作組裝Valley Arts Japan的SSE、SRE、SCE。
接著Valley Arts Japan變更公司名稱為High end guitars,他就負責處理Music man授權日本生產的AXIS-EX (初期)、StingRay-EX。
另外也有製作Fender Japan的限量Richie Sambora簽名琴樣品,讓Richie的Guitar Tech讚不絕口,Richie本人也有使用。

是資歷很豐富的琴師。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profile.html

=========================================================

本文提到的角度會影響的吉他類型包含木吉他、電吉他、電貝斯,電吉他與電貝斯又分為(電貝斯僅Fixed bridge):
  • Fixed bridge with string through body,
  • Tune O Matic with string through body,
  • Tune O Matic with tailpiece。

先講String through body。
他回憶之前設計組裝過日本版Music Man Sting ray 70年代復刻琴時提到:
String through body對音色的影響,其實在弦與Saddle的進入角。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sr.html
文章太長了懶得全翻,大意是:
  • Saddle進入角(鈍角)變小時,Attack會變快、音色會變比較乾淨,但太小會讓延音變短。
  • Saddle進入角(鈍角)變大時,Attack會變慢、音色會變比較柔和,但太大聲音會變鬆沒有扎實感。
所以像他文中用木吉他照片為例時就提到高音弦進入角要小、低音弦進入角要大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string thru body的角度跟傳導不會直接劃上等號,還要考量到各弦的音色需求來決定進入角大小。

而在吉他上String through body本身對振動並沒有甚麼影響,因為木頭琴身在振動學上不算是良質導體,
所以Bell-End擴散出去的振動大部分會被衰減、最後吸收掉,不會有太大影響。
貝斯則因弦振動大,所以從Nut與Bridge擴散出去的振動會明顯傳導到琴身與Pick up外盒,從而影響音色。

--------------------------------------------------------------------------------

接著來講進入角大小與張力間的關係
事實上、不管是String through body或者是Tune O matic,Saddle的進入角大小都不會影響弦的張力
進入角變小唯一會增加的是、弦給Bridge的壓力、或者說增加Bridge上的弦摩擦力,
所以一般人在推弦時會感覺較緊的原因是弦給Bridge的"摩擦力"增加了,而不是張力改變。
前面那位琴師有做非常仔細的實驗,證明了張力不會增加:
http://www.eonet.ne.jp/~o2factory/tens2.html

因為弦的張力大小是由有效弦長 (Nut > Bridge)、弦徑(及材質)、音高等要素來決定,
所以Nut前、Bridge後的弦角度是不會影響張力的。

--------------------------------------------------------------------------------

從上述說法來看、Jackson的String through body有考量到Saddle進入角:

=====================================================

延伸閱讀:
吉他與貝斯維修整理的一些小知識

2016/04/11

[轉譯] 用Windows內建軟體聽音樂音質不好的三個原因

原文(日文):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20160411_752552.html

大家都說Windows聲音不好,這是用內建驅動聽音樂時無法避免的事實,即使到了Windows 10也沒有改善。
最好的解決方式是使用支援ASIO或WASAPI的播放軟體,
除此之外不論是用iTunes、Windows Media Player、Music(Win8/8.1)、Groove Music (Win10)聽音樂都會讓音質變差。

而Windows內建驅動會讓音質變差最主要的元凶就是音效引擎所產生的三個狀況:
  1. 自動轉換取樣頻率(Sample rate)所產生的劣化。
  2. 低品質Dither所產生的劣化。
  3. Peak Limiter所產生的劣化。
第一點是當播放的聲音與音效裝置的取樣頻率相異時、Windows會自動進行重新取樣(Re-Sampling),但由於取樣精準度不佳所以音質會變差。
這部分可以藉由配合播放檔案手動調整取樣頻率來解決。

第二點是當把24bit轉換為16bit音質會變差,可能是過程中Windows會捨棄低階8bit。
解決方式跟第一點一樣。

第三點的Peak Limiter是從Vista之後開始出現在Windwos上,它會在播放音量接近0dB時"自動"啟動。
這個功能原本是為了因應Vista後支援複數軟體同時發聲、可能會讓總音量超過0dB而設計的,但用於播放音樂時就會造成音質劣化。

