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4/12/11

[樂曲解說] 逆火 Backfire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逆火 Backfire
試聽網址:
Bandcamp (串流128kbps/MP3、購買則有44.1kHz/24bit Wav等多種格式)
Synthesizer V NineZero演唱版:

純樂器演奏舊版:


Synthesizer V NineZero演唱版: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40 Verse 1
1:03 Chorus 1
1:15 Interlude
1:38 Verse 2
2:02 Chorus 2
2:16 Bridge
2:40 Solo
2:51 Chorus 3
3:03 Outro

創作背景:
類Thrash Metal的曲風,用"類"是因為我自己也覺得風格沒有那麼純。
而且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可能比較接近Metal Core?
這首歌應該是寫於2007年末到2008年初,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它的架構其實略顯俗套、也過於簡單。
段落構成是很典型的快→慢→快。
這是前一個樂團的二首創團曲之一,當初為了趕歌曲量不想把歌曲寫得太複雜,所以沒有放如Pre-Chorus之類的段落進去。
歌曲基本上不太有固定調性及和弦進行、這是Thrash Metal樂曲常見的作法。
Bridge的女聲意圖營造一種對於永不休止的殘酷世界的詠嘆。
曲名本身有反蝕己身、背叛的含意,故樂曲使用了大量的不協和音。
Solo那段我三把吉他都彈不一樣的東西,但聽起來不會太雜。
(更新註:最新YouTube版已經改掉了)

因為左右兩把有段落彈不一樣,所以必須把音色區隔開,原本理想是左邊Mesa/Boogie系、右邊Marshall系,
但不想花錢多買音箱與破音、只好硬把JCM2000弄成Dual Rectifier...不過失敗了~(笑)
(更新註:最新YouTube版已經改掉了)

本曲有中文詞,原本有請人翻成英文,
但因為翻好的英文大部分的音節與我構想中的旋律配不上,只好自己改寫。
後來則是沒辦法錄、也沒預算找人錄主唱,所以決定不放主唱。
(更新註:上述指的是舊版本,最新YouTube版已經改掉了)
而沒有把主唱旋律用別的樂器代進去的主因是這類歌曲的大多都沒有甚麼旋律性,放進去也沒有意義...

題外話、這首歌當初有進過臺中的普魯士藍錄音室,錄音師是DD (低低 / 陳信華),
後來收錄在好像叫"噪聲休止"的這張合輯裡面。
但因為錄音預算太低,僅8000臺幣且一個工作天要錄完所有樂器跟主唱合聲外加混音,
加上錄音時鼓手有一些狀況,完全錄不起來,所以聽起來很恐怖...
如果就這麼巧你手邊有那張合輯的話可以比對看看。
(當時的主唱/貝斯/鼓都不是我寫的)

====================================================================================

2024/04/14更新:
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重新補寫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與歌詞。
也重新建構之前沒處理好的混音平衡、修改貝斯的音符、調整節奏吉他的配置,
並追加YouTube純音樂影片。
  • 吉他音箱則是從實體音箱JCM2000 TSL換成軟體Bogren Ampknob的5169、6606+、Rev C,
    經過那麼多年軟體音箱音色終於好到我能夠實用在樂曲上了。

  • 統一各樂器Send給Reverb的量皆為全輸出的0 dB,
    再由Reverb音軌控制音量,以尋求空間的一致感。
    關閉Reverb的Low cut,還原低音帶來的空間輪廓。

  • 由於是非常早期的作品,這次重製時檢視樂譜才發現貝斯使用的音符很多都跟吉他不合,
    當初反骨不想讓貝斯跟吉他同步,寫了"單獨聽"很不賴的旋律,現在回頭看反而是自找麻煩。

  • 這次主唱的詞曲是重寫的,算一算歌詞跟旋律都是第三版了。
    第一版歌詞沒什麼內容、第二版歌詞卻又太多字,第三版索性把前兩版混合濃縮;
    旋律的部份最先考慮第二版,這版比較像Metalcore常見的唸唱 + 嘶吼, 遺憾這在Synthesizer V上我不會處理,
    換成第一版後又發現其實旋律跟器樂微妙地不合,只好從零開始寫。
    隔了十幾年才終於感受到我其實不擅長寫這類調性與旋律性薄弱的主唱,
    我不滿意這次的主唱詞曲,卻也沒能力寫出更好的東西,也只能將就了。

    主唱跟合聲使用Synthesizer V的英文男聲NineZero配唱,老實說真的很難用,
    作為Rock / Metal的主唱明顯壓制力不夠,卻又因為個性太鮮明怎麼調整效果都有限,
    偏偏手邊的五個音色庫在Metalcore曲風上他的表現還是比其它好…
    另外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由於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謊言 虛假 欺瞞與背叛
真實總是污穢不堪
沉淪 無能 欲望與貪婪
踩著屍骨要往上爬

Chorus 1 &amp 3
Backfire!! 罪孽滿身
Backfire!! 潰爛腐瘡
Backfire!! 引火焚身
Backfire!! 自我毀滅

Verse 2
鮮血 惡臭 殺戮與殘忍
靈魂裡的瘋狂本能
破壞 混亂 搶奪與鬥爭
人世間從沒有安穩

Chorus 2
Backfire!! 聖者不聖
Backfire!! 魅惑眾生
Backfire!! 地獄天堂
Backfire!! 終成戰場

---------------------------------------------------------------------------------

歌詞本身沒有什麼深遠的含義,真要說的話大概就是"聖者不聖 魅惑眾生"這兩句。
指的是有些人總喜歡把別人的東西、成果、作品當成自己的產物在大眾面前發表,人們不明所以反而被他們所迷惑。
十幾年前曾短暫加入某個名字有聖者意思的樂團,
離團時本來要把我自己的創作收回,但對方希望能將創作出借讓他們收錄在EP裡,
結果我後來拿到EP (自掏腰包) 發現原本應該是我原創的樂曲、作曲者卻變成該團集體創作…
明明只是把作品出借而已,但不曉得為甚麼作者變成對方...

我當年還有在當代論壇發文詢問這種狀況該如何釐清著作權: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E9%9B%A2%E5%9C%98%E4%B9%8B%E5%BE%8C%EF%BC%8C%E7%99%BC%E7%8F%BE%E5%89%B5%E4%BD%9C%E8%80%85%E4%B8%8D%E6%98%AF%E8%87%AA%E5%B7%B1.157148/

[樂曲解說] 炎與劍 Flame/Blade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炎與劍 Flame/Blade
試聽網址:
Bandcamp (串流128kbps/MP3、購買則有44.1kHz/24bit Wav等多種格式)
Synthesizer V Weina演唱版:

純樂器演奏舊版:


Synthesizer V Weina演唱版:

純樂器演奏舊版: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43 Verse 1
1:08 Pre-Chorus 1
1:29 Chorus 1
1:57 Interlude
2:22 Verse 2
2:47 Pre-Chorus 2
3:12 Chorus 2
3:39 Solo
4:04 Chorus 3
4:31 Outro

創作背景:
類Speed Metal的曲風,用"類"是因為有掛弦樂、而且自己也覺得風格好像沒有那麼純。
這首歌應該是寫於2007年末到2008年初,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它的架構其實略顯俗套。
那時有鑑於檯面上一堆歌曲都是編快→慢→快,太過老套,所以我當初決定從頭到尾都沒有變慢。
但是要在不變慢的情形下做出五種不一樣的段落:Intro、Pre-Chorus、Chorus、Solo、Outro,寫鼓的時候可是花了我不少心思 。
剛進Outro那部分嚴格來說不能算變慢,因為最原始的版本是跟後面一様的鼓點,
後來錄主唱時因為意外把鼓關掉發現效果不錯所以就改成現在這樣,而貝斯也就跟著變成了Solo風。

當初是樂團同名歌曲 (現在曲名有改過) 所以有寫歌詞,但現在無法錄、也沒有預算請人錄主唱就以無主唱的純樂曲形式發佈。
(註:2024年引進Synthesizer V Weina補上了主唱)
因為少了主唱、所以後來增寫了弦樂與提琴的部分。
特別是提琴、在Verse 2時左右聲道刻意放了不同旋律來作出一種反差,
左邊的中提琴以長音表現浮上心頭的種種思緒,右聲道的小提琴則以無休止的連音表現歷歷在目的往事,一靜一動剛好與曲名相符合。
我自己非常喜歡這一段的編寫。
原本(演奏版的)Verse 1並沒有提琴旋律,後來為了與Verse 2的平衡,所以這次就把原本主唱的旋律放進去。
而弦樂的部分則是還在玩團時就很想放進去,但因始終找不到鍵盤手,所以到離團前都沒有實現,離團後要改寫時就決定自己來處理。
一開始於2013年初寫,但因為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樂手,整個和聲結構寫得很差,剛好趁這次整個重新檢視改寫。

前/間奏的Riff是我的嘔心瀝血之作(前奏是指進弦樂後那段),3度/4度/5度/6度/7度/8度/速彈/分解和弦全都放進去,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也毫不遜色~(自誇一下XD)

兩段吉他Solo因為當初沒有記譜,現在也沒有辦法自己抓歌了所以就沿用舊有的錄音,還好聽起來並不突兀。
第一段Solo的前半段用了比較多有趣的音算是亮點,後半段因為沒梗了就跑一些比較傳統的手法;
第二段Solo則中規中矩...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毀滅 我是毀滅的火燄
燒盡世上的一切
破壞 我是破壞的劍
斬斷所有的是非

Pre-Chorus
在光影的交界之間
看不到日月的光輝
在過去與未來的狹縫之中
等待約定之日的到來

Chorus
永不熄滅的火燄是傳承的血
是身上灼熱的鮮血
冰冷無情的長劍是輪迴的碑
在永恆的盡頭 指引著下一個起點

Verse 2
生命 我是生命的火燄
循環再生的輪迴
守護 我是守護的劍
擋下惡意的威脅

--------------------------------------------------------------------------------------

Verse 1跟Verse 2的意境完全相反,是代表事物的兩面性。
燃燒的火焰可以破壞一切、也可以讓生命延續;揮舞的長劍可以斬殺敵人、也可以來捍衛家園。

Pre-Chorus想嘗試描寫一種畫面,火炎的劍在光影交界裡、時間狹縫中,獨自等待被拔出的那天來臨。

Chorus的第一句跟第二句是我最喜歡的句子:「永不熄滅的火燄是傳承的血,是身上灼熱的鮮血」;
第三第四句是對仗,「輪迴的碑」這句不太容易讓人聽得懂,
但我沒辦法找到可以替代石碑的單一國字,所以只好用"碑"來處理。

======================================================

2024/01/09更新:
2023年我注意到Synthesizer V這個人聲合成軟體的當下如獲至寶,
這代表我過去寫的歌終於能夠以最完整的面貌呈現了。
只是要再把2019年弄好的錄音檔 (Project) 重新挖出來有些麻煩,
因為原本做音樂的電腦停留在Windows 7,無法支援Synthesizer V,
意即從電腦到錄音軟體全部都要換新,
特別是錄音軟體內的Plugins版本一更新,舊錄音檔內就會找不到這些Plugins,
所以我索性趁這個機會重新建構之前沒有處理好的混音平衡。

簡單來說我反璞歸真:
  • 移除了各音軌90%的Volume Automation恢復原始的抑揚頓挫。
  • 統一各樂器Send給Reverb的量皆為全輸出的0 dB,
    再由Reverb音軌控制音量,以尋求空間的一致感。
  • 關閉Reverb的Low cut,還原低音帶來的空間輪廓。
  • 吉他音箱則是從實體音箱JCM2000 TSL換成軟體Bogren Ampknob 5169跟66o6+,
    經過那麼多年軟體音箱音色終於好到我能夠實用在樂曲上了。
好處是整個樂曲的音量平衡反而變得平順,
且由於Reverb實質上變少了,低頻反而不再糊成一團,
關閉Reverb的Low cut也不會顯得低頻變多。
不過也因為Reverb較少,所以空間感沒有之前那樣寬廣立體,
這部分在Outro最能聽出差異。

主唱使用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Weina變成男聲,效果不錯,聲音還有點像我之前的主唱。
歌詞打上去其實表現就差不多了,
有些抑揚頓挫雖不合意,但不想深入研究怎麼調整就睜一只眼閉一隻眼
所以我幾乎沒有什麼調整,也沒有太多心力慢慢調整,科技進步真好。

這次全程混音只有使用OLLO S4X 1.2監聽耳機、與它們的USC耳機頻率響應補償Plugin,
最後幾天再加上筆電的破喇叭來聽在一般消費裝置上的各樂器平衡,
很意外完全沒用到昂貴的小型監聽喇叭王者RL906,混音居然還混得不差。

為了2023~24年的重製,不僅買了新電腦也買了幾個新的軟體,但超過一半都浪費錢:
  • 本來以為XLN Audio的Addictive Drums太舊沒有辦法在新電腦上使用,因此買了三套鼓軟體,
    令我錯愕的是、其中兩套一年內才推出的Metal Drum,表現完全遜於我十幾年前調整的Addictive Drums…

  • 然後想說用高質感的Tokyo Scoring Strings來取代Ableton Live Suite附的弦樂,
    反倒因為個性太強烈,喧賓奪主無法融入樂曲...!!

