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2/12/28

魔鬼終結者!! Jackson T-1000 Scott Ian Signature

只要手邊的琴沒有遇到甚麼意外,這支應該是我會購入的最後一把"電吉他"了。(*後述)
(根據錄音需求有可能會再買一支木吉他、但那應該是遙遠的未來...)

只是我現在還是不太懂為什麼會買這支...
因為:顏色不喜歡、Inlay不喜歡、Body-wood不需要(Mahogany)、代言樂手沒有很喜歡...
但除此之外都符合我預設的目標:Oiled Finish Neck、1PU、較小的電路室、黑檀指板、無搖,
最重要的是剛好遇到聖誕節特價便宜300美金...所以手一滑就...

紙箱比SL1大,騎小50放上去幾乎看不到前方路況。


本尊就是Anthrax的Scott Ian簽名琴。(但我沒有很喜歡Antrax的音樂)


Lightning Bolt Inlay...還我Shark Fin!! (不過閃電看久了還滿順眼的)


Seymour Duncan SH4 + TonePros TP6 Locking Bridge


Oiled Finish Neck、'87 Soloist式Neck Joint、較小的電路室。


配件(含Schaller背帶扣)、出廠證明。2012年06月的琴。


簽名琴但沒有簽名是我覺得最棒的地方!!


------------------------------------------------------------------------------------------------------

Case有點問題...

密合度不佳,硬蓋還是會有很大的縫隙。


兩個洞...應該是收縮度沒算好的關係。


=================================================

關於音色:

音色的部分因為沒有搖桿,所以悶音很札實、跟有搖桿的Tone差很多。
破音的表現很不錯,但因為PU出力滿大的,所以Amp的Gain不用開大就有很不錯的表現,
反過來說、如果硬把Gain轉到底,就會聽到Amp快掛掉、濁到炸的聲音。XD (Marshall DSL100)
至於Clean Tone...沒有這種東西。XD
雖然是高出力但Clean時並沒有很刺耳、而自然破音是免不了...
所以幾乎沒有甚麼地方可以讓它切Clean。

Neck手感很棒,厚度不太像一般的Soloist,反而像我之前的Ibanez PGM-401。
最神奇的是、高把位好彈到不可思議!!
乍看之下會比SL1還難彈,但事實上17f以上反而是SL1會卡卡的。
T-1000一直到最後一格都讓你感覺不到限制,是我摸過17f以上最好彈的一把琴。

官方資料上琴身大小是super-sized,確實比Stratocaster還要再大一點。

雖然我真的不需要第二支Mahogany的琴,
但Mahogany幹Metal的Tone卻令我再熟悉不過...畢竟十年來都是用這種琴彈Metal。
算了、買都買了,至少它聽起來跟R8沒有很像就好。
而且T-1000的音色是我經手過的Jackson中(SL1、KE2)我最喜歡的。

=================================================

一些感想,沒興趣可以跳過~

自從手傷之後,對器材的看法變了,
比起器材、健康的身體才是玩音樂最重要的事,尤其我傷到的是左手手指。
因此現在會認為器材有符合需求就好,不再無限上綱。

手邊現有Gibson Les Paul 1958R可以應付絕大部分的樂風,
而Fender '57 Vintage能負責單線圈的聲響,
但我還欠一把專門拿來彈構成我音樂喜好中最底層的曲風:Thrash的琴,
有了它就補齊了我所需樂風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就可以為購琴生涯畫上休止符。

之前再找KE1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對我而言Jackson=KE1,那是年輕歲月的夢想。
不過、其實我只是需要無搖桿的Jackson,所以除了KE1、我還有在找SL1T、SL2T...
就在我煩惱上面三個型號都找不到的時候,這支卻一直出現在我搜尋的範圍裡,
因為一直看、看到很煩,反而開始有了興趣...So~

寫開琴文這是最後一篇了,所以廢話有點多,請見諒。
再見了~KE1,這輩子大概沒機會跟妳相遇了。
第一把電吉他是日廠Jackson的SL(型號不明,雙單雙),而最後一把也是Jackson,這算得上是有始有終吧~

2012/12/12

關於Fender Japan的二三事

1970年代後,日本的樂器製造商開始生產高品質低價格的Fender Copy,
而Fender USA因為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因此想出了授權商標給日本廠商這個方法。
一方面可以獲得權利金,另一方面可以用正統之姿驅逐其他Copy琴,
於是在1982年與山野樂器、神田商會、富士弦共同出資成立了Fender Japan。(後來富士弦還持有Fender Mexico)

在創立時Fender USA是計畫:
 1.藉此來驅逐日本國內的Fender Copy琴、
 2.美國當地與海外的低階Squier銷售。(富士弦生產)
後來在1985年CBS將Fender賣給Bill Shultz時,因為Bill Shultz只有收購經營權而未將工廠一併承接,
所以Fender在一瞬間失去了生產據點,
因此在新工廠建好的這段時間,Bill Shultz就將日本製 (富士弦生產) 的琴當作Fender製品在全世界販賣。
(莫約是1984~1987,當時的Fender USA Vintage re-issue series直到1987年都是日本製)
其實CBS後期因銷量不好進而過度刪減成本的關係、當時的Fender USA其實品質比日本琴差,
直到Bill Shultz藉由富士弦/Fender Japan逆輸入製琴技術,Fender USA才慢慢回復水準。

後來因泡沫經濟負債累累的富士弦在1997年將Fender Japan與Mexico賣回給Fender USA,作為實體公司的Fender Japan就此消失。
同年神田商會跟Fender租借商標權、所以Fender Japan以商標之姿於日本當地復活,但無公司之實,所以都是外包代工生產。