=============================================================

所以若要在Windows系統上聽音樂、最好是使用支援ASIO或WASAPI的播放軟體。

2016/04/10

[轉譯] 調整Windows成適合錄音環境的小技巧

原文來自Ableton官網:https://www.ableton.com/en/help/article/optimize-windows/

我大概轉幾個比較重要的技巧,但不建議每個都做、請自行斟酌,也會加入一些我自己有做但文章沒說的部分。
(橘色文字是我個人有調的。)

關閉非必要在系統啟動時執行的程式:
點選"執行"(或按Windows鍵+R)、鍵入msconfig→點選"啟動"將非必要在系統啟動時執行的程式取消勾選: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msconfig.pn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startup.png

關閉視覺效果 (Windows 7)
點選"執行"(或按Windows鍵+R)、鍵入SystemPropertiesPerformance→效能→視覺效果→調整成最佳效能。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visualperformance.png

將處理器資源設為背景服務:
點選"執行"(或按Windows鍵+R)、鍵入SystemPropertiesPerformance→進階→勾選"背景服務"。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backgroundservices.png

取消系統音效:
控制台→聲音→音效→音效配置→無音效→取消勾選"播放Windows啟動音效"。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nosounds.png

不要將DAW用的錄音介面設成主要播放/錄製裝置(我的方法):
控制台→聲音→播放/錄製→把錄音界面從預設裝置中換掉。

將電源選項設為高效能並關閉USB省電功能:
控制台→系統及安全性→電源選項→選取"高效能"→變更計畫設定→變更進階電源設定→將USB選擇性暫停設定改為"已停用"。


控制台→系統及安全性→系統"裝置管理員"→通用序列匯流排控制器下每個裝置都按右鍵"內容"→
檢查"電源管理"內的允許電腦關閉這個裝置以節省電源"是否已被取消勾選。
   
https://cdn2-resources.ableton.com/resources/2013/07/31/usbpower.png


==============================================================

關閉USB省電功能對只使用USB供電的錄音介面來說非常重要。
之前看過有人在問為甚麼DAW有時會突然找不到裝置,他懷疑是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電源不足或主機板的USB端子接觸不良,
主機板USB接觸不良是有可能、電源供應器就不太像兇手,但機率更大的是系統把USB裝置關掉了。

2016/04/02

[開箱+簡評] RME Babyface Pro

前言:
當初因為有需要4個Mic Pre及攻頂心態所以買了RME UFX,
但因為手傷遲遲無法回復、所以現在是用Midi樂器來製作樂曲,發現用不到UFX那麼多I/O,遂萌生了往下降級的念頭。
一開始是鎖定舊版Babyface,可是實在很難接受它用Break cable作為I/O連接,還好沒多久Babyface Pro就推出了。

雖然中間也有考慮過SPL Crimson等它牌機型,不過因為考量到已經習慣RME的操作與音色,
最後還是以Babyface Pro為目標。

開箱:
很簡潔的包裝、不大。


非常會利用空間、說明書幾乎跟紙盒融為一體。


保護盒,就我曾短暫在塑膠射出廠工作的經驗來說、這外盒的質感實在沒有說很好,
一體成形的扣具在連接處感覺十分脆弱、可能開關沒幾次就會斷掉。


雖然不是照得很清楚、左邊有用來裝Babyface Pro的黑色保護袋,那個質感也是不怎麼樣。
小地方都感覺得出RME為了讓Babyface Pro能夠守在749美金這個價位所做的成本控制。


目前的工作環境:


-------------------------------------------------------------------------------------------------------------

與RME UFX之比較:

外觀:
  • UFX介面簡潔、三顆旋鈕加上了按壓功能很好用,液晶螢幕質感雖好但真的太小...
  • Babyface Pro框體很扎實,但XLR I/O沒有安全扣、按鈕質感不太好,小地方都感覺得出在壓低成本。
耳擴:
  • UFX頻率很平均、聲音很中性。
  • Babyface Pro在音色上跟UFX沒有明顯的差異,唯低音變少而讓音場感覺變窄、音量似乎也因此跟著小了一點點。
    這應該是Babyface Pro耳機輸出比UFX少4dBu的關係,所以相對影響耳機音色的電壓跟電流都跟著變小。
    低音變少這件事對於只用耳機混音的人(我本人)來說有點危險,有可能會混出低音過多的成品。

