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是...有點後悔買喇叭...
K702還只是用原廠線、在大部分的表現上就贏了用上Analysis Plus Solo Crystal Oval的Genelec 8030B,
證明了本質的差異是無法用線材彌補的。
第一次知道甚麼叫做晶瑩剔透!!
1.K702在中/高頻、特別是女聲的表現上非常滑順,用個很俗的詞就叫作"通透感";
比起來8030B就略顯粗糙、甚至是刺耳,還有點頂到天花板上不去的感覺。
2.而低音不曉得是K702響應頻率夠低、而8030B不夠,又或者是8030B的Bass-4dB的關係(可能性不大),
K702的表現也比較好,8030B一様是卡到地板有點下不去。
3.K702各音源的分離度很好,8030B就相對混濁。
K702有個狀況不確定是不是錄音界面不夠力的關係,在小音量(-40dB~-35dB)的時候只有中/高頻、而低頻是沒有量感的,
我當時還在想「呵~耳機大概就這樣吧?」,
但拉到-30dB時就聽到與喇叭匹敵的量感,而超過-30dB之後-25~-20dB低音的質/量感就完全超過-30dB的喇叭。
(喇叭因場地限制無法拉到-30dB以上,喇叭上的音量是全開)
耳機跟喇叭的音量差至少要5dB以上,兩者的量感才會接近;
不過耳機拉到-20dB耳朵也撐不了幾秒...-28dB也是有點勉強,實際上聆聽大概-38dB~-35dB是比較沒有壓力的。
所以我推測升級版的K712 Pro、官方宣稱增加的3dB低頻或許是為了修正這個狀況吧?
這樣一來有小音量監聽需求的人建議直接上K712 Pro會比較適合。
最後又找了Eegles的Hotel California (Hell Freezes Over版)試聽(因為我去聽Focal CMS50就是聽這首),
做為一個吉他手、一開始的木吉他Solo就聽得出高下了,
K702的聲音很自然、細節也很清楚,8030B就很生硬像是中頻過多、不太自然、細節也是糊在一起(與K702比),
大鼓進來的部分差異就沒有那麼大,8030B因為稍微鬆了一點所以小輸,
但是同時進來的...那個是Conga嗎?在8030B上就很棒,K702有點小聲、也聽不出質感。
--------------------------------------------------------------------
講了那麼多K702的好話,但其實喇叭還是有它先天優勢在,音壓/音場/臨場感還是勝過耳機。
且喇叭聽起來還是比較沒有壓力,耳機真的不適合長時間使用。
只是這麼一來不免讓人有種花了大錢、能做的事卻很少的不快感,因為到最後喇叭搞不好也只拿來聽上面這三項,
畢竟已經是喇叭>耳機三倍價差了,結果在音質上還是聽得出落差...
另外、對一個曾經擁有K271 MKII的人來說,如果K271還在我手上,那它大概會被我拿去填海~XD
K702多了K271約3/4的價格,但得到的音色卻超過1.5倍有餘!!
最後誠心地建議、如果預算在四萬以下,先找個好一點的耳機,有多的預算再來買喇叭。
而預算超過四萬就直接存到六位數上三音路喇叭,個人繞了一圈是這麼覺得~XD
但上三音路場地要夠大、隔音要夠好,所以最終對業餘使用者來說、4~5萬左右的5"喇叭還是比較務實的方案。
若要我再選一次、我會把買喇叭的錢拿去衝K812,而Fostex PM0.5 MKII留下來,這樣反倒還比較省~
--------------------------------------------------------------------
2016/06/23追加:
AKG...應該不會是我下次買耳機的選擇了!!
從下面照片可以發現圈起來的地方斷掉了,不是裂開而已、是真的斷成兩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圓弧變成鈍角。
我最失望的是這副耳機大概用不到300小時,而其中大概200小時都集中在今年二月我喇叭賣掉以後...塑料壽命真的很短!!
我既沒有帶出門也沒有大力扳動,它就這樣默默地斷掉了,
而且同一側的另外一邊也裂了一半,就是說這塊塑料應該在今年內就會完全變成兩半!!
我大概講一下我的使用狀況給有使用AKG K612~712系列的人參考。
購入約18個月,但今年二月以前都很少用,主要都還是用喇叭,耳機一個月最多也只用個兩三次。
(但耳機都開著跟喇叭同步播放作Run in)
從今年二月起我大概一天會戴/脫15次(戴/脫各算一次)左右,只算這四個月的話、戴/脫次數莫約二千次,這個壽命真夠短了...
基本上我推測K612、K701、K702、K712應該都是使用相同塑料,所以有這幾款耳機的人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我認為這是設計與塑料的問題,產地的影響可能沒那麼大。
K240/271的設計比K612~712好多了,K612~712過度追求輕量與美觀、加上成本控制才會有這種結果。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個地方受力不小,本來這種地方使用硬塑料就很有問題、若材料再過度刪減成本發生斷裂並不意外。
如果使用金屬或有彈性的橡膠/塑料就不會出問題。
K612~712還有一個我覺得耐久度有問題的地方就是控制鬆緊的那兩條鬆緊帶...擺明了之後一定會鬆掉~
總之...我現在覺得K612~712應該不算那種可以讓你天天操還可以用很久的耐用型耳機。
...我拿到K702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弱不禁風,但沒想到這麼脆弱、而且問題還出在我完全沒想到的地方...