隨著2015/04 Fender正式成立日本分公司、神田商會的Fender Japan於2015/03底終止業務。
也就說以後將不會再有Fender Japan這個廠牌。
原本由Dyna樂器代工的型號將以Japan Exclusive的名義正式併入Fender商品線。
一開始這個系列只有在日本當地販賣,2020年已經改名為Made in Japan系列在全世界銷售

...所以說大家常說日廠日廠、這下真的變成日廠了。

*2021/09/29 追加:
Fujigen在1994年的40周年紀念Strat上使用了Foto Flame的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把印有華麗虎紋的薄膜包在Neck上,營造出Flame Maple Neck的奢華感。
這個技術說穿了就是主打那些以外觀為選購優先的客群而誕生的,
基本上也不是騙人,因為Fujigen會在琴頭標註Foto Flame,一般樂器行在販賣二手時也會寫明是Film Maple。

然後這個技術是Fujigen的專利,正常來說日本當地只有Fujigen能使用,所以不可能出現Tokai製的Foto Flame。
而且生產年份大多集中在90年代中後半,2000年後就幾乎沒有使用,
坊間甚麼"日廠很多Foto Flame"、"這是Tokai所發明的技術"...等都是未經求證的傳言。

============================================

至於序號的Made in Japan跟Crafted in Japan的變革大約有三種說法:

1.官方說法
於1997年時受到Fender USA的指示(? or 施壓?),所以將原產地標示改成Crafted in Japan。

2.工廠變更說
因為Fender Japan實質上不是企業(2012年現在;一開始是公司無誤),
它只是神田商會(一開始包含山野楽器)合法取得的一個商標,藉以生產Fender Copy,
因此製造皆委外負責。

而(曾)負責Fender Japan的OEM廠商已知有四家:
富士弦・ダイナ(Dyna)楽器・東海楽器・寺田楽器
97年以前為富士弦+a、97年後主要委託ダイナ楽器、東海楽器、寺田楽器生產,
遂改成crafted in japan。(但仍有低階型號為Made in Japan)
2012年現在是ダイナ楽器製造。(見下方URL)

3.木材輸入說
這個說法基本上跟上面2.重疊,因為換了OEM,
而OEM廠商為了省錢所以從中、韓、東南亞等地輸入加工好的木材組裝。
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日本那邊也都用"聽說"來形容。

-----------------------------------------------------------

97年之後木材究竟從哪來,我想只有OEM廠才知道,
但爬文看到的使用心得,都認為Made in Japan跟Crafted in Japan、甚至近幾年的琴在品質上沒有太大差異。
足見無論是哪一家OEM廠商,在QC上都作得非常好。

*2020/03/28 追加:
額外補充一下、1982年~1997年是MADE IN JAPAN、1997年~2007年為Crafted in Japan、2007年~2017年又回到MADE IN JAPAN。
其中2007的轉折是因為這一年神田商會花錢投資Dyna樂器購買製琴設備,因此Dyna才有能力自行製琴 = Made in Japan,
在此之前Dyna基本上只有組裝從其他廠商提供的半成品 = Crafted in Japan,這個新資訊證實了上面傳聞中的2與3是事實。

========================================

關於如何分辨OEM廠商與製造年份...

序號JV與E為富士弦製,
而序號為A,B,C…則因年份有重疊,所以推測此時為複數廠商生產。

富士弦:初期琴頭為Gothic字體,
    後期是Neck後面為Gothic字體、轉印貼紙風的"MADE IN JAPAN"。
    字體下面是序號No.。
寺田楽器:Neck後面為Gothic字體"made in japan"。(與富士弦的字型不同)
ダイナ楽器:印章字體風"MADE IN JAPAN",下面為序號No.。
      97年~改成crafted in japan
東海楽器:序號下面是書寫體的"MADE IN JAPAN"。

1st generation
OEM factory: FugiGen

  • 1982~1984: JV + 5 numbers
  • 1983~1985: SQ + 5 numbers
  • 1984~1987: E + 6 numbers

2nd generation
OEM factories: Dyna Musical Instruments, FujiGen, Terada Musical Instruments, Tokai
  • 1985~1986: A or B or C + 6 numbers
  • 1986~1987: F + 6 numbers
  • 1987~1988: G + 6 numbers
  • 1988~1989: H + 6 numbers
  • 1989~1990: I or J + 6 numbers
  • 1990~1991: K + 6 numbers
  • 1991~1992: L + 6 numbers
  • 1992~1993: M + 6 numbers
  • 1993~1994: N or O or P or Q + 6 numbers
  • 1994~1995: S or T + 6 numbers
  • 1995~1996: U + 6 numbers
  • 1996~1997: V + 6 numbers
MADE IN JAPAN font:
  • Dyna: Gothic typefaces = sans serif stomp style
  • FujiGen: Gothic typefaces = sans serif decal style
  • Terada: Gothic typefaces = sans serif lowercase
  • Tokai: Cursive typefaces

3rd generation
OEM factories: Dyna Musical Instruments, Tokai (1995~1998)
  • 1995~1996: N + 5 numbers (Dyna or Tokai)
  • 1997~1998: A + 6 numbers (Dyna or Tokai)
  • 1997~2000: O + 6 numbers
  • 1999~2002: P + 6 numbers
  • 2002~2004: Q + 6 numbers
  • 2004~2006: R + 6 numbers
  • 2006~2008: S + 6 numbers
  • 2007~2008: T + 6 numbers
They didn't have woodworking machines this generation, so the label is 'Crafted in Japan'.