  • 聽說音質很好、想拿來換掉Ableton Live的錄音軟體Samplitude,
    沒料到介面超難用,程式不穩各種崩潰。
花了兩三萬臺幣補強,結果補到海裡去沉掉了,真是屎尿未及。

2014/12/02

Seymour Duncan APH-2的製作秘辛

<原文來自於Young Guitar 2014/11,礙於版權問題我不作全文翻譯,只節錄大意。>

大家都知道Slash愛用APH-1,但可能不太清楚他為什麼當時會裝這一顆。
因為他早年曾做過一陣子樂器行店員經常幫客人換裝Pickup,久了就發現Duncan Pickup的高品質,
憑著這份感覺、他將其實他並不熟悉的APH-1裝到自己琴上,果然一試就中。

但為甚麼APH-1跟APH-2隔了那麼久?

其實他走紅後曾要求Duncan幫他作簽名款,在測試中途Slash卻漸漸對這個計畫失了興趣,
因為他覺得APH-1已臻完美、沒有辦法被超越,所以計畫也就無疾而終。
直到後來Gibson要生產Slash那把Replica時遇到了一個大問題才又重啟了Slash簽名拾音器的計畫。
那個問題就是Slash發現Gibson所製作的琴裝上APH-1後的音色變得又亮又薄,與原始的Replica有不小的差異,
Slash最後求教於Duncan、希望他們設計一款裝在該琴上能得到Replica+APH-1相同音色的Pickup,
而這個成果就是APH-2。

那麼、Duncan是怎麼看待APH-1跟APH-2呢?
他們建議、如果你的琴是沒有做重量減輕的傳統Les Paul,可考慮安裝APH-1;反之、若你的琴是Chambered,那麼推薦APH-2。

這麼推薦的理由、我個人猜測是因為APH-2當初設計時是為了解決過亮過薄,
所以如果你的琴是偏清亮的Chambered,那自然裝上APH-1就會離Slash Tone越來越遠。

2014/11/30

[淺談] iZotope Ozone 5 混音後製軟體

為甚麼Ozone 6都出了才在談Ozone 5?
因為我最近才開始認真研究混音後製,所以把買了一年多都沒用的Ozone 5拿出來用...

照慣例先講結論。
249 USD這個價格包了
EQ、
Dynamic系 (Limiter/Compressor/Gate)、
Maximizer、
Reverb、
Stereo Imaging、
Harmonic Exciter、
Meter系 (Position/Frequency/Peak-RMS)
等七類足以涵蓋絕大部分後製需求的工具,確實說得上划算,
但所謂的划算也僅限於:完全不懂"混音後製的入門者,當你稍微有了一些相關知識後就未必會這麼認為。
除非你完全不想要去瞭解/調整任何參數,只打算用Preset來後製作品。
至少就我個人而言、若購入Ozone之前就已經有了混音後製相關知識的話,我就不會考慮購買它。

------------------------------------------------------------------------------------------

當你瞭解Ozone內建那幾類工具的使用方法後就會覺得Ozone這種大補帖頗為累贅--實際上它也很吃資源。
因為在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喜好評量後,大部分的人通常會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混音後製工具、也就是說你會學著拆開來買。
像我自己就沒有使用Stereo Imaging、Harmonic Exciter的必要與需求;
Reverb則已經有購入其他家產品,所以也沒有考慮使用Ozone內建;
而原本以為會在Rock/Metal的歌曲用上Maximizer,但實際學著調整之後發現動態變得很糟,
樂曲雖然推得很前面,在聽感上卻變得扁平,即使我只拉了1dB上來、也能明顯聽出整體動態變差;
Compressor雖也會對動態結構產生影響,但根據各家軟體的不同音色特性及使用手法、有可能產生正面效應,
所以目前還在評估是否依照情況嘗試使用,不過會考慮使用DAW內建或其他家的產品;
結果到最後發現對我來說只有EQ所產生的改變是加分的...
但EQ我已經購入了別家附有Frequency/Peak-RMS Meter的產品,現在我完全找不到使用Ozone 5的理由。

其實Ozone 5內建的工具都有一定的水準,例如內建的4-band Compressor在其他家的價格可是足以買一套Ozone 5/6了。
但可惜只有Advanced版能拆開來做為獨立的VST個別掛載,一般版一定都要整包掛,
這也就是我為甚麼前面會說"頗為累贅"的理由,這樣一來除非電腦/錄音界面超強、不然通常只能掛在Master音軌。

就我個人的角度來說,Ozone 5其實是個定位很微妙的軟體,
因為我很多工作都在Mix-Down時處理好,所以Mastering通常也只用EQ稍加修飾,
加上Ozone 5只能整包掛載、從資源面來考量我會使用其他家的單體Plug-in,這在音色上也更多選擇。
最終Ozone 5也就只拿來當成Preset的範本,有不錯的參數就複製到其他軟體上面...
不過就Preset做得不錯這點來說,確實很適合不需要或不想太深入理解混音後製的使用者。
畢竟作/編曲就已經夠累了,還要多花時間在混音後製上、而且是花很多時間,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
...我光是調大鼓的Compressor就花了一個禮拜...

2014/11/14

Fostex PM0.5MKII升級Genelec 8030B的感想 (兼評Focal CMS50)

進入本文之前先講講購入Fostex PM0.5MKII跟Genelec 8030B的過程。

PM0.5是我第一對監聽喇叭,莫約五、六年前開始要錄製自己作品時買的。
那時沒有參考太多資訊,最多就是聽聽周遭對於監聽喇叭的評價,因預算不高、當時比較的對象是PM0.5、MSP-5、還有一個台製(?)品。
後來是聽到有人評價PM0.5較中性、MSP-5似乎低音略少,所以在沒有試聽下就從網路買了PM0.5。
老實說這麼做風險真的不小,不過我當初耳朵也沒有很敏銳,真的去找試聽恐怕也未必就能買到好東西。
但回頭看看,確實是滿慶幸自己買了PM0.5,因為它真的如傳聞般沒有甚麼個性,就入門者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特質。
也對我日後在音色的想法上有很深遠的影響。

----------------------------------------------------------------------------------

兩三年前開始有升級的打算,倒不是PM0.5有甚麼不好、單純只是覺得自己應該要買等級再高一點的喇叭。
因為我那時仍未"真正瞭解"到監聽喇叭的重要性,所以我說的再高一點、就真的只是再高一點:Adam A7X。
按照慣例一樣沒有實際聽過,就只是看了網路發現評價不錯、C/P值也滿高的:當時5"的Genelec 8030A跟7"的A7X差不多價錢。
後來因故一拖再拖,直到今年覺悟自己的手疾大概沒有辦法繼續做一名樂手,決心要完全轉型成創作者才又開始認真思考買喇叭。

既然決心要轉型成創作者,那麼要製作出一個好作品、喇叭就變得無比重要,不像以往只是堪用就好,
所以最初是想要購入三音路,但後來研究了許多資料發現擺放三音路需要的空間太大,音量也是一個擾鄰的大問題,
左思右想最後還是務實地選擇尺寸/音量較小的二音路。

接著就要決定是5"或6.5"。
本來也是覺得買大一點的比較好,但自己現在使用上的習慣來說,
有點虛虛的PM0.5 MKII音量置中時、錄音界面的音量通常都還要-15~23db才ok,即使喇叭只開一格、錄音界面的音量也還是拉不到0db...
(更重要的是會被鄰居幹譙)
遂決定以5"為主,雖然6.5"的量感真的較好、但空間、預算、甚至鄰居都必須要考量的。

----------------------------------------------------------------------------------

一輪搜尋下來把目標鎖定在價格相近、單顆700 USD左右的Genelec 8030B、Focal CMS50 (新出的V2版降價很多)、Neumann KH120a。
試聽過Genelec 8040a、Focal CMS65/50,兩者相對之下比較"偏好"(非喜好)Genelec的聲音,
Focal的聲音出乎意料地OO、且跟價位(台灣)完全不成比例...虧我原本還對它充滿期待。
我一度懷疑自己耳朵有問題...Focal CMS查到的評價(中/英/日文)都很好,但我聽到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塑料感重、太硬,人聲太前面。
為了確定、我特別跑了第二間店家試聽CMS 50,說實在的跟第一次的感覺差不多,但有一些想法更確定了。
我想這應該是網路上少數對它持反對意見的文章吧?

 1.壓縮感有點重,用吉他的說法就是聲音聽起來緊緊的。好處是聲音、各個樂器變得很前面,壞處就是聽起來很硬、感覺有點假假的。
 2.如同某篇網路評測所講的"中域優先"性格,整個聲音聽起來是橫向發展、換個說法就有點像16:9的螢幕一様,上下都不見了。

說了那麼多、並非指它不好,至少我回家聽PM0.5 MKII就深深地感覺被打爆(廢話),從入門喇叭換成這對的話、會有很強烈的升級感。
唯個人淺見認為這一對的身價差不多就跟降價後的第二代V2一様,約落在1100~1200 USD上下是比較適當的。
CMS的音色用吉他的說法就是聽起來像Bogner,如果你喜歡那種又緊又前面的音色,那CMS是個不錯的選擇。
它在各個樂器的表現上確實是都非常清楚,比起來8040a乍聽之下很舒服、但我卻回憶不起它的樂器細節。
不過我不愛CMS這味...所以我很確定地把它從清單中移除~

Neumann KH120a因為我居住的地區找不到試聽,加上台灣代理商的價格頗高,這點是讓我放棄評價較好的KH120a的決定性原因。
(同樣是進口、歷來外國貨都賣很貴的日本,當地代理商居然可以讓KH120a賣到跟美國一様的價錢;反觀台灣...)
最後決定購入Genelec 8030B,因代理商真的很有良心,台灣售價很接近歐洲當地價格,這讓我想要支持有心照顧本地顧客的代理商。

========================================================

前面講了那麼多,最主要的原因是...PM0.5升8030B其實沒有甚麼感覺,為了湊字數所以才把購買過程寫出來。XD
其實真的要說沒有感覺也有點偏頗,主要還是因為我先把PM0.5賣了,故兩對喇叭沒有辦法同場PK,純粹是憑印象來評論。
也可以說兩者都是中性的音色,所以在特質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唯一較明顯的差異就是8030B的中高音較刺耳,並不耐久聽,加上配合環境刪減掉的Bass Tilt若沒拿捏好的話刺耳感就更加明顯。

最後、如同我在另一篇AKG K702評測中所提到的,誠心地建議、如果預算在四萬以下,先找個好一點的耳機,有多的預算再來買喇叭。
而預算超過四萬就直接存到六位數上三音路喇叭,個人繞了一圈是這麼覺得~XD
但上三音路場地要夠大、隔音要夠好,所以最終對業餘使用者來說、4~5萬左右的5"喇叭還是比較務實的方案。
若要我再選一次、我會把買喇叭的錢拿去衝K812,而Fostex PM0.5 MKII留下來,這樣反倒還比較省~

2014/10/30

[短評] AKG K702 監聽耳機

稍微寫一下K702的使用感想,雖然它還沒Run開、但我想本質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感想是...有點後悔買喇叭...
K702還只是用原廠線、在大部分的表現上就贏了用上Analysis Plus Solo Crystal Oval的Genelec 8030B,
證明了本質的差異是無法用線材彌補的。

第一次知道甚麼叫做晶瑩剔透!!
 1.K702在中/高頻、特別是女聲的表現上非常滑順,用個很俗的詞就叫作"通透感";
比起來8030B就略顯粗糙、甚至是刺耳,還有點頂到天花板上不去的感覺。
 2.而低音不曉得是K702響應頻率夠低、而8030B不夠,又或者是8030B的Bass-4dB的關係(可能性不大)
K702的表現也比較好,8030B一様是卡到地板有點下不去。
 3.K702各音源的分離度很好,8030B就相對混濁。

K702有個狀況不確定是不是錄音界面不夠力的關係,在小音量(-40dB~-35dB)的時候只有中/高頻、而低頻是沒有量感的,
我當時還在想「呵~耳機大概就這樣吧?」,
但拉到-30dB時就聽到與喇叭匹敵的量感,而超過-30dB之後-25~-20dB低音的質/量感就完全超過-30dB的喇叭。
(喇叭因場地限制無法拉到-30dB以上,喇叭上的音量是全開)
耳機跟喇叭的音量差至少要5dB以上,兩者的量感才會接近;
不過耳機拉到-20dB耳朵也撐不了幾秒...-28dB也是有點勉強,實際上聆聽大概-38dB~-35dB是比較沒有壓力的。
所以我推測升級版的K712 Pro、官方宣稱增加的3dB低頻或許是為了修正這個狀況吧?
這樣一來有小音量監聽需求的人建議直接上K712 Pro會比較適合。

最後又找了Eegles的Hotel California (Hell Freezes Over版)試聽(因為我去聽Focal CMS50就是聽這首)
做為一個吉他手、一開始的木吉他Solo就聽得出高下了,
K702的聲音很自然、細節也很清楚,8030B就很生硬像是中頻過多、不太自然、細節也是糊在一起(與K702比),
大鼓進來的部分差異就沒有那麼大,8030B因為稍微鬆了一點所以小輸,
但是同時進來的...那個是Conga嗎?在8030B上就很棒,K702有點小聲、也聽不出質感。

--------------------------------------------------------------------

講了那麼多K702的好話,但其實喇叭還是有它先天優勢在,音壓/音場/臨場感還是勝過耳機。
且喇叭聽起來還是比較沒有壓力,耳機真的不適合長時間使用。
只是這麼一來不免讓人有種花了大錢、能做的事卻很少的不快感,因為到最後喇叭搞不好也只拿來聽上面這三項,
畢竟已經是喇叭>耳機三倍價差了,結果在音質上還是聽得出落差...