===============================================================
延伸閱讀:
個人淺見, 不確定是否正確, 但我想喇叭上的音量通常應該無法全開吧
回覆刪除可能會造成兩個問題:
1. 錄音介面(幾乎)無法轉音量
如您所說, 音壓會爆表. 而錄音介面不能轉則會造成推力不足
2. 底噪
主動式喇叭難免會有一些底噪, 但是全部音壓都由喇叭提供時, 沒撥放音樂的狀態下也會聽到電流聲
測試是在Rokit5上面完成的, 但現在換成HS5也是用類似的調整.. (錄音介面約轉到一半 + 喇叭約-6dB)
不知您的見解如何?
Hi:
刪除您兩篇留言內容相同,所以我僅保留最新一篇,若有不周之處尚請見諒。
您的見解其實SPL這家公司在他們家錄音介面的說明書上也有類似說法。
不過因為他們Line out輸出是利用可變電阻來控制音量,所以跟其他使用數位控制的介面會有點不同。
簡而言之、它們建議將錄音介面上的輸出調到50%±10%左右,然後再來調整喇叭的音量。
任何使用可變電阻來調整音量的裝置都會有上昇曲線及甜蜜點,
之前不曉得看哪家的喇叭,官方就建議大概調到60~70%左右,以此為基準、若音量過大就得從前端錄音介面調整,
如果是數位控制倒沒甚麼問題,若是像SPL使用一樣有甜蜜點問題的類比控制、那音量調整就必須再往前到DAW內。
使用不能調整音量的耳機時,會更容易遇到這個狀況。
至少我個人因為錄音介面耳機輸出過大,現在DAW內Master Track音量是-30dB。
綜合以上、我的淺見是:類比控制端盡量維持固定(不用調到最大),利用數位控制端來調整音量。
Tks.
不知道您所謂的 "數位控制端" 是指哪個部分?
刪除因為之前曾經看過, 從播放軟體下手調整音量會降低整體的resolution, 所以我都是用錄音介面上的旋鈕去控制音量
又, 不知道windows右下角的音量控制是屬於軟體或硬體, 數位或類比? 從這邊調音量是否會讓解析度下降呢?
這部分我還沒有完全懂, 還請前輩指教
1.舉凡由軟體所做的調整應該都可歸在數位控制。
刪除由軟體來調整音量會影響音質這個說法我也有看過,但不曉得是否有嚴謹的實驗來證實這個說法?
若真有影響、我個人較傾向是因為軟體在音量控制上的程式撰寫不佳所導致,
而且我前面也提過類比控制有甜蜜點與上昇曲線的問題,沒有達到甜蜜點恐怕對音色影響更大,畢竟這是最後一哩路。
類比控制包含喇叭上的旋鈕,除非是像Genelec 8040這類沒有音量旋鈕的喇叭,不然都會有甜蜜點與上昇曲線。
2.錄音介面上的旋鈕並非所有都是類比控制,如RME應該都是數位控制,這部分要看設計。
3.如果是錄音用途的話"不要"把錄音介面設為Windows預設播放裝置,也就是不要用右下角的音量控制做調整。
任何裝置只要經過Windows都會有音質劣化的問題,詳細可以參考握我下面兩篇文章: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4/windows_11.html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4/windows.html
沒辦法在當代樂團註冊,所以只好到您的網站上留言。
回覆刪除想問的問題剛好也跟K702有關係,我想知道的也是如果沒有錄音需求,使用DAC來做一些虛擬樂器的編曲和混音是否可行?
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目前用的錄音介面SSL 2+,它推動K702的聲音,儘管音量調大後,高頻還是沒有出來,所以到最後混出來的成品是高頻在其他設備播放會變得很尖,因為我不小心加太多。
我後來是換成森海的HD380 pro,最後出來的成品才比較正常...所以我產生幾個想法
1.是否用DAC+耳擴+K702是不是會得到比較正常的結果?而在彈奏時又可以不需要太去顧及緩衝的設定造成的延遲...是否有這樣的產品?
2.還是我只要把SSL2+的耳機輸出接上一個耳擴就可以解決我的問題?
目前還很多方面是處於摸索階段,還請多指教,感謝....
您好:
刪除您對K702的體驗與我有很大的不同,
我認為K702的高頻非常多,而且它的頻率響應曲線也符合這個看法,
您可以參考我上面文章最下方延伸閱讀的第二篇:
"audio-technica ATH-R70x與AKG K702響應頻率之我見"
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7/audio-technica-ath-r70xakg-k702.html
至於您的問題…
1-1. 加了耳擴就會跟錄音介面或DAC本身的音色產生差異,
那麼在混音時應該要以哪個器材的音色做判斷基準?
耳擴的聲音真的會比錄音介面更正確嗎?
這都是麻煩。
1-2.如果只是要即時監聽演奏內容,不用聽經過DAW/Plugin處理後的聲音,
那麼錄音介面上的即時監聽功能就可以不用在意Buffer的影響。
2. 同1-1的回覆。
如果經驗不足、非常不建議在訊號鏈裡放入太多影響判斷的器材。
我之前使用兩組不同廠牌的監聽喇叭、再加ATH-R70x耳機來檢視音色,
結果這帶給我非常大的困擾,因為我變得無法判斷應該要以哪個器材聽到的聲音做最終判斷的基準。
大概是這樣有問題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