4th generation
OEM factories: Dyna Musical Instruments
  • 2007~2010: T + 6 numbers
  • 2010~2012: U + 6 numbers
  • 2012~2015: JD + 8 numbers
The label is 'Made In Japan' under serial number.

==================================================

引用來源:

2012/12/04

[短評] Analysis Plus "PRO POWER OVAL"電源線

我從來對電源線都沒有興趣,但因為Analysis Plus的東西滿合我味口之故,
所以趁著前一陣子的Black Friday有折扣,
而且相較於它們家Hi-Fi電源線的昂貴(List:低階4ft $220/高階4ft $650),
樂器用的便宜許多(List:4ft $183),
又憑著一股好奇心來買下去。哈~

盒子很大...因為這次買的Dealer不同,所以有附保證書、技術白皮書、傳單...XD


Wattgate入門款的320i+5266i黃銅插頭;線身是長方形的


=========================簡評=========================

測試環境:
Guitar:Fender '57 Reissure (Original Spec)
Amp:Blackstar Series One 200w Head + Blackstar Series One 412b Cab
Channel(EQ置中):Green (Bright) Low Gain (3);Crunch (Super Crunch) High Gain (10)
Cable:(Gt)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 10ft + (Cab)Pro Oval 12 2ft
Play Style:Clean=Arpeggio;Distortion=Thrash Style Riff

呃...坦白說電源線對音色的影響不大,我前前後後各換了二次才完全聽出差異,
但聽不太出來的原因是"電源線影響的是飽和度"
簡單來說,就是聽起來變得有厚度、而且動態大上許多

其中對破音的影響最明顯,我第一次換就聽出差異,
Fender都不Fender了~XD
這不是說電源線會吃Tone,而是原本Blackstar就應該要有這樣的Power,
所以Fender進去之後比Les Paul接中階音箱+效果器還殘暴~
會讓人有"57/62這組PU有這麼兇悍嗎?"的感覺。

至於Clean的部分,原本是瘦瘦乾乾、高音很明顯,轉變成厚實圓潤且平均,
最明顯的是動態變寬許多,普通的電源線大力刷和弦時頻寬好像被切掉、像加了Limit,
新的電源線則是很自然的散開。

結論...
有閒錢才建議換電源線...因為對"音色"的影響不是那麼地明顯(以這個價位來說),
但換下去之後通常都回不去了~(如果你是動態狂的話)

2012/11/14

線材接頭 (導線頭) 電鍍層的差異

就我所知,接頭的主流可分成鍍金、鍍鎳二種。(另有鍍銀及鍍銠,但因價格偏高不再討論之列)
鍍金跟鍍鎳的差異主要是金在幾點上有優勢:

1.抗腐蝕性佳(不易氧化)、
2.硬度低、質地柔軟(接續安定性佳)、
3.傳導率佳、接觸電阻低。


抗腐蝕性佳代表接頭不易受到氧化產生的雜質影響而有接觸不良導致音質劣化的狀況發生;
硬度低代表接頭可以緊密咬合,讓接觸面積增加。
除了第3點外、其餘兩點對音色都沒有"直接"的影響。

那為什麼Hi-End音響多用鍍金接頭呢?
因為音響的線材與樂器不同、較少拔插移動,因此抗氧化與連接面的密合度就非常地重要。
反之、樂器的導線因常拔插,所以硬度低的金就非常容易剝落、露出鍍金下的面貌(多為鍍鎳層、也有沒鍍直接就是導體)。
鍍金剝落後底下的鍍鎳就容易氧化產生雜質,這時音質就容易產生變化。
所以說樂器導線鍍金的意義其實不大,多為美觀之故。
而鍍鎳之後再鍍金反倒會讓電鍍層更厚,且重疊兩種不同屬性的電鍍層是否會影響傳導亦值得思考。

而鎳的強度夠、抗磨擦性佳,只要不要長期暴露在氯較多的環境下,可穩定地使用。
缺點就是較易氧化產生雜質。

以一般鍍鎳後鍍金的接頭來說,原本鍍金"傳導率佳、接觸電阻低"的優點反而被抵消了。
且鍍金剝落過程中與鍍鎳層間容易夾雜髒汙,讓音質劣化。
與其承擔二重電鍍帶來的風險,單層的鍍鎳在音質上的變數就小得多。
從這一點來看的話,電鍍表面的氧化與否才是真正會影響音質的要素

當然、直接在導體上鍍金是個理想的方案,
但為了避免因拔插導致電鍍剝落讓導體露出,所以必須鍍上非常厚的金,這亦讓價格瞠目結舌。

因此個人認為樂器用的6.3mm Phone接頭由於使用上常拔插、且純鍍金的接頭少見之故,
普通鍍鎳再鍍金的接頭並不會比單純鍍鎳的接頭占優勢。


(*1 有一說是鍍金會讓聲音有一種鍍金才有的音染,但鍍得夠厚的話有可能會消除,但成本會很高)
(*2 另一說是鍍銀若不足5N也容易有一種"銀味",只少要5N以上才能夠去除--但高純度信仰本身是有問題的)