另外、對一個曾經擁有K271 MKII的人來說,如果K271還在我手上,那它大概會被我拿去填海~XD
K702多了K271約3/4的價格,但得到的音色卻超過1.5倍有餘!!

最後誠心地建議、如果預算在四萬以下,先找個好一點的耳機,有多的預算再來買喇叭。
而預算超過四萬就直接存到六位數上三音路喇叭,個人繞了一圈是這麼覺得~XD
但上三音路場地要夠大、隔音要夠好,所以最終對業餘使用者來說、4~5萬左右的5"喇叭還是比較務實的方案。
若要我再選一次、我會把買喇叭的錢拿去衝K812,而Fostex PM0.5 MKII留下來,這樣反倒還比較省~

--------------------------------------------------------------------

2016/06/23追加:
AKG...應該不會是我下次買耳機的選擇了!!

從下面照片可以發現圈起來的地方斷掉了,不是裂開而已、是真的斷成兩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圓弧變成鈍角。
我最失望的是這副耳機大概用不到300小時,而其中大概200小時都集中在今年二月我喇叭賣掉以後...塑料壽命真的很短!!
我既沒有帶出門也沒有大力扳動,它就這樣默默地斷掉了,
而且同一側的另外一邊也裂了一半,就是說這塊塑料應該在今年內就會完全變成兩半!!

我大概講一下我的使用狀況給有使用AKG K612~712系列的人參考。
購入約18個月,但今年二月以前都很少用,主要都還是用喇叭,耳機一個月最多也只用個兩三次。
(但耳機都開著跟喇叭同步播放作Run in)
從今年二月起我大概一天會戴/脫15次(戴/脫各算一次)左右,只算這四個月的話、戴/脫次數莫約二千次,這個壽命真夠短了...

基本上我推測K612、K701、K702、K712應該都是使用相同塑料,所以有這幾款耳機的人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我認為這是設計與塑料的問題,產地的影響可能沒那麼大。
K240/271的設計比K612~712好多了,K612~712過度追求輕量與美觀、加上成本控制才會有這種結果。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個地方受力不小,本來這種地方使用硬塑料就很有問題、若材料再過度刪減成本發生斷裂並不意外。
如果使用金屬或有彈性的橡膠/塑料就不會出問題。
K612~712還有一個我覺得耐久度有問題的地方就是控制鬆緊的那兩條鬆緊帶...擺明了之後一定會鬆掉~
總之...我現在覺得K612~712應該不算那種可以讓你天天操還可以用很久的耐用型耳機。

...我拿到K702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弱不禁風,但沒想到這麼脆弱、而且問題還出在我完全沒想到的地方...




===============================================================

延伸閱讀:

2014/10/24

RME UFX / UCX使用Firewire時無法使用48khz / 48samples

這是一個已知的問題:
只要使用Firewire、UFX / UCX設定在48khz/48samples、設定視窗中的Errors就會不斷增加,而且也沒有辦法播放任何聲音。
但是除此之外的取樣頻率(包括192khz)、不論開多少的Buffer都沒有這個問題。



http://www.rme-audio.de/forum/viewtopic.php?id=20613
見RME老闆Matthias Carstens在27的回文。
如他所言、Firewire在48khz下Buffer無法開到48samples應是通例。

而日本在評測UCX時也有遇到一様的狀況:
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20120507_530945.html
這篇文章中間的圖片可以看到USB跟Firewire只有在48khz的測試時Samples是不同的。

USB線則一切正常。
如果對於Firewire沒有特別喜好、也可以接受Windows下使用USB時ADAT channels 3/4不支援176.4及192 kHz.的話 (UFX),
UFX / UCX使用者建議連接USB線是比較理想的方案,畢竟Latency較Firewire平均快了15%。

(非常感謝代理商提供協助)

=======================================================

先不論UFX、從UCX上市就有此問題出現來說,這個狀況明顯已經存在很久,
始終都沒有被修正的原因很有可能是Firewire本身的限制。
只是我不懂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把Firewire在48khz下的48samples取消掉?

2014/10/13

一般居家環境擺設監聽喇叭的注意事項

一般私人的錄音工作若沒有辦法做好完善的聲學規劃,就必須注重監聽喇叭的擺放,因為那對音色的影響非常地大。
最近一直都看各家的說明書,深深覺得監聽喇叭對"一般居家環境"真是有夠嚴苛的。

以5"為例,參考Genelec 8030跟Neumann KH120a的說明書:
 1.建議最佳聆聽距離是1.3m (8030),也就說兩個喇叭跟聆聽者需呈一個邊長為1.3m的正三角形。
 2.背面離牆最佳為0.05m~1m(越近越好)或2.2m以上(Neumann是0.8m以下、2m以上),前方與左右離牆至少1m,離地約1.2~1.4m。
 3.建議聆聽位置在房間的中央軸線上,意即聆聽者左右兩邊距離牆面為等長。
 4.若房間為長方形,建議聆聽位置設置在房間的前三分之一處。

 5.Neumann有特別說明若前方有螢幕的話,最好是將喇叭擺放至高於螢幕的位置,但建議不要超過俯角15度(=聽者的仰角15度內)。
 光這幾樣就搞死房間不大的人了,等於至少要準備2.7m×3.6m的空間;更不用講還要依環境調整EQ:
 6.喇叭背靠牆Bass要Cut掉(8030 -6dB / KH120a -2.5~5dB),架在書桌後方也要Cut (8030 Bass -2dB / KH120a Low-Mid -1.5~3dB),
KH120a有另外針對靠牆角再追加Bass -7.5dB、Low-Mid -1.5dB。
看完之後我只想罵髒話...

對於聆聽距離的建議可參考Genelec這篇PDF:
https://downloads.ctfassets.net/4zjnzn055a4v/59uPaa9QITsA6tsqhlOv5T/8254aa9ca070ecd1090ecd16b202396b/Monitor_setup_guide_BBAGE125e-lightweight.pdf
 二音路最佳聆聽距離大概就是4"=1.2m(最小0.3m)、5"=1.3m(最小0.5m)、6.5"=1.4m(以下最小皆為0.7m)、8"=1.5m、10"=1.6m
雖然這是他們家喇叭的測試數值,但我覺得這個數字±0.1m應該就可以運用在其他家上面。
因為比對過Neumann的說明書後覺得差不多:Min=0.75m、Recommended=1~2m、Max=4m。

--------------------------------------------------------------

以5"來說、1.3m架起來大概是這樣↓,



為避免把喇叭架在螢幕後方,所以喇叭後方沒有辦法做到距離牆面5cm、但還在允許的1m以內。
短時間沒有辦法換到比較大空間的人建議找較小尺寸的低音單體,不然1.3m其實很佔位置。

剛上架的時候按照說明書指示Bass-6dB,但小音量時會完全聽不到低音,遂改成-4dB,聽起來就正常許多。
但是開大聲的時候會有反射問題、導致定位跑掉,所以說明書要求-6dB還是有它的道理在。
不過我目前居住的環境不允許我開到那種音量,所以還是保持-4dB就好。

另外...千萬不要買照片中Superlux SPS430L這款喇叭架,零件公差大就算了,還超晃的...
每次開喇叭都心驚膽戰、終於了解何謂風中殘燭!!
差不多價位可以有更好選擇~我是因為預算到底了...只好撐著用...

===================================================

2021/06/26 更新,延伸閱讀:
空間有限的一般業餘玩家該買多大的監聽喇叭?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html

===================================================

參考資料:
http://www.neumann-kh-line.com/klein-hummel/globals.nsf/resources/Neumann_KH_120_GSQ_540493_0914.pdf/$File/Neumann_KH_120_GSQ_540493_0914.pdf
http://www.neumann-kh-line.com/klein-hummel/globals.nsf/resources/neumann_kh120_manual_554653_1113_en.pdf/$File/neumann_kh120_manual_554653_1113_en.pdf
http://www.otaritec.co.jp/web-catalogs/genelec_monitor_setup_guide_web.pdf
http://www.genelec.com/documents/qsg/QS8030a.pdf
http://www.genelec.com/tech-tips/tech-tips-archive/1241-wall-behind-the-loudspeaker-cancellation-tip-1/
http://www.genelec.com/documents/opmans/Genelec_8030B_op.man.pdfhttps://downloads.ctfassets.net/4zjnzn055a4v/59uPaa9QITsA6tsqhlOv5T/8254aa9ca070ecd1090ecd16b202396b/Monitor_setup_guide_BBAGE125e-lightweight.pdf

=======================================

另外、網路上看到篇有趣的文章跟大家分享,是關於二音路喇叭該選擇多大尺寸的低音單體。
文中有幾段我覺得很有道理,把它節錄過來:
引用:
二音路還是三音路比較好?
曾耀祖
~~~~~~~~~~~~~~~~~
一般我們人耳可聽到的音頻大約是從20Hz到20KHz,而一般的樂器及人聲都甚少超過5KHz以上。
就此觀點來看,二音路揚聲器的低音單體,其實大約涵蓋了樂器及人聲的所有音頻。
奇怪的是,如果低音單體就可以搞定所有音頻,那為什麼還要費事地多加上高音單體呢?
~~~~~~~~~~~~~~~~~
原因是這樣的。我們人耳所聽到的聲音,其組成大約是純音(Pure Tone)(註1)及混合音(Complex Tone)(註2)。
但不管是二音路或三音路揚聲器,其高音單體大部分都只負責樂器的泛音部分,而我們耳朵之所以能清楚去分辨各種樂器在音色上的不同,是在於就算不同樂器發出一樣的頻率或音高,所產生的泛音結構也都有所差異,這點筆者相信大部份讀者都瞭解。
就以上論點來看,音響發燒友最重視的中音基音部份(樂器的基音約莫在440Hz,我們稱它為中頻),在二音路揚聲器上卻是由那只低音單體所負責,在高音重播上(2KHz或3KHz)(註3)卻也是由低音單體一併所發出。
試想一下,發燒友常說的晶瑩剔透、清秀靈巧的高音,卻出人意料的必須由那笨重的低音單體在負責?!
~~~~~~~~~~~~~~~~~
但不幸的現象是,市場上對揚聲器的低音需求愈來愈多,許多二音路揚聲器必須把低音單體尺寸加大到7、8吋以上。
這樣一來,或許能夠滿足低音的重播需求,但相對的卻也殘忍地犧牲掉中音及高音的基音音準,造成我們在聽感上,會感到中音和高音啞啞乾乾的。
就物理現象來說,低音單體發聲需求和中音單體、高音單體是不同的,而揚聲器所產生的葉形效應對音質再生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原則上,雖然大尺寸單體可以發出高音部份,但是其擴散角度卻非常小。
~~~~~~~~~~~~~~~~~
如果您已經決定要購買二音路揚聲器的話,筆者的建議是,它所採用的低音單體最好在5吋以內,極限是不要超過6.5吋。

================================
引用來源:
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0Review2002/144/05Speaker.htm

2014/08/21

13個避免/改善樂手侷限性肌張力障礙症的建議(特別是吉他手)

非常感謝當代網友Bebo提供資訊。
www.roni.net.br/download/Solomon.pdf
這是一名罹患侷限性肌張力障礙的美國音樂系助教:Jason W. Solomon所寫的一篇文章,
他是名吉他手、是吉他四重奏Georgia Guitar Quartet的成員。

不過英文真的太多了,對我這個英文只有國中程度的人來說這跟天書沒有甚麼兩樣。XD
我利用Google翻譯大概理解了一下內容、並將Jason W. Solomon提出的13點建議貼上來,個人覺得很實用。
(有些是我個人的理解,因為Google翻得很怪)