-------------------------------------------------------------------------------------------------------------

另外這次測試我發現Babyface Pro一個神奇的地方,難道這就是Steadyclock III的強大之處嗎?
為了混音方便、我習慣Buffer開1024,所以UFX的延遲大概都在49ms左右,
意即每當我錄製Reamp回來的音軌時、聲音大概都會慢個49ms;
而Babyface Pro的延遲是47.9ms,照理說應該會是一樣的狀況,結果!!



各位可以發現Babyface Pro完全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我X、真的沒有延遲!!
咦~這是哪招呀!!
除了Steadyclock III之外我想不出任何解答,我認為In/Out都在Babyface Pro上所以可能Steadyclock III因此做了修正?

總之、Babyface Pro光這點就讓我覺得值回票價了~
要知道每次都得在毫秒下手動拖音軌對齊的感覺不是很好...

結論:
Babyface Pro的AD/DA乍聽之下似乎比UFX來得粗糙,但我反倒認為UFX的聲音太過精緻,少了點類比味 。
而耳機輸出的表現沒有差很多,1/3的價格但耳機輸出卻等值,滿划算的。
不過缺點是出力僅+13dBu=39mW into 600ohm,在"低音量"下推300ohm以上的高阻抗耳機時表現會較遜色。

另外Babyface Pro在音量旋鈕的控制上比較沒有那麼精細,
UFX轉動一格是0.5dB、但Babayface Pro是2dB (滑鼠在Total Mixs內調整則是1.1dB) ,
這樣在混音時很不容易控制音量...

-------------------------------------------------------------------------------------------------------------

題外話、此測試中我又一次覺得純用耳機混音很恐怖,尤其是這種Direct Monitoring的錄音界面。
在調整Total Mix設定時不小心把硬體的I/O串在一起形成Feedback迴圈,當音箱一切到破音、瞬間音量瞬間爆表到-5dB!!
(我平常用-50dB在混音)
還好我當時沒戴耳機、不然大概就要領殘障手冊了...那個嗶聲連耳機放遠遠的都聽得一清二楚...
為什麼會講到Direct Monitoring、是因為Total Mix內各硬體輸出的音量是獨立的,
所以就算關掉主音量還是可以監聽到其他輸出的聲音。
(我只有關掉主音量忘了把其他硬體輸出關掉)
好恐怖呀...

===============================================================

2016/07/31新增:
這邊談談RME Babyface Pro的耳機輸出。
有些影音玩家會把Babyface Pro當成DAC+耳機擴大機,但其實作為耳機擴大機、它對耳機的適應性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我認為Babyface Pro在"小音量"下無法讓高阻抗耳機有足夠表現,
因為我發現從-50dB開始每提升1dB、audio-technica ATH-R70x這副高阻抗耳機的音色就蛻變一次--用蛻變並不為過。

我剛買R70x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高音細節不明顯、但這大部分都是我在低音量下(-50dB)聆聽的感想,雖然曾拉到-48dB、但並沒有很認真地交叉比對,
仔細做了-50~-45.5dB的比較測試後、沒想到差異如此大,測試曲是:Mr. Big的CDFF- Lucky This Time。
  • -49dB以下的聽感就如我前面所述,高頻細節不明顯、隨著音量降低音色也會變悶;
  • 但一拉到-48dB音場、頻率、傳真度、細節都明顯不同,很難相信僅僅1dB的差異、音色居然差這麼多,
  • 之後每提升1dB、又會發現音色變得比前面更好,當我拉到-45.5dB時音色表現、高頻細節都令人驚艷!!
啊、原來日本錄音雜誌評測R70x講的是真的,音色是完全不同次元,特別是高頻的質感!!