================================================================

2014/05/31追加:
我新發的文章「焊錫與音色的關係 」中有一段線材廠商"Analysis Plus"的 President:Mark Markel講的話:
「We make both ways with silver or gold. They will sound the same. The best thing is to match the metal of your input jack.」
鍍金跟鍍銀聽起來應該會一様,最好的方案就是線頭跟接孔材質要一様。
這是個很有趣的說法...從鎳與金的電阻率差異來看、他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大家可以想想一個線材廠商這麼說背後的意義。
...特別是那種沒事為了那幾%Rise time就改版的廠商...啃~

2014/08/28追加更新:
事實上Vovox對於導線頭也有一様的說法。
昨天跟熟識的琴師討論Analysis Plus這個說法時,他說他也曾問過Vovox為甚麼他們家樂器線沒有用鍍金頭,結果Vovox說:
「因為沒有必要,除非你打算把所有的Input都換成鍍金的。」
...看來線材廠商對於導線頭的認知幾乎都差不多。

2015/03/20追加更新:
查到一篇1980年時的文章,原文為"音響技術第56期AUG. 1980 導線容量知多少/蒲鴻慶"。

引用:
端子有鍍金的必要嗎?

發燒友重視的另一課題是、端子到底有無鍍金的必要?
是否鍍了金就能發出「金玉」之聲?

其實鍍金的目的是要防止接觸不良(因為金在空氣中永不氧化)。
如果以其他金屬作端子,則往往易在導體表面生一層氧化物,
這層氧化物並非為良好導體(有時為半導體),因此可能在接點處產生十數歐姆至數百歐姆之阻抗。
如果使用在高阻抗迴路中,如一般之 MM 唱頭(負載電阻約 50K),尚不致對信號產生嚴重之衰減;
若使用 MC 唱頭,因其阻抗甚低(僅數歐姆至數十歐姆),接觸端如有十數歐姆電阻,
則可能對訊號產生劇烈之衰減作用,使得兩聲道不平衡或音質劣化。    

2012/11/09

[短評] 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導線 & Pro Oval 12喇叭線

這大概是我這輩子除了買R8之外第二件最瘋狂的事情。
本來只是想買喇叭線,結果手賤就順便買了導線。XD

鑒於上次談Mogami廢話太多,這次就直接講結論吧!
(以下兩種線材都沒有方向性)

[Pro Oval Studio]
當我彈下去的那一瞬間大吃一驚:
「靠杯、我該不會買到地雷了吧!?(笑)」
但因為自己實在太久、約三個月左右沒有在彈琴、聽Tone,耳朵鈍了不少,所以便耐著性子仔細地與Mogami Platinum來PK Clean Tone。
來回戰了三遍左右,我得出一個結論:

導線的性格先不論、兩條的解像力差太多了!!

Mogami在解像力上已經算是Vovox Sonorus等級了、但在Pro Oval Studio面前濁得一蹋糊塗!!
尤其是對右手Picking的靈敏度,可以抓到非常細微,
同樣的力道在Pro Oval Studio呈現出來是"點",但在Mogami上出來是"塊",兩者的解像力由此可見一般。
光是這點就感覺得出來一分錢一分貨(泣)。

Tone的部分,一開始感覺有些壓縮感-就是這部份讓我皺眉,
但後來不曉得是Run開了(最好是有這麼快啦~)、還是Amp音量開大聲的關係,整體的感覺變得豁然開朗。
如果是音量較小導致壓縮感較重的話,那可以推測是Blackstar這邊的關係,因為Blackstar S200本來就有這個狀況,
所以我可以說Pro Oval Studio其實是很忠實地傳達出現場的狀況。

原本音量較小時是Mogami聽起來比較寬、但音量一拉大Pro Oval Stdio就追上了,
而Mogami原本濁濁的感覺、在此時與Pro Oval Studio於解像力上的差異就更大了。

唉~導線真的不能比較的...
Mogami Platinum這時候的立場就像它當初痛宰的Spectraflex FF一樣。

---------------------------------------------------

老實說、Pro Oval Studio並不是一條"好聽"的線,我甚至覺得Vovox比它"好聽"許多。
它不會讓你的音色變得更好,它只會讓"導線"從你的器材群裡消失
因為它只是單純地將吉他的訊號送到音箱那邊。
因為它"直接"的特性,會讓你感覺吉他到音箱間沒有距離,彷彿導線不存在一般,就像彈木吉他那樣地直接、即時。

聽起來似乎很唬爛,但音色本來就是主觀的論述,所以至少、我聽起來的感覺是如此。
但少了潤飾的音色其實並沒有那麼可口,Pro Oval Studio出來的聲音真的要花時間習慣一下。

如果你對導線的期望是好聽的音色,
那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絕對不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

[Pro Oval 12]
我原本的喇叭線是Vovox Sonorus 訊號線改喇叭線+Switch Craft銀頭,
與Pro Oval 12交互測試的結果...很慘烈呀~
用Vovox時吉他這邊Pro Oval Studio的解像力完全不見,彷彿我沒換過吉他導線一樣!!

比較不公平的地方是Vovox這邊多1ft(3ft);
雖然Vovox這條不是純正的喇叭線,但我認識的魔人G都用這條接他的Bogner Ecstasy,So...就當它是正規喇叭線吧~

Pro Oval 12帶來的差異實在太明顯了,如果預算有限的人建議買Pro Oval 12就好,解像力馬上爆增!!

---------------------------------------------------------------------------

2014/06/05追加更新:
這兩天上他們官網才發現Pro Oval 12有新版,遂寫信詢問新舊版的差異...
但花了錢衝頂結果聽到這種話讓我有點...不曉得該說甚麼好~
我寫信去問AP、Pro Oval 12新舊版在聲音上有沒有差異,雖然其實我很想聽到他說「沒有差、只有體積改變」但他們實在太老實了:
引用:
Very close, about 2% faster rise time.    
Oh--!!!
這真是叫我情何以堪呀啊啊~
...是說Rise time對音色有甚麼影響?