1) 多喝水。Stay hydrated.
充足的水份可保持肌肉正常運作;但注意咖啡因及酒精會奪走體內的水分。
...其實我從上個月就把喝了十幾年的咖啡戒掉,原本是想降低對神經的刺激,這下又多了一個好理由。

2) 伸展,伸展,伸展!Stretch, stretch, stretch!
練習前盡可能地伸展每一吋肌肉。

3) 經常停下來休息。Take frequent breaks.
一小時約休息10~15分。

4) 避免(肌肉)過度緊繃 / 避免過度亢奮。Avoid excess tension.
盡可能讓全身肌肉與精神保持放鬆狀態。我目前正在實行中。
個人最近的經驗,當精神緊繃時手會特別不聽話、抖抖抖~

5) 經常改變練習方式。Vary your practice activities.
保持新鮮感。

6) 避免過多的重複(動作)。Avoid excessive repetition.
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同一個(練習)動作上。

7) 使用合理的指法。Use reasonable fingerings.
吉他這類弦樂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自由選擇運指,所以能彈得輕鬆一點的話就不要虐待自己...
為了人家一句「好強!!」把自己搞掛真是太划不來了。

8) 避免將手放在弦上。Avoid planting.
原文是指Finger Style時不要將右手拇指黏在低音弦上,作者認為這樣的持續接觸會讓大腦不停地接收訊息、增加大腦/神經的負擔。

9) 練習所有節拍,尤其是慢節拍。Practice at all tempos, especially slower tempos
當你的動作越快、越有可能讓大腦變得沒辦法去區分各個動作在時間上細微的間隔,長久下來腦部就會只記得0跟10、而忘記1~9。
(關於這點我有親身體驗,我現在只要緩慢地彎曲手指都無法很順、中間會有幾次類似快轉的感覺)
作者認為速彈可能是造成這種病症的主因,我非常認同。
引用:
Rapid figurations likely contribute to the onset of focal dystonia.
If you are playing a very fast scale passage, alternating i and m of the right hand, your brain is receiving sensory information about each finger in such rapid succession that it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強烈建議所有樂手去閱讀這一整段原文↑。

10) 盡可能地使用較大的的肌肉群。Use larger muscle groups as much as possible.
因為較大的肌肉群有著更強的力量跟耐久性、與幾乎沒有甚麼肌肉的手指相比較不易受傷。

11) 避免不必要的屈伸活動。Avoid the unnecessary activation of extensors.
這段我大概懂它的意思,但不知道怎麼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講,請各位參閱原文。

12) 閉眼練習。Practice with your eyes closed.
就像許多熱血漫畫中常出現的台詞:「不要去看、要去感覺!!」

13) 在腦海中模擬練習。Practice without your instrument.
著名鋼琴家Vladimir Horowitz跟Arthur Rubenstein都非常推崇以冥想的方式練習。
當你在想像一個動作的時候、此時大腦的神經會非常地活躍,但卻不會有感官的反饋,這有助於實際動作的順暢。
對侷限性肌張力障礙患者來說,利用冥想來練習可以避免實際練習時因侷限性肌張力障礙而產生的肌肉干擾。

2014/05/31

焊錫與音色的關係?

同樣線材、同樣接頭的導線,居然音色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只能想到是焊錫的關係了。(待考)

我去年九月又買了第二條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拿到的線明明就是原廠線、但卻不是美國連鎖購物網站上所標示鍍金接頭:
(其實我也不是在連鎖購物網站買的。XD)



不曉得是不是Dealer下單給廠商的時候沒有注意,但我寫信去給原廠詢問時他們回覆我:
引用:
「We make both ways with silver or gold. They will sound the same. The best thing is to match the metal of your input jack.

Mark Markel
President
Analysis Plus
106 East Main Street
Flushing, MI 48433 U.S.A.
So...我就沒有去跟Dealer計較了。
(今年初趁著打折買一堆東西時又多買了一條金色,只是到現在都還沒拆~XD)

結果跟我前面買的那條A/B Test發現音色有不小的差距。
基本上動態、解析度都沒差,但前面那條高音多很多、讓整體變得比較硬,反之、現在這條乍聽之下有點悶、不過聽久卻覺得這條線的聲音是比較平衡的。

前面那條手工線我Run滿久的了,我想音色大概就差不多是那樣;
後面這條雖然買了八個月但因為很少彈、所以可能還稱不上Run開,但這次聽起來確實跟我前一陣子A/B Test時有微妙的不同。

我不覺得是線頭包裝材質的問題、從物理上也很難說得通,所以我認為是焊錫的關係。
我猜前面那條應該用了含銀量較多的焊錫。
...這麼一來、我懷疑連我前面那條Cab線都有高音過多的狀況。
雖然我也有多買一條原廠的鍍金喇叭線,但看來要等另一條鍍金Cab線Run開才能測了。
按照現在偶爾換弦才會開音箱的狀況來看,大概猴年馬月才能成吧~唉...

2014/06/01追加更新:
我剛剛才發現我前面文章提到的原廠線跟手工線其實版本不一様,從線身花紋不同就可以看出。
 新:http://www.analysis-plus.com/images/newProOvalStudio.jpg
 舊:http://www.analysis-plus.com/images/SoloCrystalIN.JPG (我是拿Interconnects的圖來用,但它跟樂器線的線身花紋相同)
...這是音色不同的真正原因嗎?

2014/07/02追加更新:
寫信去問了Pro Oval Studio新舊版的差異,回覆的結果...
引用:
We changed the dielectric a little and it is a few percent faster.
看來跟Pro Oval 12的回覆相近,都是加快反應速度。
...這條線已經夠快了,居然還要再快...

====================================================================

這篇文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Analysis Plus President:Mark Markel這句話:
「We make both ways with silver or gold. They will sound the same. The best thing is to match the metal of your input jack.」
鍍金跟鍍銀聽起來應該會一様,最好的方案就是線頭跟接孔材質要一様。
這是個很有趣的說法...從鎳與金的電阻率差異來看、他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大家可以想想一個線材廠商這麼說背後的意義。
...特別是那種沒事為了那幾%Rise time就改版的廠商...啃~
幹、我是不是要把那條還沒拆的鍍金頭拿去填海? 或者把所有的接孔換成鍍金材質? XD

2014/08/28追加更新:
事實上Vovox對於導線頭也有一様的說法。
昨天跟熟識的琴師討論Analysis Plus這個說法時,他說他也曾問過Vovox為甚麼他們家樂器線沒有用鍍金頭,結果Vovox說:
「因為沒有必要,除非你打算把所有的Input都換成鍍金的。」
...看來線材廠商對於導線頭的認知幾乎都差不多。

2014/05/30

D'Addario Pure Nickel 10-45測試心得



前一陣子去樂器行沒看到D'Addario Pure Nickel 10-45,詢問之後他們說從沒有進過,所以請他們下次進貨的時候幫我進一下,
上一篇有說今年額度已經用完了,所以我跟他們講慢慢來就好,反正他們進貨都會隔一段時間,結果隔一個禮拜就叫我去拿...
想說不好意思只好硬吃下來,也就是這樣我連明年的份都買完了~XD
目前是三個月換一次弦,所以雖然一個多月前就拿到弦了、還是拖到現在才測。

=========================================

搭配PU:Fender 57/62 Set、Gibson Burstbucker 1+2。
僅換弦、沒有額外做調整。


要買Nickel買這套就對了!!

如果GHS Nickel Rockers第一、二弦的鏽斑對音色沒有影響的話,那D'Addario Pure Nickel絕對是兼具傳統與現代的高C/P值Nickel弦。
因為Pure Nickel一點都不悶、高音相當清亮。

整體頻率來說是:中>高>低。
低頻不曉得是不是4~6弦細一點點的關係所以相對較弱;高頻雖然比GHS Nickel Rockers清亮許多,但聽得最清楚的是中頻。
一言以蔽之、這套弦換上去我腦海中第一個跑出來的詞就是Boogie--Mesa/Boogie的Boogie,整個聲音被推到很前面。

Clean跟Drive的性格有落差,我不曉得為甚麼會這樣??
Clean刷和弦時不會有GHS Nickel Rockers那種放不開的悶窒感,雖然沒有Boomer那麼脆亮,但比自家的Nickel Wound要好很多。

Drive一整個就是黏+烈,把中音發揮到極致,很適合做Rock/Hard Rock/80's Metal,
雖然沒有非常趁、非常緊,但雙線圈的Muted Sound卻很Q,悶音跟和弦可以分得很清楚;
單線圈大概就適合做Rock,不過給我的印象沒有像Nickel Rockers那樣鮮明,
可能是它聽起來比較像經典Rock Tone的關係,所以我覺得很不錯、但又想不起來它的特色...

---------------------------------------------------------------------------------

Strat換上去變得比較有鐵味。(先說好、我不確定我的鐵味跟一般人的鐵味是不是一様?)
音色感覺...應該算很Vintage吧? 至少我是覺得聽起來滿經典的。
不過我玩的Strat不多,上面這段感想準不準就...

而放在已經很黏的Les Paul上更是黏上加黏、黏到好像鼻涕都滿出來了,我沒有不喜歡、僅覺得很爆笑--這麼黏怎麼辦呀~哈哈哈。
但清亮的高音搭BB1+2就真的有點吵,不過我Presence置中、所以這EQ調一調應該就可以搞定了。
(Strat則沒有過亮的問題)

手感是還好、沒有像Nickel Rockers那樣硬、緊,但也沒有Nickel Wound那麼順手。
唯一的缺點就是它是兩條弦纏在一起包裝:1+2、3+4、5+6,沒有多的地方放弦的時候真的很麻煩、一次要拆/裝兩條。

---------------------------------------------------------------------------------

結論~
除非預算很低、或者玩很兇/很趁的音樂,不然我滿建議D'Addario Nickel Wound的用戶可以試試Pure Nickel。
純Nickel居然比Nickel Wound還亮、光這點就贏了!! XD
而且價格並沒有差到非常多。(除非你Nickel Wound買到便宜的假弦)

2014/05/24

大小搖座及Hardtail Block Bridge特有的不正常聲響

如果你一直都是彈Tune-O-Matic的吉他,剛換到大小搖座時偶爾聽到有一些奇怪聲響的話,不要懷疑、你沒聽錯。
這些不正常聲響主要是跟搖座的彈簧有關,但小搖及Hardtail Block式無搖琴則額外多了金屬底座的因素。

1.跟彈簧有關:
當你彈一彈突然停下來時會聽到某種很像泛音的聲音(特別是Drive Tone),
但不管你最後停在哪個位置、甚至是開放弦都會有,而且是同一種音高。
(個人經驗是開放弦幹Power Chord會比較容易聽到,特別是第五弦A。)
嚴重一點、聽起來會有點像彈簧Reverb。
這種聲音可以試著找SpringNo來處理,但缺點是延音變短、Tone打不開。

2.跟金屬底座有關:
彈15f以上的高把位會聽到顫動音,開Drive時會特別明顯。
類似Steve Vai常用那個甩搖桿技巧,但很微弱、也不是很長,就是在彈下去的那個瞬間會出現個零點幾秒。
小搖座特別容易聽到,主要出現在第三弦;Hardtail Block聽起來與小搖類似,但微弱些;
而大搖則因搖座懸空震幅度較大、比較聽不太清楚。

這類顫動音的成因推測應該是弦與彈簧間的張力不可能達到完全平衡而導致搖座本身的微動。
小搖跟Hardtail Block聽起來類似則是出在那一整塊緊貼琴身的金屬底座,
因為木頭製琴身跟金屬製底座共振,導致底座產生顫動。

--------------------------------------------------------------------------

我曾嘗試處理這個問題,從搖座、Neck、弦的品牌與材質都換過,
甚至裝上Fatfinger、更換Raw Vintage彈簧,但依然無法消除這種顫動音。
只有在調鬆彈簧張力時發現顫動音明顯隨著彈簧張力而增減,但卻無法完全消除。
這代表搖座是否貼緊琴身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後來又聽了好幾支琴、包含二點式小搖的Tom Anderson跟Hardtail Block的Mustang都有這個症狀...

所以我最後得出以下結論:
1.這是物理現象。只要沒插音箱就沒出現的話請從電子零件著手。
2.弦的品牌不會改變這個症狀、也不會是原因。會有關的是弦與搖座之間的張力。
3.拾音器的高度不會改變這個症狀、同樣也不會是原因。調高調低主要是讓這個聲音變得明顯與否。
拾音器沒收到、或者被主動式過濾掉都不代表這個症狀消失了,只是沒有透過音箱被聽到而已。

若你原本沒有這個症狀亦有可能是之前沒有被放大至音箱。
如果能夠很肯定原本就不存在"物理上的顫震",那建議拿去做比較全面的調整,應該比較有機會恢復正常。
不然試著把彈簧放鬆一點吧~(但音色會有改變)

...想想很貴的Tom Anderson都有這個症狀或許可以比較寬心吧?
是說出問題的好像都是第三弦...