這不是單純受音量增加所產生的變化,因為K702用同樣的音量幅度作增減、音色的變化沒有像R70x這麼誇張。
我猜很可能還是跟Babyface Pro的6.3mm耳機輸出電壓最大只有4.5V有關,就算升壓應該也達不到±9V或15V來發出夠紮實的聲音。
若是如此、那R70x的音色變化也就說得通了,畢竟高阻抗需要的是高電壓。

R70x提高音量獲得足夠推力後的表現"我個人"認為超過K702,但問題是這樣的音量對我而言太大聲。
因為Reamp占掉了Line out、我無法用Babyface Pro的Line out外接耳機擴大機...
所以我要換錄音界面嗎...還是等ADI-2 Pro...?

===============================================================

2016/08/13新增:
因為官方有說XLR In在Gain=0、PAD=On下可以做為Line in使用,不會受到Mic pre的影響,
所以我一直都把XLR In當成標準Line in使用,但仔細一看規格不是這麼一回事...
  • Input impedance balanced: 2 kOhm, 5.2 kOhm with PAD 
  • Input impedance unbalanced: 1 kOhm, 2.6 kOhm with PAD
最大只有5.2k Ohm代表若接上常見的10k Ohm Line-out就不符合阻抗低出高入原則,
意即Babyface Pro在不使用數位輸入外接其他裝置的情況下接10k Ohm輸出會產生阻抗不匹配。
我覺得這算是滿嚴重的問題...有Line-in需求的人最好在購買Babyface Pro前先確定阻抗有無匹配。

至於阻抗不匹配時對音色有甚麼影響...可以聽聽下面這段音軌,一段是2k ohm、另一段是470k ohm,而輸出阻抗都是10k ohm。
聽起來比較沒有吉他味的就是阻抗不匹配。

2016/03/07

[外行人體驗談] 鼓組在混音中的重要性

不曉得有多少非鼓手出身的人跟我一樣很重視鼓組在樂曲中的表現,
感覺上很多新手在製作Demo時都會認為有鼓就好,不太去追求音色。
但其實鼓組音色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樂曲整體的表現。

我一直認為樂曲的好壞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鼓,一首樂曲裡面若鼓的音色及音量不理想,整首歌就像失了魂、無法表現出應有的張力。
加上鼓組的頻率分布很廣,若音色/音量沒有調整好、很容易就會跟大部分的樂器撞頻率,變成樂曲中的毒瘤,

...我最近苦於無法解決樂曲中過多的低頻,那除了會讓樂曲聽起來很糊、也會讓音量爆掉。
 但我這兩天重新處理鼓組後,不僅低頻變乾淨、樂曲整體更是煥然一新,音量亦可以再往上拉一點。
新版除了聽起來各樂器較分明外、差最多就是音場變寬了!!其實我在舊版完成時就發現低頻砍太多的話會讓音場變窄,但不砍又很糊、也找不到別的解決方法,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從這樣可以知道鼓組究竟有多重要了!!

===========================================================

延伸閱讀:

2016/02/28

[簡易測試] 真空管模擬Plugin對音色的影響

Ignite Amps前一陣子釋出了免費的真空管Plugin:PTEq-X,模擬對象是Pultec。
我個人不太會用這類看不到曲線的EQ,但對它的真空管模擬很有興趣,這類模擬掛在Master軌作音色修正很有效果。
所以找了幾個手邊有的Tube EQ做測試。

  • 測試對象包含:Ignite Amps PTEq-X、PETq-1a、Waves H-EQ (US Vintage==EQP-1A)
  • 我只測Tube部分,EQ則沒有使用。
  • All files are 44.1kHz/24bit WAV with Dither。



設定如下:
Ignite Amps PTEq-X:


Ignite Amps PTEq-1a: 


Waves H-EQ (US Vintage=Pultec EQP-1A):


------------------------------------------------------------------------------------------------

從這個測試中可以發現技術的進步,PTEq-1a跟PTEq-X的音色聽起來差異不小,
1a的音色聽得出很重的數位感,X則自然很多。
我個人偏好ECC82的音色。
至於Waves的模擬就有點妙,聽起來的感覺像介於1a跟X中間。

如果你需要真空管音色的Plugin來潤飾作品,Ignite Amps PTEq-X是個很棒的選擇,重點是免費!!