2014/07/02追加更新:
不幸的事總是接二連三,我又發現原來本文中的Pro Oval Studio是舊版的...
所以又寫信去問了Pro Oval Studio新舊版的差異,回覆的結果...
引用:
We changed the dielectric a little and it is a few percent faster.
看來跟Pro Oval 12的回覆相近,都是加快反應速度。
...這條線已經夠快了,居然還要再快...

=================================================

一些心得

應該會有很多人對導線這塊是抱持著堪用就好的心態,畢竟它無法像Amp、Effect一樣能夠帶來明顯且巨大的差異,
在Live時也是最不會被發現不同的一個環節。

但"改變"本來就不是導線應該作的工作,它真正的職責是盡可能地將原音送到Amp。
如果你很重視這一塊,那導線是絕對值得的投資,
它甚至比一些手工效果器還便宜許多!!

這次唯一最遺憾的地方就是我購入的Dealer並不是販賣原廠套線、而是裸線+G&H。
這樣的組合其實算是官網允許的,因為原廠就有在單賣G&H接頭。
只是不曉得這樣的組合與原廠套線相比究竟是加分還是減分?

題外話,雖然我買了Pro Oval Studio,但如果出去練團表演,我也是抱持著有聲音就好...所以可能隨便再買條千元以內的線充數吧~
畢竟如前所述,線材在現場的影響實在太小。

---------------------------------------------------

最後跟大家介紹幾個Hi-End導線(10~12ft),錢太多的(誤)可以考慮看看~
 1.B.AIR MIGHTY SHIELD HG
 2.HUMAN GEAR Van Den Hul M.C.Integration Hybrid

---------------------------------------------------

Analysis Plus台灣有代理商,不過他們目前只進Hi-Fi線材,
所以有關我如何購入Analysis Plus的資訊,為尊重代理商,請恕我不便透露、也請勿PM。
有興趣的人可向代理商詢問...或、網路神通廣大...

=================================================

外盒


[Pro Oval Studio]


[Pro Oval Studio]線身是單一結晶銅、斷面為從來沒看過的正方形,剛拿出來時塑膠味很重


[Pro Oval Studio]因我買的那家Dealer是用G&H銀頭自己焊,故非原廠鍍金接頭 (音色有多少差異就不得而知)


[Pro Oval 12]G&H銀色接頭


[Pro Oval 12]線身斷面是音響常見的長方形、12AWG


2012/07/06

[圖多文長慎入] 通通摻在一起作成撒尿牛丸!! "Fender Super Champ™ X2"

前言:
終於收到包裹,可以一睹這顆Amp是否真如Youtube上一般這麼神

...至於價錢,只能說是悲慘
國外訂價USD 349,我託人弄回來本體+運費+關稅+佣金總共為USD 599 (!!)
多出來的金額絕大部份都是運費
其實這顆很輕,運費之所以那麼貴都肇因箱子太大了...不算重量改算材積...
等於我用二顆的價錢買一顆回來...真是始料未及呀啊啊啊

本來是想用低於Line6 POD HD300的價錢買一顆Combo代替綜效
結果價格直衝HD500就算了,踏版還缺貨沒辦法一起進來 (後來發現X2的踏板與Fender FM65DSP是共用的)
這下搞亂了我當初的計畫,這顆反而變得沒辦法帶出門...
這時候就不得不抱怨,如果電檢可以鬆一點的話
代理商進管機的意願就會高一些,那麼我就不用多花這個冤枉錢了...唉~

至於這顆有沒有USD 599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本文共分成5個章節,其中1.本體評測的部分可能會事後再作增、刪文的動作
因為我手指肌腱發炎,醫生叮囑我至少一個月不能彈琴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都在當鍵盤吉他手的原因)
所以我沒辦法很仔細地去測試每一個環節
目前先以大概的印象來撰文,這兩天有重測的話會再更動內文

1.本體評測
2.軟體評測
3.總結
4.後記
-含錄音心得 (沒有錄音檔)

=================================================

1.本體評測
a. 照片
b. Channel 1
c. Channel 2
d. Effect
e. 外接Cab
f. 小結論

先說為什麼會分成本體評測跟軟體評測兩部分
因為X2這顆音箱真正的價值/音色在於與電腦連接後才能100%發揮出來
故本體評測簡單來說就是就針對工廠出廠的預設值作一直觀的分析
僅能代表這顆音箱的第一印象、而不是全部

a. 照片
正面/背面;背面為半開式
 

前一(12AX7)後2(6V6)都是GT管 / Fender特製10"喇叭 (坦白說不怎麼樣...但Low Gain表現卻又很合宜)
 

正面面板。TAP很好用~


--------------------------------------------------------------------

這顆分成Channel 1/2,共用一組高/低音EQ及空間系
Channel 1只有Volume、也就是說前/後級會一起變化
Channel 2有Gain、Volume、還有16組音箱模擬


15組空間系則為


--------------------------------------------------------------------

b. Channel 1
在講Channel 1的音色之前,我必須說這顆15w的管機真的太小聲了
沒記錯的話這顆應該是A/B類放大,但事實上無論哪個Channel音量轉到10還是很小聲
差不多等於我Mark V切10w(True Bypass),音量約在2.5~3的位置
就印象來說的話,說不定才只有Blackstar HT5的7~80%左右