--------------------------------------------------------------------------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問題根源的彈簧拿掉、在琴身與鐵塊中間塞(或黏?)一塊木頭。
不過這樣一來就沒有搖桿可以用、也沒有Strat傳統的彈簧聲,但很大的機率"應該"不會再有共振了。
(雖然金屬製的Bridge Block仍然可能會造成些許的共振,但至少不會那麼明顯)
...搞成這樣不如直接換琴~

2015/03/07追加更新:
弄了一段影片來說明小搖座這個聲音:
https://www.youtube-nocookie.com/embed/ceppbF28z0Y?rel=0
仔細留意每個音的最前面會有微微的顫音,影片中的聲音是比較不嚴重的。
不過這其實不是我彈的、是VSTi的Sample音訊。
就是因為這個聲音被完整的收錄進VSTi,我才驚覺「啊、原來這是Strat的常態呀~」。
常彈Strat或許不覺得這有甚麼奇怪、甚至可能會覺得有這個聲音才是Strat,但對我來說這個聲音真的很不習慣...

繞了一圈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少見多怪,真不好意思。

最後如果有人跟我一樣不喜歡這個聲音的話,有兩個解決方式、前面也已經提過不少次:
 1.把搖座彈簧放鬆,或者直接懸空。
 2.換琴。
不過除了有搖座的琴外、使用Hardtail Block Bridge或Tele都容易有這種聲音,
因為這個聲音的來源是底座的鐵板與琴身間所引起的共振。
若要換成Hardtail琴或Tele的話、買之前還是記得留意一下。

2014/05/09

簡介從MI Japan開始的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本來我想寫的是有沒有可能ESP一様引進MI這樣一個品牌,而非討論專業的音樂教學。
但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很吃品牌這套,比起單純的連鎖教室、多個MI商標並標榜與美國同步的教學內容可能更能吸引進階樂手的青睞。
但問題是:對一般人沒吸引力,他們可能比較想去Yahama。
結果MI很可能就變成跟前幾個月上新聞的某個國外連鎖教學系統一様。
所以後來還是覺得改談一些有名的專門學校讓有心想出國留學的人多一點資訊。

============================================

瞭解的人都知道日本MI跟本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MI沒有學歷(今年有新變革-後述-)。
以台灣的說法、它比較像是補習班;但今年和採取空中教學的高中與短大(等於台灣的二專)合作,所以可以取得正式的學位與學分。

ESP引進了MI這一個品牌,並在日本各地共開了6間分校,
除了Kelly SIMONZ、Scott Henderson、Marty Friedman是全校共通的講師以外,基本上各校的講師都不相同
*課程方面、6校都能修GIT、BIT、PIT、VIT、IAP(Independent Artist Program),
但東京校多了DJ Creator、大阪校多了GIT-DX、RAP(Recording Artist Program);KIT只有東京、大阪、名古屋提供。
而新推出的NAP(Net Artist Program)目前除了大阪之外其他地方好像還沒有確定排入。
其中仙台校的師資不僅少得可憐、講師的資歷與其他校相比落差很大。
可見得各校雖都在MI這個品牌下,但其實有點像獨立經營的學校式(10:00~17:80 八堂課)音樂教室。*

附註:
1.IAP是以Musicianship、音樂製作、商業行銷為主軸的課程,著眼於培養獨立創作者,因此內容從創作、演出、行銷、廣告一應俱全。
2.GIT-DX就是速彈、速彈、速彈。
3.RAP與IAP接近,但感覺課程內容沒有那麼扎實。
4.NAP其實有點像輔修,主要課程內容仍是看你選修哪一科、然後額外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懂得行銷自己的專業網路影片樂手。
(等於是IAP的劣化再劣化版)

MI Japan
http://www.mi-japan.com/index.html

============================================

接著我想討論日本的著名音樂(專門)學校,也是沒有文憑的那種,但他們與MI Japan的經營方式卻有很大的不同。
有在留意日本音樂(專門)學校資訊的人就會發現MI Japan其實是半殘,由很簡單、因為ESP原本就有音樂學校:ESP MUSICAL ACADEMY。
所以MI除了主打跟MI USA的關係與課程外,沒有辦法做太多的布局與規劃。
ESP近年還多了藝能學院、舞蹈/歌唱/聲優學院、影像學院、製琴學院,走向細分化的子公司系統。
但藝能學院也有樂手科,所以加上直營的音樂教室(東京/大阪),等於ESP現在一共有四個品牌在做音樂教學。
(題外話、ESP有製琴學院,但他們的音樂學院也有製琴科...這叫資源共享、還是叫撈很大?)

與被ESP刻意區隔的MI Japan相較之下、其他的音樂學校在課程與科系規劃上就顯得五臟俱全。
接下來就來談談音樂專門學校,我會從課程、文憑與留學制度這兩個面向來講,但我沒去念過恐怕無法深談。
若有這類學校的畢業生願意分享個人經驗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音樂學校的競爭力其實不是在師資、設備,而是在與產業的結合。
一個能夠提供高就業率、或較好就業選擇的學校,代表著"音樂可以不只是興趣、而是真的能謀生"。
所以我大略會找幾個有名的學校介紹。

===========================================

Muse音樂院 http://www.muse.ac.jp/
這家超有誠意的、官網有提供繁體中文...的簡介,雖然只有一頁、但已經算獨無僅有了~

他們是第一家被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認可的音樂專門學校。
有沒有被認可關係到能否提供:正式學歷(或技術士稱號)、學生消費優惠、獎學金、就學貸款...等。
所以像Muse這類的專門學校是有要求學歷的,必須要高中畢業、或同等資格才能入學;
MI Japan就沒有,所以我前面才說它屬於補習班一類。

Muse為兩年制學校,分成音樂藝術綜合科演奏科、以及專業進修的Master Course
音樂藝術綜合科底下有六大主修:聲樂、貝斯、鼓、作曲及編曲、混音創作、音樂商務;
演奏科則只有主修吉他;
Master Course類似於Muse的碩士班,所以對入學資格嚴苛許多:
 1.有修完Muse的兩年課程者,
 2.20歲以上有隸屬任何音樂製作公司者,
 3.20歲以上被認定水準達到Master Course者。
Master Course只有主唱、作曲及編曲、演奏(Gt/Dr/Ba)三個學科。

樂器類(含聲樂)及"作曲及編曲"的課程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必修:
 1.他們會教你如何製作傳單、CD封面、官網,
 2.理解音樂業界的產業構成,學習版稅、與經紀/唱片公司間的契約...等相關知識。
音樂商務就非常的實用,多以取得專業資格:如商業著作權檢定初級、秘書檢定3級...等在商業上實用的證照為目標。
混音創作以錄音、PA為主軸,如PA/錄音器材整備、音響工學、器材維修、音響機器概論...等。
而Master Course的在學/畢業生會優先被介紹給音樂業界、提供相關的工作機會。

Muse的畢業生最大尾的叫松本孝弘,再來是今年有來過台灣的SHAKALABBITS (Vo/Gt/Ba)以及CASIOPEA的前Kb(向谷 実)。
這真是超級活廣告呀~

...我最感嘆的是他們網站提到從他們學校畢業的知名國外留學生中有兩個韓國人、兩個上海人...就是沒有台灣人。

===========================================

上一段提到最早取得政府認可的音樂專門學校,這一段則是要來講最早成立的音樂學校--他們創立於1926年!!

尚美音樂學院 http://www.shobi.ac.jp/index.html
這間學校大概是我會提到的學校中最強大的一間,因為他們有全中文官網!!(含簡體/正體轉換)
http://www.shobi.ac.jp/chinese/
所以這篇文章會很短,因為他們官網內容真的非常非常詳細,從簽證申請到四年學雜費明細都列出來了!!
前面的Muse瞬間弱掉!! XD
所以我這段大概就提一些中文官網沒有講到的東西。

他們近百年前創立的時候是以比較傳統的樂器為主,所以看得出來他們現在的課程比較偏正統的音樂學院。(創校者是音樂家)
也因為有悠久的歷史,所以他們比較不會去強調傑出校友及畢業出路等資訊。
另外他們在2000年時正式設立了大學及研究所(之前是短大),看得出他們在教育上的全方位發展。

最後、尚美在台灣有個有名的校友(還是關係人? 但尚美外國留學生總會長應該要校友才能當吧?),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關鍵字。

...只是入學四年制加上生活費、"至少"要準備250~300萬台幣,加上能申請的獎學金種類較其他學校少,資本不夠雄厚的人會很辛苦。

===========================================

前一段介紹了接近正統音樂學院的尚美之後,這一段要介紹以留學為特色的學校。

甲陽音樂學院 http://www.koyo.net/
這間學校設立時主要以Jazz/Rock/Fusion專攻(Jazz Piano/Dr/EG/Ba科)及古典專攻(鋼琴/吉他科)為兩大主軸。
隔年在Jazz類專攻裡增設了Vo/Jazz Organ/樂理/管樂科-Sax-Tp-Tb四科,古典專攻裡增設長笛/聲樂/小提琴/Electric Organ四科。
這與台灣常見的音樂教室所提供的課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所以在五年後的1985年設立了留學課程。
接著持續貫徹創校以來的Jazz路線、在1994年加入了IASJ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Jazz),
同年參與其紐約大會、甲陽學生首次在聯合國大樓內表演。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
他們在1995年加盟BIN (Berklee International Network),正式成為柏克萊音樂學院的合作學校。
2000年正式互相承認學分,也就說在甲陽就讀兩年的學分可以完全抵扣在柏克萊的學分,
這代表從甲陽進入柏克萊後只需再修二年的學分就可以拿到柏克萊的學位。

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實沒有這麼容易,但這確實提供了一個非正規取得正規音樂學位的管道、而且還是知名大學。
根據學生選擇的留學課程種類可取得柏克萊的修業證書(4年96學分)、或畢業證書(四年120學分),後者將授予學士學位。
在柏克萊入學徵選得到優秀成績者,會根據學生的程度頒發4000~20000美金不等的留學獎學金,會在入學後連續提供兩年。
甲陽每年都有數十名接受徵選、半數以上都能取得獎學金;而確定入學柏克萊的成績優秀學生,甲陽也會提供獎學金。

之後甲陽又與愛爾蘭Newpark Music Centre (IASJ創始會員)、澳洲JMC Academy、巴西Conservatorio Musical Souza Lima達成留學生協議。
 1.Newpark Music Centre+甲陽共四年(2+2)120學分,可取得Arts in Jazz Performance的學位。但該校好像沒有特別提供甲陽學生獎學金。
 2.JMC Academy+甲陽最快共三年(1+2)120學分即可畢業,但取得學士學位仍需選讀兩年的課程。
 原則上只能選讀Contemporary Music and Performance,若需要選讀其他科系需要與該校連繫。
 3.Conservatorio Musical Souza Lima對甲陽學生提供學費減半的優惠,但學分認定則依入學徵選或考試的成績決定。

甲陽的課程現在變得有點複雜、或者該說官網的設計有點問題,我看了半天搞不懂他們現在到底分成幾種主修。
可以確定別校有的音樂商務、PA錄音、創作編曲等,甲陽都一應俱全。
但大家一整段看下來應該都清楚甲陽的強項在爵士/古典,2011~2012還有來參加台中的爵士音樂節。
對有志於爵士/古典、或以取得國外學位為目標的人來說,甲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錢是另外一回事...)

忘了提、需要留學資訊請切換英文網頁。

============================================

從哪裡開始就從哪裡結束,這一段就來介紹ESP旗下的音樂學院與製琴學院。
...雖然我覺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有點不是很想介紹...