下載網址:http://www.igniteamps.com/en/audio-plug-ins
覺得他們東西不錯的人可以捐點小錢給他們,好像10塊美金左右他們就會mail來道謝。(我有次捐9美金也收到感謝函)

2016/01/25

[外行人體驗談] 混音好壞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是寫給跟我一樣的外行人,作品品質雖難登大雅之堂、但當作比對應該還勉強可以。>

分享一下一個外行人最近關於混音的心得,因為我發現自己之前混出來的都是狗屎~XD
雖然現在混出來的也不是黃金、離真正的商業品質還有很大很大一段距離,但已經足讓我覺得之前耳朵肯定有問題。

各位可以比較這兩個版本就知道混音好壞究竟會有多大的差異。
(正常版除了吉他音箱換成實體音箱以外、其餘兩版本的原始素材皆相同)​
正常版:


狗屎版:


...我一個外行人都可以混出差異這麼大的作品,更遑論真正職業級的錄音/混音!!

--------------------------------------------------------------------------------------------

關於混音、我做為一個外行人有幾點心得分享:
1.善用Real-time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zer (頻譜分析儀)。
除非是與生俱來的金耳朵,不然人類的聽覺不只初一十五不一樣、更常睡一覺起來又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善用頻譜分析儀去看各個樂器、音軌、以及2 Mix的頻率,這有助於找出音色的問題點。​

2.善用EQ。
每種樂器都有它容易被聽到的頻率、但同時也有容易跟其他樂器互咬的頻率,
在多樂器混音中如何讓每個樂器都能清楚被聽見而又不會干擾到其他樂器就得靠EQ來處理。
切記EQ用減的會比用加的來得簡單,有時候某個頻率聽起來變多、並不是真的變多,而是把相對的(周圍的)頻率減少了。
當然如果原始素材就錄得很完美、或者編曲上配器配得好,那就沒有使用EQ的必要。​

3.控制低音(或貝斯)。
(貝斯)低音的多寡會決定樂曲聽起來是清晰或模糊、是搖滾或舞曲。
玩金屬出身的樂手"或許"會有低音多一點才夠力的錯覺,但實際上甚麼扎實的低音、緊緻的音色都是低音控制下的產物。
單一樂器的低音一多不是只影響其本身、更會讓整體聽起來糊成一團。
舉個有趣的例子:Mr. Big的Daddy, Brother, Lover, Little Boy (The Electric Drill Song)。
仔細聽會發現聽不到貝斯、幾乎聽不到,所有的樂器都很清楚--唯獨貝斯,但它換來的是清晰、乾淨、很好的空間感。
Billy Sheehan不曉得是不是得罪製作人還是混音師,這首歌只有在少數過門的時候才會清楚聽到貝斯音~XD
我很喜歡這首歌的鼓,處理得真好呀~(節奏吉他也很棒)

各位在混音的時候若感覺各個樂器黏在一起、Total EQ怎麼調整體都很模糊時,可以先試著把貝斯或低音較多的樂器關掉,也許會豁然開朗。
至少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此。

4.善用Compressor。
Compressor是我認為最邪惡的效果....
不僅因為它會根據Attack/Release時間的不同而大幅影響該樂器的音色與存在感,同時也有於2 Mix時將樂器黏在一起的功效。
把音量壓小這個它原始的功能反倒變得其次...不不不、音壓跟動態的取捨也是門學問呀~
總之、EQ跟Compressor是混音最重要的兩個效果。(其實Reverb跟Delay也一樣重要,但我功力有限...)​

5.善用中高階的監聽耳機。
監聽喇叭一對沒超過10萬台幣、加上環境沒有做音場處理的話,最好不要太相信它。
反而萬元上下中高階監聽耳機能聽到的細節可以打死一對4萬元台幣以下喇叭,而且能排除環境的影響。
但耳機對音場、空間(系效果)、Punch的表現差、所以要跟喇叭相互輔助。
切記注意耳機的音量、及勿使用過久。​

6.跟商業樂曲做交叉比對。
這非常重要!!
如我前述、不是每個人都是金耳朵,如果在混音中沒有跟更高品質的作品比較的話、經驗不足的人很難發現作品的缺陷。
我之前混出狗屎般的作品就是因為沒有做比對。
而且作了比較之後大概都會顛覆原本對樂曲的認知,例如你以為很兇很猛的降弦金屬歌曲一定低音超多...那可未必~​