回來談Channel 1的音色 (試奏琴為Fender 57')
算是很標準的Fender Clean,肥肥滿滿
Headroom不算高,Volume切到4~5左右就會開始有一點破音出現
非常自然的破音,雖然我沒有實際聽過Ethos的音色
但Volume切到10時出來的破音我個人覺得不會輸給Ethos在影片上看到的表現

EQ極左極右對於Channel 1音色的影響很明顯
對於想追求多樣化的樂友來說,應該可以玩一陣子不會膩

--------------------------------------------------------------------

c. Channel 2
Channel 2一共有16組音箱模擬
真的要一組一組講的話,大概可以寫一篇論文,所以我就大概簡述一下
音色實際聆聽與Youtube上面看到的Review差不多

原則上前面7組Fender系聽起來都大同小異、肥肥滿滿的
當然、這跟我對Fender音箱的研究還不夠深有關係
個人覺得差異主要在音色的厚薄,這部份算是相當程度地去呈現原本Model的特色

接著是9~10的Vox...
呃~我自己沒有實際聽過AC30,所以只能就Youtube上的試聽影片作比較
老實說...一點都不像
怎麼聽都很像減肥不成功的Fender Amp
若不知道它是模擬AC30的話,這個音色其實還不壞

而11~12的Marshall系...該怎麼說呢?
確實是有把Marshall破音的特色作出來
黏黏髒髒的個性有作出來,多少也有三分樣
但...不曉得是不是Speaker的關係
跟AC30有一樣的問題...聽得出來有Fender味

13的Super Sonic果然是自家廠牌
Hi Gain的表現是後面幾種音箱模擬中數一數二的亮眼
就連有實際聽過Super Sonic的友人都不禁:
「咦? Super Sonic是這種Tone嗎?我記得它不怎麼樣呀~」

14的Mesa/Boogie不愧是系出同門,出乎意料地像...嘖嘖嘖~讚
特別是Gain跟Volume增減在音色上的變化,確實是非常地相似
私以為這是X2上面除了Fender自家Amp之外模擬最像的一顆

15為Peavey 6505(感謝當代版友Elliott07提供資訊)
多到過剩的低音是蠻符合2000 Metal的印象,,就可惜不夠銳利...空有低音但力道出不來

16原本以為是JC-120,但實際看到說明書才發現是Jazzmaster
整體有管機的厚度,但很呆的中音依然跟JC-120不相上下 XD
我個人覺得比JC-120好聽啦~

--------------------------------------------------------------------

d. Effect
這顆Amp最大的亮點就是它內建的空間系
我個人雖然沒有很挑嘴,但空間系的好壞多少還能夠分辨
我很少聽到那種一打開就可以用、音色很漂亮的空間系
搭配TAP設定速度/時間、是立刻就可以上戰場的實戰取向
就可惜預設的Chorus稍微弱了一點
Fender如果出簡易的綜合空間系效果器的話,我應該會考慮購買吧~

--------------------------------------------------------------------

e. 外接Cab
因為我家的Blackstar沒有8歐姆Mono
只好借友人的Bogner Ecstasy 412來測試外接412的表現
雖然我不太喜歡Bogner那種過強的渲染 (就是不管甚麼東西進去、出來都是Bogner Tone)
但出乎意料...X2是我聽過唯一一顆沒有被全面攻陷的Amp

只是、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外接412反而沒有加分的Amp。該說是推不動嗎...?
不像HT5、X2接了412之後音壓/音量並沒有飛躍性的提升
真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

--------------------------------------------------------------------

f. 小結論
這顆Amp有一個缺點:動態不佳
簡單來說,Picking的強弱僅反映音量的大小,但對音色幾乎沒有影響
但話說回來、原價USD 349的東西是要要求甚麼動態?
與空間系漂亮這個優點比起來,動態不佳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再來一個不曉得該算優點還是缺點?
如同其他管機一般,X2的音色受Volume(也就是後級)的影響非常大
特別是Hi Gain類的模擬音箱,就算Gain開到底
Volume不隨著增加的話,就沒有Punch
好處是這顆可以讓初學者了解前/後級對音色的影響
壞處是音量要開很大聲 (不過其實這顆很小聲...全開其實一點都不刺耳)

回前言

=============================================

2.軟體評測

a. Fender® FUSE™
b. Stomp Box
c. Amp Modeling
d. Effect
e. ASIO

接下來要解釋為什麼我說X2必須要接上電腦才能夠發揮實力的原因
事實上、Fender從G-DEC®開始就積極導入數位化
接著Mustang™的問世、然後進化成Mustang™ Floor地板式綜合效果器
看得出來Fender亟欲跨足數位領域
而最新推出的X2就是以傳統真空管前/後級 + 數位技術的集大成

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版友有用過G-DEC® 3、Mustang™連接電腦的話
那等於差不多看完本章節的2/3...因為大部分應該是大同小異
這其實也不是甚麼新聞,但對我來說真的滿新鮮的~XD

=========================================================

a. Fender® FUSE™
說穿了就是Fender自己開發的音色編輯軟體
換句話說就是Fender版的Line6 Farm,但功能沒那麼多樣化
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上官網看看
不僅能下載官方/一般人上傳的音色庫;也可下載Background音源用Fuse來Jam

=========================================================

b. Stomp Box
是的、我沒打錯,是Stomp Box無誤
X2可以藉由Fuse在Amp的前面放置一顆空間系以外的單顆,並將之存回Amp
Fuse提供的單顆一共有七種,每種都有獨立參數可以調整:

Over Drive / Fixed Wah
 

Touch Wah / Fuzz
 

Fuzztwah (這是啥?) / Simple Comp
 

Compressor


這邊要先道個歉,因為Stomp Box我沒有特別去試
我只先確定它跟綜效一樣、可以"即調即聽"就關掉了 XD
所以音色部分(特別是破音系的單顆)沒有去嘗試
但質感應該是跟G-DEC® 3、Mustang™外掛進去的一樣

=========================================================

c. Amp Modeling
在Fuse裡面的Amp Modeling不像Stomp Box一樣有額外的外掛可以用
但在實體音箱上被封印的東西全部都可以在Fuse裡面拿回來!!
也就是說、你一樣可以在Fuse上調完後回存Amp

Channel 1
Middle出現了!!
各位會發現只有Middle是亮的、其他旋鈕都是暗的?
這是因為其他的旋鈕可由實體音箱上控制,數值會即時反映在視窗裡
只有音箱上的Middle鈕需用滑鼠調整
Channel 1上Middle原本的預設值是10
這意味著、在前面評測中講到Channel 1肥肥滿滿的Tone可藉由Fuse來修正
(...但其實修正程度有限XD)


Channel 2
原本"預設"的16種音箱如下圖

但X2可以藉由Fuse任意地更改這16種音箱的順序
簡單來說、只要你爽,16種都改成Jazzmaster也是可以的


接著我們來看看16種音箱到底被封印了哪些數值?

1. '57 Champ-Middle預設為5 / 2. '57 Deluxe Clean-Middle=5
 

3. '57 Deluxe Dirty-Middle=5+Compressor / 4. '59 Bassman-Middle=4.8、Presence=5.8
 

5. '65 Princeton Clean-Middle=8.5,Reverb系旋鈕要搭配空間系使用 / 6. '65 Princeton Dirty-Middle=8.5+Compressor
 

7. '65 Deluxe Reverb-Middle=8.8 / 8. '65 Twin Reverb-Middle=7.8、Bright Switch On/Off
 

9. Vox AC30 Clean-Middle=5、Cut=0、Bright Switch On/Off / 10. Vox AC30 Dirty-Middle=5、Cut=0、Bright Switch On/Off+Compressor
 

11. Marshall 1959-Middle=3.5、Presence=5 / 12. Marshall JCM800+Compressor-Middle=3.5、Presence=5
 

13. Fender Super-Sonic-Gain 2=5.6、Middle=6.6 / 14. Mesa/Boogie Dual Rectifier-Middle=0、Presence=8
 

15. Peavey 6505-Middle=3、Presence=5.6 / 16. Fender Jazzmaster-Middle=5、No Cab (後述)
 

事實上POD Farm那套,Fender可是完全學起來了
所以X2裡面的16種Amp都可以任意搭配附屬的16種Cab
這讓X2的惡劣程度爆增...



從Advenced Amp選項裡面我可以還看到幾個數值
Noise Gate (超惡劣)
SAG (這是甚麼?)
BIAS (不敢調...)
USB Gain (這應該是接錄音軟體用的,實際調過在音箱上沒有作用)

而根據音箱的不同,還多會幾個旋鈕可以調整
Blend (這是甚麼?) / Master Volume
 

我試著將Master Volume調高,但發現X2的1x10撐不住這個音量
一整個都糊掉了,我想這要用412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

備註
這邊要幫本體評測中的Marshall系統平反一下、特別是JCM 800
只要將預設的Compressor關掉、其實還滿像的...

=========================================================

d. Effect

跟Amp Modeling一樣,X2可以透過Fuse替換預設的15種空間系


可以選擇放在音箱前面,或是走FX Loop
可惜FX Loop只能夠串連、無法像Nova System一樣將Delay與Reverb分流


打開Fuse、空間系總共分為三大類:Modulation、Delay、Reverb
而每一大類都五種以上可以選擇,且每個種類都有不少的參數選項可以調整

------------------------------------------------------------------------

我先介紹Modulation共11種:(可以留意面版上的參數選項會變化)
Sine Chorus & Triangle Chorus (共用參數) / Sine Flanger & Triangle Flanger (共用參數)
 

Vibratone / Vintage Tremolo
 

Sine Tremolo / Ring Modulator
 

Step Fliter / Phaser
 

Pitch Shifter


------------------------------------------------------------------------

Delay:共9種
Mono Delay / Mono Echo Filter & Stereo Echo Filter
 

Multitap Delay / Ping Pong Delay
 

Ducking Delay / Reverse Delay
 

Tape Delay / Stereo Tape Delay
 

------------------------------------------------------------------------

Reverb共10種 (因參數皆同,故使用一張圖片即可)



=========================================================

e. ASIO

X2可以藉由USB端子連結電腦改寫資料,當然也可以用USB來錄音
當我興致勃勃打開Ableton Live 8的時候,發現Interface裡面找不到X2???

原來Fuse本身並沒有包含ASIO,所以錄音軟體會抓不到
但原廠紙箱裡面除了電源線跟說明書外,沒有任何東西:如安裝光碟
明明G-DEC®很豪華地有送Ableton Live Fender Edition...等一籮筐光碟
X2甚麼都沒有是要怎麼錄音呢?