ESP Guitar Craft Academy http://www.esp-gca.com/index.html
首先、我看了好幾遍他們官網,並沒有發現留學資訊,也沒有提供日文以外的外語官網,
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不是學校法人,所以在招收留學生上有其先天的困難。
但翻過一些當代的討論應該還是有收留學生,且官網在校友那邊可以看到一位韓國人。
因為不是學校法人、所以學費就不用想會有留學生獎學金可以拿,請全部自費~(學費後述)

課程方面可分成製作修理本科(1/2年制)、研究開發科(2/3年制)。
只讀一年就只念製作修理、二/三年的話就是按照1年級製作修理、2/3年級研究開發。
製作修理分成"主修電吉他/貝斯"跟"主修木吉他",研究開發再增加"主修修復/客製化"。
第一年的學費為1650000日元、第二年1450000日元、第三年1100000日元,所以三年請準備130萬台幣,加上住宿生活費至少要250萬,
可是因為他們好像又不能提供學生簽證,所以可能還要把唸語文學校的錢算進去。
另外、他們現在有提供短大的並修制度,我不太確定是否能從這邊拿到簽證,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寫信去詢問。
不過其實如果你有二年以上的空閒時間與足夠經費的話,倒是建議走另一條路。(後述)

因為另一條路比較實際,所以就不再著墨在ESP Guitar Craft Academy上。
最後簡介一下他們校友的出路。
大多都進了ESP新東京工場當苦力(誤),再來就是自己開工作室、或進入連鎖樂器行,也有人自創品牌,進入樂器企業在比例上最少。
有一個學生我覺得很厲害,因為他48歲才入學,真的是追夢不管幾歲都不嫌晚!!
留學生不太可能進入新東京工場、也很難進入樂器行及企業,外國人在當地就業的可能性極低。
所以學成歸國大概只有設立工作室、及進入大樂器行做維修是比較可行的謀生手段。
但前者要打出口碑需要一段時間、後者則需要人脈並看有無空缺。

============================================

既能拿到學生簽證、又能夠學製琴的另一條路就是進入這間學校。

ESP Musical Academy http://www.esp.ac.jp/index.cgi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他們既有製琴科、又有製琴學校了,因為針對的客群不同。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中文官網:http://www.espmusic.net/tky/tw/index.html
按照慣例、有中文網頁的學校我就可以少打一點字。

主要就介紹製琴科給有志於製琴/音箱設計的人。
製琴科可分成2年制及3年制,也只有製琴科有3年制。
2年制比較包山包海,木/電吉他製作、噴漆、調整、電路實習、維修實習一應俱全。
3年制一開始就區分成主修製琴及主修演奏,而主修製琴在第3年就又細分成製琴、修復、音箱/效果器等三個主修。
所以想要學製琴又想要學製音箱的人可以考慮3年制這個方向。

留學生那邊可以看到兩個台灣人喔~
http://www.esp.ac.jp/debut/ambassador.html

補充一下、我現在才知道原來美國MI已經被ESP併購了。XD
另外、目前MI Japan的東京校有收留學生(僅東京校):(但不好意思沒有學生簽證)
http://www.mi-japan.com/tokyo/information/mi-tokyo-short-term-study-prog.html

============================================

最後一段我想說說自己個人的感想,對失志中年男子碎碎念沒有興趣的人可以跳過~XD

上面提到的這些音樂專門學校對有志入學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錢。
就算是兩年制的課程加上生活費最少也要一百多萬,若沒足夠的奧援、也沒有拿到獎學金的話,就必須嘗試打工(需先申請)。
但因為留學生一周工時限制在28小時以內(寒暑假"似乎"是8hr/天?),先不談雇主的雇用意願,
以2014年東京都最低時薪869日元來計算,869x28(時)x52(周)的薪資為1265264(不討論寒暑假),實在沒有辦法靠打工支付全額學費。
最終、打工只能讓你賺得在日本的生活費,學費仍必須事先準備好。

日本交流協會只提供獎學金給攻讀大學、碩/博士的學生,不包含專門學校,國內政府亦同。
政府或銀行的留學貸款僅提供給接受正規教育的學生。
(台北市的留學貸款有放寬至專業證照,但好像有要符合相當於副學士後的專業或技術學習,這部份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確認一下)
前面介紹的學校似乎也沒提供修業期間全額減免的獎學金,只有尚美提供特優學生入學年度全額減免,但沒有顯赫經歷應該很難拿。
所以錢才是有心出國深造音樂的最大障礙。
唯尚美四年制能拿到等同於大學學歷的高度專門士資格,或許能夠符合前述獎學金及留學貸款的門檻,但仍是建議跟相關單位確認。

-------------------------------------------------------------

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師大要辦音樂學程的新聞上了電視,才想要把整個方向調往專門學校去看日本的音樂教學系統。
雖然我還不確定這類學程將來會不會對社會人士開放,但樂見學校法人規劃與現代(流行)音樂產業(軟硬體)有關的課程。
至於前一陣子被罵到臭頭的證照問題,一開始我也是覺得莫名其妙,
但從這篇文章之後發現在台灣若是不把培訓制度搞成有商機的證照制,根本就不會有教育機構願意去做。
所以...雖然從證照衍生課程與制度有點本末倒置,至少比甚麼都沒有要好。

台灣雖然個人工作室、音樂教室、樂器行林立,也有一些更為進階的音樂教育中心,
但平心而論在"硬體"及"與產業的連動"上仍還未達到與日本專門學校齊眉的水準,特別是與產業的連動上。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曾學過樂器或仍在學樂器的人有沒有聽過老師告訴你學完之後可以從事甚麼工作?

一個產業健全與否、人才的供應鏈佔了很大的因素。
高職/專科有汽修科、空調科...但好像沒聽過燈光音響科?
大學/科大除了錄音/影音編輯會併入多媒體(數位內容)相關科系外,其餘幾乎找不到科系跟現代的音樂產業有相關?
日本一開始應該也是這樣、所以才會有一般教育體制外的專門學校誕生,
它們除了提供學生更有系統的學習外,同時也能將人才供應給音樂相關產業。
當然、它們能有現在的光景是經過卅多年的耕耘,台灣不可能一蹴可及,
但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對音樂有興趣的人有著更完善的學習管道與出路。

-------------------------------------------------------------

不過說實在的、就算台灣辦了音樂專門學校,但台灣音樂產業(不論軟硬體)的市場太小,
可能沒有辦法消化每年畢業的學生--特別是硬體人才。
以國外市場為目標輸出人才是一個比較可行的目標,甚至像日本這樣收留學生來培養外國的在地人脈。

但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錢。
以勞動部開辦的短期"流行數位音樂創作與製作班"來說,54小時的課程要價10180 (學員支付2036)、一小時為189。
用這個標準來計算一天3堂課、一學年200天的話,一年的學費為113400,二年226800。
不過以學校法人來辦課的話應該不太可能拿到補助了。
以台日的薪資/消費水準差異來算的話,
個人是覺得若學校有一流的設備與良好的產學合作的話最高二年30萬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學期7萬5的學費雖高於私立大學的水準,但以技職進修來說不能算貴、因為這是一種投資。
當然如果像上面二年226800的話就真的太好了

...這樣算下來我發現樂器行的學費其實很貴呀~
直接拿甲陽綜合留學本科(15堂/周)的學費來算:以1年48萬台幣計,480000÷200(天)÷3(堂)=800/hr。(實際可能略高)
專門學校的C/P值其實比想像中來得高


平心而論、以音樂教育來說,專門學校尚無法與正統音樂大學相提並論,
但專門學校受政府認可,能頒發等同於副學士(專門士)、甚至是學士(高度專門士)的學位(但國際通用性低),
在設備及課程規劃上多少還是要有一定的水準。
像尚美在網路上討論日本音樂大學排名時"偶爾"也會被排進去(但名次就...),足見專門學校在課程上也能向音樂大學看齊。
專門學校就如同職業學校、偏重於職能運用,著眼於培養出能夠立即投入產業的人才,在教學初衷上原本就與傳統音樂大學不同。
...其實號稱日本第一間音樂大學的武藏野音樂大學最初也是從專門學校開始(1929),廿年後才轉成音樂大學。
(日本很喜歡搞這種第一個OO)

而且音樂大學入學門檻高,如果不是接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學生不容易進去,
專門學校就比較願意接納半路出家、甚至沒有基礎的人入學。
像甲陽那樣跟柏克萊結合,甚至能讓從小到大都只會打棒球、上大學才開始彈吉他的"藤山 周"到柏克萊跟大師學習、進而拿到文憑。
能夠培養出這種學生其實滿高明的,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手法。

-------------------------------------------------------------

最後、在網路上留下這樣的文章單純是希望利用網路流傳的特性,讓將來有志於辦學/留學的人能夠多一點參考。
這算是網路時代的瓶中信吧?

講到瓶中信,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Google搜尋很少出現Facebook的文章。
因為FB的封閉特性讓網路原本自由流通的意義消失了。
當大家都選擇在FB撰文時,反而讓資訊流通被限制住,因為你沒有辦法藉由網路搜尋來獲得資訊。
或許現在可以利用它的站內搜尋來找尋需要的文章,但將來有一天FB消失的話...?

============================================

備註:
像專門學校這類能夠頒發專門士學位的機構,
總共包含工業、農業、醫療、衛生教育・社會福祉、商業實務、服飾/家政、文化/教養等八大領域。
音樂教育只是在文化/教養底下的一項而已。
題外話、日本頂尖的國立音樂大學(或音樂系)是東京藝術大學、私立則為桐朋學園。
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的前身是東京音樂學校,也是唯一一所公立專門學校。

2014/04/28

影響電吉他共鳴最大的因素

關於共鳴、影響最大的是紋理與含水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木理傾斜角與含水率對樂器用材音響性質之影響
(無聊可以把整篇PDF看完)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3/17/91/72/71/30/200806273281/20100114/web/tfri.gov.tw/cht/pub_science_in55e5.html?pid=465&catid0=32&catid1=77&pg0=&pg1=1
1.動彈性係數(E'),損失正切(tanδ)及音響性質評價指標 E'/γ, E'/ρ3, E'/ρ3/tanδ, E'ρ及tanδ/E'等之值均隨木理傾斜角φ之增大而明顯變劣。
2.音響特性有隨含水率之增加而變劣之趨勢。

對岸的木材學教程:第五章 木材物理性质
http://mcxsy.gxu.edu.cn/gxujingpin/mcx/mcxwlkc/kcol/chapter5_9_ch.html
木材顺纹传声速度是横纹传声速度(径向与弦向均值)的3倍以上。木材顺纹传声速度是径向、弦向传声速度的1.8倍、2.3倍以上。
顺纹传声速度大,与木材中大部分细胞纵向排列和细胞壁S2层微纤丝纤维素链状分子结构方向有关。
横纹方向上,木材径向声速比弦向声速稍大一些(表5-17),这与木射线组织比率,早、晚材密度差异程度以及晚材率等木材构造因素的影响有关。
木材的声速还受含水率的影响,在纤维饱和点以下,声速随含水率的增加呈急剧下降的直线关系;在纤维饱和点以上这种变化缓和了许多,呈平缓下降的直线关系。

========================================

個人的經驗來說、紋理與含水率影響木頭的重量,而重量對聲音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從"Gibson Custom Shop會優先將
「該年度要用的木材中最輕的10%拿去作1959 Reissue,剩下才分配去給其他的型號、而1958 Reissue則是使用中間等級」"
這點就能看得出來。

至於幾片幾片對音色的影響...請見當代樂手這篇#5樓掌門人的影片,先聽聽看木材的原聲:
http://www.modernmusician.com/forum/showthread.php?t=20574
如果2 Pieces會比1 Pieces共鳴好的話,大概是建立於
「如果製琴者在將兩片黏合的時候能確保左右兩片的紋理與含水率接近、敲擊聲雷同」這樣的基礎之上。

但事實上、不管是幾片裝音色好壞最終還是跟木頭的品質(先天+後天)有關,不好的木頭連Neck都給你One Piece還是難聽、共鳴還是爛。
說到底、"大多數"的狀況木頭品質的影響遠大於琴身的片數,所以不需要太拘泥這上面。
...真的要講共鳴好、挖空的琴身共鳴最好,但就算是挖得一乾二淨的2008 Les Paul Standard、或中低階半空心琴跟好的Reissue系列比仍有如雲泥之差。

2014/04/24

談獨立小團的售票表演

某日、我成了Live House的VIP觀眾...因為整個場地(應該)只有我一個買票進場的客人。
包場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我是應以前合作過的一個、對他們還滿有期待的樂團之邀,去看他們與其他樂團的演出。
自己也辦過、看過幾次沒幾個人進場的演出,所以對這樣的狀況不陌生,但這次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獨立樂團--特別是樂風比較不受大眾青睞的這一部分--在辦表演與看表演上的落差。

我想不少人都有向親朋好友推票的經驗,所以應該也很清楚這種窩邊草作戰就跟"聖鬥士裡必殺技的特色"一様:
同樣的招式第二次就不管用了~
因此如何讓親朋好友以外的人願意聽、也喜歡自己的歌曲,甚至是買票支持就是獨立樂團一定會遇到的課題。

-----------------------------------------------------------------------------------------

其實以小眾市場來說、會聽的人往往自己也是演出者,也因此不夠有名的樂團很難讓其他樂手掏錢買票。
像這種狀況有人就戲稱為同樂會。
同樂會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合作樂團變成彼此潛在的客戶。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可以讓售票的壓力稍稍減少,但本質上仍然沒有把自己的音樂推出這個圈圈。

我也曾看過曾參加大型演出的國外樂團來台演出,但觀眾卻稀稀落落--雖然他們還是很賣力、絲毫沒有偷工減料。
當你辦了一場得不到回響的演出,很難不去質疑這場表演與平常練團的差異。
我在想、這或許跟活動整體的宣傳有關,也可能是參與演出的樂手並非每個人都會積極推廣,
才會常常出現這類樂手比觀眾多的詭異現象吧?