7.不要過度追求音壓。
若有去聽我前面的正常版、會發現它的音量比現代的搖滾樂小聲不少,因為我並沒有使用Maximizer之類的音壓工具。
理由請見下面兩張圖,第一張是我這首歌曲波形"最粗"的段落、第二張則是他人作品中波形"最平均"的段落。
後者乍聽之下很兇、很猛、很爽、很大聲,但其實從波形可以看出動態的缺損。
我這首歌雖然聽起來不夠大聲,但我就是想保留這種程度的動態,所以音量比做為比對目標的某80s世界名曲要小差不多2.5dB。
 

補充:
應該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用上Compressor / Maximizer來增加音壓的歌曲時都會覺得很棒,
但其實這有個盲點會讓新手忽略--特別是動態的損失--,就是壓縮前後的音量差。
一般人的耳朵在A/B Test時很容易被大音量所蒙騙,往往會不自覺的認為音量較大的這邊比較好聽,
有些型號的壓縮工具會自動修正Output Gain (Make up),也就是說壓得越多音量會越大,容易產生越壓越大聲越好聽的錯覺。
(一般使用壓縮工具時則是會遇到壓縮後音量變小的狀況)
不過當你把兩者的音量調到一致、就會發現壓縮後在音色/動態上的改變,特別是會明顯發現樂曲的空間感變小了。
所以不管有無Make up功能,使用壓縮工具時記得把壓縮前後的音量調成一致以利比對,加壓是比對完之後的事。

適度使用壓縮工具可以營造出顆粒感、及扎實感,這點在現代金屬樂上非常重要,但壓過頭讓樂器全部擠在一起就未免矯枉過正了~

--------------------------------------------------------------------------------------------

很多時候真正能改變樂曲品質的是你的想法/知識、而不是昂貴的器材。
 與其每天想"要買這個、要買那個,要升級器材才能有好聲音?",不如多花點精神去研究、去實驗,這對樂曲品質的提升更有助益。
...我這首歌除了"吉他音箱"是真的、其他都是VST作出來的。

=======================================================================
延伸閱讀:

2016/01/04

日本知名製琴工房PGM的一些軼聞

PGM(Professional Guitar Manufacture)"應該"是日本第一間專門手工訂製生產Component (Bolt-On) Guitar的工房,
在日本地位很高,而且到現在還是小人數(4人?)"手工"生產。
PGM與Moon Guitars同時於1978年由當時ESP的高層:表克美與琴師:乳井和彦共同創立,
Moon Guitars主要負責樂器銷售販賣、而PGM則是組裝調整,
你可以把兩個事業體看成不同公司、也可以把PGM當成Moon Guitars的組裝部門,兩者關係非常密切。
但PGM也有幫其他品牌組裝、如Vanzandt。

它們本身沒有工廠、創立初期主要是進口Schecter、Tom Anderson、Warmoth的零配件(Neck/Body),組裝調整後出售。
曾有一段時期得到Schecter的授權、可以由PGM組裝Schecter所製造的Neck/Body,以Schecter的名義在日本當地販售。
在Tom Anderson從Schecter獨立後也以同樣的方式在日本當地販賣PGM組裝的Tom Anderson。(莫約是1980年代)
現在則與日本當地的Deviser合作,所以木材加工都是由Deviser負責。
資訊來源(日文):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3%A0%E3%83%BC%E3%83%B3%E3%82%AE%E3%82%BF%E3%83%BC%E3%82%BA

===================================================================

前面提到的乳井和彦是個很有創意的琴師,以下"據說"是他發明的想法,可信度有多少就自行判斷:
21+1 Frets Neck
就是21格尺寸琴頸的會多凸一格指板出來。
當時他還在ESP、要製作Char的Strat,以21格為前提下琴已經都快做完了,Char卻說「我之前用過Mustang、22格很不錯耶~」,
窘窘的乳井想了半天、靈光一閃「把指板加長不就好了!?」
Brass Nut
他當初幫Steve Lukather做那把紅色Strat、因為零件都是金色,所以他又靈光一閃:「Nut也來個金色好了~」
Carbon Support Rod (For Neck)
在做Bass時把鐵放進Neck的話聲音會比較好、且強度也會增加。
但把鐵放進去就會變重、琴頭就會往下掉,所以他想了半天就把Carbon放進去了~
Oil Finish (應非發明、而是日本第一間使用)
之前做Walnut的Bass時,人家要他上漆,但他覺得Walnut上漆就很俗氣、想說還是用Oil Finish比較好。
(因為當時日本沒人做Oil Finish)做法是他自己去摸索出來的。
資訊來源(日文):http://info.shimamura.co.jp/guitar/feature/visiting-maker-moon/3/