...這裡就不得不佩服Fender cost down的功力
既然Fuse都叫你上官網自行下載,ASIO當然也是要上官網自行下載囉~XD

Fender Universal ASIO Driver可以從Fender官網中的
Support > Software Downloads找到
安裝之後錄音軟體就會找到Fender Universal ASIO Driver
只要將Amp連結電腦就可以開始錄音囉~

回前言

=============================================

3.總結

「披著真空管音箱外衣的綜合效果器」- 這是我對X2的感想。

=============================================

簡單來說、X2把全真空管音箱當作一個框體來乘載數位技術
藉此讓數位模擬的音色更貼近真實
數位模擬早就不是甚麼新東西,與電腦連動更新、修改資料也習以為常
但能夠把真空管音箱與數位技術結合、且價格低廉,我想X2應該是創舉 (待考證)

事實上、有了前/後級真空管的加持,X2內建的"模擬音色"確實是我目前聽過最好的Tone (不包含那個很貴的Axe-FX...)
它模擬的音箱因為我自己幾乎都沒有聽過Original,就姑且不論
但X2模擬Mesa/Boogie的音色確實是非常地像,與Original相比毫不遜色
...當然質感還是有差,但純粹唬人的話還真是綽綽有餘~

我不會噁心地唬爛說這顆Tone很棒、很讚
但以349來說,我覺得X2的音色已經非常唬人了
雖然X2單純比音色純淨度不見得比得過H&K 18w;比操作複雜度比不過HD500
如果是以「便利/音色的平衡」為前提的話,我覺得這顆在USD 500上下的Amp/Multi Effect很難找到對手

我個人認為音色跟便利性外、X2最強大的地方就是多樣的擴充性
如果你對內建音色、空間系不滿意,只要使用Fuse、可以修改的東西多到讓你厭煩
光空間系就有好幾十種可以替換、而且自訂參數豐富,與大型綜合效果器相比毫不遜色 (一樣不包含那個很貴的Axe-FX...)
只可惜這顆在實戰上一定要搭配專用踏版...不然武功廢一半
(有試過Boss的切換踏版,但只有Channel切換有效、空間系沒辦法Bypass)

=============================================

回來論C/P值
若不知道原價為349的話,我勉強會覺得599小貴一點、但可以接受
但既然知道它本來的價格,難免就會有買貴的感覺
再加上其實很多良質的小頭也差不多是599這個價錢
所以高度數位化的X2相較之下在音色上也就沒有那麼自然
特別是動態不佳、聽起來Compressor較重這一點
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

X2是名符其實的全方位音箱
只要不是太Hi Gain,從Jazz一直到80/90's Metal應該都能勝任
Hi Gain就不要考慮這顆了...

最後還有一個感想:Fender不愧是成本控制之王
從Fuse這個軟體達到資源共享這點就可以看出來
(...從紙箱裡面沒有光碟、沒有USB線,只有電源線跟說明書也看得出來Fender是成本控制之王 XD)
內建的Stomp Box、Amp Modeling、空間系...
任一樣都不是為了X2而開發的,但卻在X2上開花結果
G-DEC、Mustang都沒有那麼大的反響,我只能說有沒有真空管加持還是有差...XD

感覺得出來Fender的下一步就是大瓦數管機的數位化了...

回前言

=============================================

4.後記-含錄音心得 (沒有錄音檔)

會購買這一顆最主要是拿來代替綜合效果器
畢竟一般的綜效在音色上面還是有它的極限在、加上現在綜效的操作越來越複雜
想要好好玩個吉他都還要先詳閱厚厚的說明書...想到實在很累
剛好X2音色不會太差、又內建十幾種音箱模擬+空間系、價格又便宜 (我是指美國...)
所以就抱著好玩的心理買來試試看

原本是想要買Head,一方面因為我不需要它的Cab、另一方面可以省不少運費
但後來仔細想想,在台中的練團室要找到有Cab給你用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限8歐姆
就算讓你找到適合的練團室可以接Cab,但表演呢?95%會遇到JC-120...
當然接Line Out也是一個方法,但Head還是必須要有負載才行
思前想後,還是覺得Combo最適合,且大小剛好可以放在機車的腳踏墊上
...只是沒想到這顆的音量真的太小聲了,到底能不能用在練團上恐怕還是未知數 (大概要跟主唱搶PA了...)

=================================================

本來想錄幾段試聽檔放在"後記"這一段
但錄音過程發現幾個問題:
1.Fender Universal ASIO有爆音的問題 (預設512 Sample)
Buffer一開始是調成256,錄的時候沒甚麼問題,但播放時發現爆音頻繁
改回預設值512仍然沒有改善...
我平常用UX1是調256,都沒有遇過甚麼狀況
Fender ASIO會有爆音不曉得是Driver沒寫好?還是X2本身的問題?

2.使用USB連接Fuse錄音時,實體音箱的音量越大、錄音的Gain就越小
這點非常詭異,我反覆錄了十幾次才確定有這個狀況
如果不是Driver沒寫好的話,那就有可能是程式故意寫成這樣以避免Peak爆掉
遇到這個狀況就是要調高USB Gain來因應...搞成這樣實在很麻煩~

3.Fuse錄音有失真問題,建議使用音箱上的Line Out
用USB接Fuse錄出來的Tone還滿恐怖的,又尖又扁
後來改用Line Out進UX1,Tone就跟實際音箱聽到的差不多
但UX1似乎沒辦法限制Input的音量,音箱的音量超過5、Peak就爆掉了
所以只好放棄,也就沒辦法分享音檔給大家了
唯獨這點我感到十分遺憾
至於Fuse...建議就拿它來修改音色,存進Amp後再用Line Out錄音
我覺得這是X2目前最好的錄音方式,只是走Line Out的導線要用好一點 XD

回前言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ynthesizer V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