一場表演下來樂團微薄、甚至可能賠錢的投資報酬率,
讓我覺得既然都要賠錢、那倒不如自己搞定器材把舞台拉回室外,讓獨立樂團回歸"自己的舞台自己搭"這個概念。
且露天演出比較能夠培養聽眾,深深認為這才是音樂應有的樣貌--讓陌生人看到你的演出、聽到你的音樂。
但現實是都市裡卻很難有適合的場地、更遑論周邊居民普遍對這種擾民的活動反感。
終於瞭解到這種做法最大的困難不是找不到樂團、也不是弄不到器材、而是很難找到不會被周邊商家/住家抱怨的場地。

也因此我辦過一次之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了。

-----------------------------------------------------------------------------------------

在這個數位時代多的是由網路而崛起的例子,但不是每個人、每個樂團都能夠先把歌曲錄好,
所以就變成要先衝表演來拉知名度,但沒有實績、又沒有人脈的樂團很難有好的表演機會,
結果就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惡性循環。

如果能夠有一個開放的場地讓人自由發表音樂創作、不會擾鄰且不是荒山野嶺,那該有多好?
雖然各縣市政府應該都可以去詢問是否有公有場地可以申請租借,一次性的活動可能問題不大、但長期固定的就不用想了。
若對當地"生態"不熟的話還要注意會否引來紛爭。
...想到這點就真的會覺得室外很難辦、唉~

只要這個問題沒辦法解決,對於一些比較非主流風格的樂團、室內場地仍舊是相對適合的選擇。

-----------------------------------------------------------------------------------------

在台灣、樂團表演只能是免費或是某些設施的附贈活動才會有人欣賞。
免費是指公開的成果發表、音樂比賽、或是像春吶之類的音樂祭;附贈活動則是Pub、民歌西餐廳(現在還有嗎?)裡面的個人或樂團的表演。
前者不是沒有固定周期、就是周期太長(1年),對小團無法起到推廣的作用;後者就是做場、在商言商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綜合以上論述最適合台灣樂團的表演場地是...想了半天、還是想不到適合作結語的方案。
只能說售票制的展演空間仍舊有其優勢...

樂團需要舞台、但舞台常常沒有觀眾。
繞了一圈最後來聽的仍是親友、同學、自己學生、熟識樂手...

2014/03/28

[經驗談] 樂"手"的就醫指南

說"指南"是有點誇張,但我想不到更適合的單字...以下是我在這兩年跑了好幾次各大小醫院的心得。

當你發現手有一些狀況導致你無法像以前一様隨心所欲時,就代表你的手已經出了大問題;
你可根據我下面的症狀描述來決定就醫時該掛哪一科,因為掛錯科不僅勞民傷財、更是浪費時間。

運動傷害科>復健科>骨科>手外科:
肌腱發炎
當你發現手很痛、且摸的到腫大的肌腱時代表你的肌腱已經發炎。
稍微動一下或摸一下就會痛代表是急性、若置之不理就會演變成慢性。
急性肌腱炎的處置方法請先冰敷1~3天,若一直沒有消腫可試著多冰幾天,但要記得冰敷時間不要超過10~20分鐘以避免凍傷,每天2~3次或更多直至消腫為止。
已消腫、或演變成慢性肌腱炎時就改成熱敷,每次10~30鐘、每天2~3次。

因為肌腱本身沒有甚麼血管、新陳代謝緩慢,所以治療時間大約是4~7周、甚至更久,
因此必須要藉由熱敷加速血液循環以達到消炎的效果。
若沒有充分休息的話、就必須以藥物消腫,持續惡化則需注射類固醇。

板機指
壓手指跟手掌交界處會疼痛、或者手指彎曲後再伸直有卡住的感覺,用手扳開會感覺到疼痛。
症狀輕微時就是多休息,盡量不要讓手維持握拳狀態;可多做伸展運動讓肌腱放鬆、讓它更柔軟。
可依情況適時冰/熱敷。
若沒有充分休息的話、就必須以藥物消腫,持續惡化則需注射類固醇,若始終沒有效果的話只能開刀處理。

韌帶發炎
當你發現關節處疼痛,除了肌腱發炎、亦有可能是韌帶發炎。
像韌帶這種跟肌腱一様沒甚麼血管的部位,只要一發炎就會拖很久,必須有耐心地使用冰/熱敷。
復健科使用的器材可以加速復原,但前提是必須做到完全休息,不然就只是白白把錢送給復健科。
若沒有充分休息的話、就必須以藥物消腫,持續惡化則需注射類固醇。

-----------------------------------------------------------------------------------

注射類固醇會讓肌腱變得更脆弱,一年不能超過三次,若常常注射類固醇有可能導致肌腱斷裂。

-----------------------------------------------------------------------------------

若有運動醫學科(或運動傷害科)可優先考慮,而復健科和骨科的差異請參考下面的連結:
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2743&IsWebData=0&ItemTypeID=5&PapersID=234&PicID=
「簡單來說、復健科和骨科的基本判別法在於是否動刀治療。
即使同樣都是痠痛的問題,骨科和復健科醫師處置的方向也不同。
骨科醫師會盡速解決病患的疼痛,一般多會利用藥物或加上部份復健動作來減緩關節發炎的退化;
而復健科醫師則盡量不用藥,多加強衛教,例如冷敷、熱敷、電療、按摩,讓疼痛舒緩,2科在用藥方面的比例也不同。」

========================================

神經內科
腕隧道症候群
基本上這算是職業病,只要過度使用手指、且沒有保持正確姿勢的話就容易發病。
特徵是手指/手掌會麻、會刺痛,特別是半夜容易被麻/痛醒,若放置不理會造成拇指肌肉不可逆的萎縮、甚至是永久性的神經受損。
若肌肉與神經受損時、會出現手指/手腕無力的症狀。

日常生活需注意手腕的姿勢、並常做伸展運動,或可穿戴護木以減輕手腕的壓力。
始終未見改善則需服藥,嚴重時得注射類固醇、甚至開刀治療。

肘隧道症候群
如果你常常感到小指及無名指會麻、刺痛的話很可能罹患了肘隧道症候群。
相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的麻木/刺痛多出現在姆指、食指、中指,肘隧道症候群則是小指及無名指。
肘隧道症候群的別名又被稱作是手機肘,顧名思義就是當手肘彎曲超過九十度、進而壓迫到肘部尺神經時就容易罹患這種疾病。
與腕隧道症候群相同、這類神經因壓迫而產生的症狀若長時間發生的話,最後都會造成肌肉萎縮、握力消失、手指無力等不可逆的後果。
像吉他手、鋼琴家等會常時間彎曲手肘的人都是高風險群,常常趴睡或手肘常時間靠在桌面/車窗框上也容易因壓迫神經而患病。

當然並非所有的小指、無名指會麻都是肘隧道症候群,也可能是頸椎骨刺、椎間板突出、網球肘、手腕的尺神經壓迫。
若有類似症狀建議盡速找神經內外科診斷。
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這兩個連結:
http://www.tcmg.com.tw/pain-WWW/function/cubitunnel/cubit.htm
http://www.chut.ntuh.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pageID=462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身體的肌肉不隨意地持續收縮,造成肌肉產生變形,而無法依照自身的意思活動。
樂手罹患這個症狀的比例相當高、所以又被稱做"職業性肌張力障礙",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跟過度使用手指肌肉有關,
因此腦部會發出錯誤的訊號讓肌肉緊繃而無法隨心所欲。
最近比較有名的案例是氣志團鼓手因此宣布無限期停止活動、吉他手則有Christian Münzner,我自己"應該"也是患者。
我的狀況是手指出力時會抖、協調性不好、感覺手指無力,但其實手指的力量並沒有特別減少,但就是不能隨心所欲。

這個病...不好治、也可能治不好。
治療方式有:
1.以藥物降低交感神經的敏感度來減少顫抖。
2.在患部注射微量肉毒桿菌來抑制肌肉痙攣、並妨礙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效果會持續數個月左右。但長期注射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
3.腦部定位手術 (後述)。

帕金森氏症
...基本上罹患這個病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除了手放鬆時會不自覺得抖動外、還有其他症狀,有興趣的人可直接移駕至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95%E9%87%91%E6%A3%AE%E6%B0%8F%E7%97%87#.E7.97.87.E7.8B.80

========================================

新陳代謝科
甲狀腺機能亢進
手伸直時會不自覺的抖動,伴隨肌肉無力、心跳過快、精神焦慮、容易緊張、體重下降等典型症狀。
治療方式為藥物、放射性碘、手術切除。

========================================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菸酒過量也會造成手抖,這種通常都是自律神經受損,不曉得戒菸戒酒能不能恢復?
而遺傳性的小腦病變也會造成手抖。

-----------------------------------------------------------------------------------

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讓手有充分的休息、並常做伸展運動,不管是練習還是使用3C產品都要保持適當的姿勢。

若持續治療一、二個月不見起色最好趕快換醫院或換科別,不要傻傻給醫生當實驗品。
我一開始看骨科,拖了半年沒有好被轉介去手外科,打了兩次類固醇然後又拖了半年,最後在神經內科找到答案。
...兩年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唉~

=========================================

目前左手確定多休息就能復原的大概是:姆指到腕關節的肌腱炎、中指和食指的韌帶炎、不會再惡化的腕隧道症候群。
不知道會不會好的大概就是侷限性肌張力障礙,這其實才是我無法好好彈琴的元兇。
不爬格子的話還勉勉強強能彈一些簡單的東西,爬格子時中指/無名指就會卡住、四連音連70都上不去。

但其實罹患侷限性肌張力障礙仍然可以有好的作品:

電吉他組:
Christian Muenzner (雙手點弦做Sweep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左手沒有辦法做精密的動作,這滿聰明的、學起來~)
http://youtu.be/KrdjBSHWO2E

IMAJO (這人做了腦部的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已康復)
http://youtu.be/pC7D6SIw-1o

------------------------------------------------------------

木吉他組
Dominic Frasca
http://youtu.be/qV4k4j-AYrs

Billy McLaughlin
http://youtu.be/ARoxHu1tLsc

-------------------------------------------------------------------------

古典吉他組:
David Leisnehttp://youtu.be/RjX_4UX2g-Er
http://youtu.be/RjX_4UX2g-E

=========================================

族繁不及備載,有興趣的人可以去wiki查看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cal_dystonia#Notable_cases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1%80%E6%89%80%E6%80%A7%E3%82%B8%E3%82%B9%E3%83%88%E3%83%8B%E3%82%A2#.E5.B1.80.E6.89.80.E6.80.A7.E3.82.B8.E3.82.B9.E3.83.88.E3.83.8B.E3.82.A2.E3.81.AE.E8.91.97.E5.90.8D.E4.BA.BA

我說這些人是怎麼克服的呀...我連按弦手指都會抖,真是太弱了。

=========================================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看過一則新聞:一名患者一邊彈著吉他一邊接受腦部手術?
這個就是"侷限性肌張力障礙"的治療。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525/181690/

手術是將針刺到腦部控制手(指)的區域、將發出錯誤訊號的神經燒斷,不讓它再繼續發出錯誤的訊號。
風險是附近為控制腳的區域,一個偏差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而治癒率超過半數也就是說不一定會治癒,且可能會伴隨嚴重的後遺症...
真的是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行。

=========================================

只要過度使用手指/手腕都容易受傷而罹患肌腱炎、腕隧道症候群。
所以各領域的樂手都免不了、因為這算是職業傷害。
而我在"侷限性肌張力障礙"都挑吉他手來看,主要是自己是彈吉他的,不然其實各種領域的樂手都有。

小提琴:
Andrew Dawes
鋼琴:
Leon Fleisher (1960年代約三四十歲時右手發病,一直到2000年接受肉毒桿菌療法之前都是只用左手彈琴)
Gary Graffman (目前還在世的最偉大鋼琴家之一,郎朗的老師;右手發病)
鍵盤/合成器:
Keith Emerson (搖滾合成器的先驅,也是讓Moog Synthesizer舉世聞名的大師)
雙簧管:
Alex Klein
薩克斯風:
金子隆博 (米米CLUB,現在改行彈鍵盤)
主唱:
小渕健太郎 (頸部肌張力障礙,影響發聲)
漫畫家:
Scott Adams (呆伯特系列)
高屋奈月 (有接受腦部定位手術)

---------------------------------------------------------------------------

英文不錯的人可以看看這兩段論述:
Focal hand dyston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neuroscience_of_music#Focal_hand_dystonia
Focal dyston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cal_dystonia

===========================================

不過與鋼琴比起來,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吉他感覺上確實是比較容易造成手指/手腕的傷害、特別是古典式握法。
英文wiki上患者也是(古典)吉他手居多。

===========================================

2014/08/21新增"13個避免/改善樂手侷限性肌張力障礙症的建議(特別是吉他手)":
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4/08/13.html