另外他還沒退休前在PGM跟Moon有出冠名的K.nyui系列,
因為有時在日本木材商找不到理想的木材,乳井和彦自己跑去找木材/組裝,所以才有這個系列,
PGM跟Moon的這個系列量少質精、加上名人加持,在日本當地不論是品質還是保值性都很高。
後來乳井退休後K.nyui Custom Guitars正式成為一個品牌,但應該還是在PGM工房生產。

----------------------------------------------------------------------------------------------------------

還有個有趣的八度音調整法現在在琴師間應該是滿普通的技術、"據說"日本當地的發明者是PGM工房。

如果你的八度音怎麼調都調不準那很有可能是Nut的位置有問題。
現任PGM Master-Builder 吉田恵一提供的小故事:
「十幾年前有位樂手在調自己吉他的八度音時無論怎麼調都感覺不太準,拿來PGM調整。
我們瞞著他把Nut的位置些微往1st Fret移動,結果讓他本人非常滿意、興奮地問『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把做法告訴他之後、他就把手邊的琴全部給我們處理Nut。

所以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好方法。

不過我們跟認識的零配件廠商(註:前後文推敲可能是Neck製造公司)反映卻不鳥我們、說:
『Fret的位置我們有仔細計算過、如果要改變的話全部尺寸都會跑掉吧。』

後來又幫另一位樂手做了相同處理,一開始他也很爽、但當我們告訴他是怎麼處理後,他勃然大怒『你這樣一搞不就全部都亂掉了!!』。
因此我在想若遇到這種場合還是不要說清楚作法、對我們或對客人可能才是幸福吧?
所以之後只要遇到這種Case我們都盡可能不說明。

不過、幾年後聽到有人利用這個調整法賺了大錢的消息讓我都呆掉了...我沒想到這個可以去申請專利...

要檢測是不是Nut的問題請按住第二格來調整八度音,
除空弦以外應該都會非常準、若調後空弦變得稍微低一些,而你聽得出差異就可以考慮調整Nut,聽不出的話調也沒有太大效益。

注意:移動Nut請找專業琴師處理。」​
資訊來源(日文):http://www.nymphusa.com/arrow/bbs/vanzandt.asp

===================================================================

題外話、日本看似有很多品牌、但其實就只是少數幾個知名OEM廠做的:Deviser、Fujigen、T's Guitar...
這幾個都在長野縣的公司幾乎包辦了絕大多數的日本品牌及國外品牌日廠的生產。
Deviser:
除了旗下品牌Bacchus(日廠)、Headway、Momose、Seventy Seven、STR、Mabuhay Ukulele外,還有Crews Maniac、PGM(=Moon)。
Fujigen:
Cool Z、Fujigen(=FGN)、G&L(日廠)、G-Life、History、Ibanez(日廠)。
(Cool Z & History是島村樂器自有品牌,G-Life是黑澤樂器自有品牌)
T's Guitar:
AGS、Aria、Aria Pro(日廠)、ATELIER Z、dragonfly、J.W. Black (中後期)、Jazz Guitar Designs、
Ken Smith(日廠=Ken Smith Design Brooklyn)、Sadowsky MetroLine、Xotic(日廠)。
附帶一提、T's Guitar的員工(琴師)都很年輕、最小的是1993年出生的,最大的1971,大部分是1980年前後。
http://www.guitar-shop.co.jp/factory/products/

這三家代工廠最老的是Fujigen(1960)、其次是Deviser(1977含前身Headway)、最年輕的T's Guitars(1985)也有卅年歷史了。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ynthesizer V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