2014/03/05

GHS Nickel Rockers 10-46 測試心得

先說這篇測試可能會有一點不太準,因為這套弦是我在上一篇所提到的第一/二弦生鏽的那一套,
後來因店家不予回收,也沒有鏽得"非~常"嚴重所以就留著用囉~







搭配拾音器是Fender 57/62 Set。

心得是"要清脆的Clean Tone最好不要找Nickel (or Nickel Wound)製的弦",因為Tone是悶的...還是該說Mellow?
但相反的在Low-Mid Drive Solo這塊表現不錯、有濃濃的黏鼻音,Maple指板的Strat變得有點偏Rosewood,但仍保有些許Maple的脆硬特色。
Power Chord聽起來滿特別的...該怎麼說呢~算是狂野嗎? 但顆粒不行,所以趁趁趁就不要考慮了。
整體的頻率很平均、不會太亮或太暗,就是悶了點。

另外在張力的部分、4~6弦比一般的10-46要來得大,在轉弦鈕時很明顯可以感覺的到;
也就是這樣所以很注重張力的D'Addario在Pure Nickel上才會採取10-45這種規格。
(但10-45的4~6弦仍然比10-46要來得大一點)

不插音箱刷和弦時比D'Addario要來得緊、悶;D'Addario不插音箱的Tone不錯,但進了音箱又不是那麼一回事,我猜這跟Nickel Wound有關係。
所以這邊要幫D'Addario XL平反一下,它的悶跟散八成是Nickel Wound的問題。

一輪比下來,真的覺得普通級的GHS Boomers在音色表現上有值得讚賞之處,穠纖合度足以應付大部分的需求。
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題外話、我這次換弦時裝上搖桿才發現原來FreedomCGR SP-ST-01的搖桿不會鎖死,轉到最底會保持有點緊的狀態但不會卡死,真有趣。
不曉得原先就是這樣設計、還是搖桿崩牙了? XD
如果是故意這樣設計的話,我倒是很喜歡這種做法、實戰上很好用。

2014/02/05

吉他的保養 (貝斯亦同)

去年以前我是個很愛用保養品來保養吉他的人,因為從學琴以來就一直被灌輸"這些東西很重要"的觀念,
直到我開始查拭琴布的差異後才發現原來吉他根本不需要這些額外的保養品。
你只需要幾塊乾淨的拭琴布分別用在指板(龜毛一點可以多一塊擦Fret)、琴身,就可以保養你的琴。
"琴身"若遇頑垢可蘸少需清水(或溫水),除此之外不需要任何保養品。

(Martin另有建議可使用他們家出的Polish,這當然跟廣告有點關係...XD)

如何根據外漆挑選拭琴布請參考這裡: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

====================================================

既然可以只用布擦拭即可,那麼指板油或其他Polish是否必要?

先講指板油,這個東西是最不需要的保養品。
一般對於指板要上油的論點主要是:指板沒有上漆容易受外界溼度影響,因此論點大多不出"太乾要上油保溼、太溼要上油阻絕溼氣"。
事實上木材會受外界溼度影響這點,我們亦可以反過來藉由控制環境濕度來確保木材的狀況。
簡單來說、不論指板過乾或過濕只要將其置於適當溼度的環境約數日,木頭本身就會自我調節、以釋放或吸收水分。
這樣一來其實不需要做額外處理,能控制環境溼度的除/加溼機是較適當的方案,若是長期保存則可考慮防潮箱或Case+溼度調整包。

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指板油可以清潔並去除髒汙。
彈過沒上漆Maple指板的人都遇過指板因髒污而黑掉,這不管用甚麼清潔劑都無法完全去除;同理、其他木材的指板也不可能因此而變乾淨。
雖說可以藉由研磨將髒汙磨掉,但想想一把好幾百年的小提琴似乎也沒人在意指板髒不髒...So...
(其實提琴的指板是消耗品,視使用狀況做更換且指板亦有做清潔)

Martin在官網Q&A中特別提到不要使用檸檬油,雖然理由有點奇怪,但我認為這是比較隱諱的暗示↓吧?
(之前有詢問過琴師,他個人也不使用指板油,他認為油一上去音色就會有點霧霧的。)
無論如何都要做"指板處理"的話,Martin建議使用3-IN-ONE Oil(除鏽/潤滑用),Collings則是使用亞麻仁油(涼拌/生飲/油畫用)...有趣吧?
但他們都會註明能不要用就不要用、用量越少越好。

污垢真的怎麼擦都擦不掉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Naphtha製品、或者是Dunlop 01。
(根據當代版友經典兄的經驗,我想它應該是Naphtha製品--另有一說是酒精系)
這個方案最好是能少用就少用、慎之慎之;檸檬油類則是建議不要使用。
但只要練前勤洗手、練後用吹球或毛刷將指板上的皮屑去除,並且常換弦、在換弦時使用棉布擦拭指板,這樣的話我想指板可能很久才會需要使用溶劑做清潔。

如果有琴師跟你說指板太乾要上油保養,你只要想想木吉他的琴身內部。
同樣是沒上漆、卻從未聽過有人說把油上到木吉他內部去,可見指板根本就不需要上油。千萬要記得拒絕!!
琴身內部裂開比指板裂開要恐怖多了,所以注重存放濕度控管才是長久之道。


至於有上漆的Maple指板用布擦一擦就可以了。

而Oil Finish的指板可以用打火機油/Naphtha製品做清潔,這是根據知名琴師Don Grash在官網上的說明:
Use lighter fluid or Naptha for Oil finished necks.
You can also use Naptha or Lighter Fluid to clean your rosewood fingerboard.
http://groshguitars.com/info/faqs/general/#care
(裡面除了Lighter fluid (Zippo) or Naptha的這段之外比較像置入性行銷~XD)

-----------------------------------------------------------------------------

再來是Polish,只要布擦得乾淨,Polish其實沒有必要。
但不是不能用、真的要用的話就留意吉他的外漆種類,主要分成兩大類:Nitrocellulose Lacquer跟Polyester。
基本上Nitro若沒有使用專用的Polish,容易使外觀變色、變質;我遇過Polish一上去馬上白一大塊,嚇得我尿都快噴出來~
所以如果你有Nitro吉他的話,要不就別用Polish、不然就是找專用的商品。(目前已知Martin跟Gibson的Polish可用)

還有Nitro不能長期接觸橡膠、會產生沾黏,像一般常見放在橡膠琴架上產生的咬漆就是指這個狀況。
所以要不就別放琴架、不然就在琴架上會接觸到琴的部分放棉布做隔絕。

====================================================

真正對琴重要的是環境溼度,我們看一下各個濕度對琴的影響:
50~60%(含以上) 木材膨脹 (Top較明顯)、Neck前彎、金屬零件氧化;
40~50% Good (Martin是45~55%);
30~40% Fret會開始凸出 (指板縮水)、Neck後彎。
20~30% Ebony指板會開始龜裂、木吉他的面板會開始萎縮、導致弦距變低易打弦;
20%(以下) 木吉他的面板開始龜裂、Bridge剝離、Binding出現縫隙。

從上面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當溼度低於30%時指板會開始龜裂。
但其實環境溼度低於30%時,不要說琴、人的皮膚就會先受不了了,更何況還有其他(木造)家具、牆面都會開始出現狀況。
這個時候加溼機才是真正必要的東西。

如果真的沒有辦法使用除/加溼機的話,Martin說"Case是最好的選擇":


只是若放置Case的地方溫暖潮濕不通風的話容易發霉,而且Case會鎖水。
特別是彈完後琴沒有保持乾燥一陣子再放入的話、Case反而是很危險的。
我就遇過吹氣將琴身上灰塵吹掉時、不慎有飛沫掉在PU蓋上,結果下次打開蓋子的時候發現有個氧化的小綠點...
不過那把琴的零件本來就有做舊化處理,其他金屬零件也是一堆綠綠的氧化痕跡~
所以最好還是利用除濕機控制環境濕度。
一把琴幾萬元都花了,幾千元的除溼機我想應該不是難事,
只要做好定時、不要整天開著,電費其實很省,我上期電費約六七百而已(還包電腦/電燈/音箱/洗衣機)。

====================================================

2018/03/16更新:
補幾個最近看到的知識。

Gibson建議的清潔方法:
指板
  • 用水+柔軟的布擰乾後擦一擦、再用乾布擦乾就好,可以用舊T恤或襪子。
  • 頑垢可用#0000或#000拋光鋼絲絨、牙刷、牙籤、信用卡邊角輕輕刮掉。
  • 如果指板太乾、清潔後可用指板conditioner或礦物油、杏仁油、亞麻仁油保濕,約1~2滴足矣。
  • 經常彈的琴一年作1~2次就好。
琴身
  • 基本上用柔軟的布乾擦。
  • 頑垢用水+柔軟的布擰乾後擦拭。
  • 要油亮油亮的話請用不含研磨劑的Polish。
  • 隨時都可以做~
http://www.gibson.com/News-Lifestyle/Gear-Tech/en-us/How-to-Clean-Your-Guitar-for-Better-Tone.aspx

Kiesel也用不鏽鋼菜瓜布清潔指板:


----------------------------------------------------------------------------------------

再來是我們偉大的阿Suhr兄:
  • 只要不含研磨劑,可以拿汽機車用的Polish擦琴身。
  • 因為檸檬油會奪走指板的水分,所以不要用!!
  • 他們只用Big Bends的Fret Board Juice、Nut Sauce、Gloss Sauce。
https://www.thegearpage.net/board/index.php?posts/19277704/
https://www.thegearpage.net/board/index.php?posts/7747559/
https://online-discussion.com/Suhr/viewtopic.php?p=7700

----------------------------------------------------------------------------------------

檸檬油內含的D-limonene雖然有去汙功能,但因為除膠產品也內含D-limonene,
所以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指板上的Inlay或Binding甚至指板本身脫膠。

吃大便吧、檸檬油!!
嗯...下次看到用檸檬油擦指板的琴師就不要再去第二次了。

====================================================

2022/09/10更新:
轉貼翻譯三組曾任12年日本ESP製琴科老師的Y.O.S. Guitars的Twitter文章,
這三則主要是說明過度使用指板油的後果會讓指板含水量過多,導致細菌微生物大量繁殖、進而腐蝕指板:
前面兩則是說他常在Refret時遇到這種因為指板含水量過多導致Fret溝槽腐爛的狀況,後來用了玫瑰木粉修補。
最後一則是推特影片,
內容是Refret前用烙鐵加熱Fret,目的是逼出指板水分避免拔除Fret時指板裂開。
影片裡的Ebony指板乍看之下還算乾燥,一加熱卻能看到綠色液體如泉湧冒出,
他說綠色液體可能是檸檬油跟污垢混合而成,這代表指板因為過度使用檸檬油保濕,導致指板含水量過多。
他也說Fret爆漿對於專業琴師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過度使用指板油會發生這種狀況,所以貼出來分享。

他不僅一次強調:
常彈的琴比起保濕、更應該著重在彈完後擦乾與換弦時清潔,
人的手汗其實就已經十分能夠讓指板保濕了。
要清潔指板而使用指板油的話請務必將用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寒冷季節或乾季,不常彈的琴則視指板狀況可稍微使用指板油保濕。
保持乾燥與減少使用指板清潔劑、非必要不用指板油是很重要的,
因為Fret底下會因為過度潮濕而腐爛。


前ESP製琴學校的專任老師苦口婆心再三告訴大家不要過度使用指板油,
這是專業人士的見解、不是沒有根據的傳聞。

另外是我個人的補充。
像蜜蠟之類的東西也不要用在吉他上,蠟會隔絕空氣讓水分無法揮發,
如果本來指板就很潮濕、蠟反而無法讓指板將過多的水分釋出。
所以我對日本業配王山口和也為了賺錢狂推Nekodamari 貓蜜蠟、及其他不必要的保養品感到非常不以為然。

慎用指板油的觀念若更普及,二手琴買到腐朽指板的機率就會降低
慎用指板油的觀念讓更多人知道、大家將來買二手會更安心。

順便補貼之前增修的"吉他 / 貝斯的保養收納 2020年版":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com/2020/04/2020.html

====================================================

資料來源:
http://www.martinguitar.com/guitar-c...ing-guide.html
http://www.martinguitar.com/guitar-care.html
http://www.martinclubjp.com/set_maintenance.html
http://www.collingsguitars.com/care.html
http://www.ishibashi.co.jp/mm/magazine.php?p=193&vol=35
http://askviolindealer.blogspot.tw/2...ty-violin.html
http://www.violinist.com/discussion/...se.cfm?ID=3956
http://www.violinist.com/discussion/...e.cfm?ID=12353
http://www.violinwakaru.com/artcl/30/32_00102.html
http://ameblo.jp/violin-kyoshitsu/en...504747749.html

2014/01/12

GHS Progressives 10-46 測試心得



原本也一併買了GHS Nickel Rockers,但因為整盒的第一弦都有鏽點,所以目前還在退貨中,暫時大概沒有機會測試了。

=============================================

話不多說直接先報告感想。
Megadeth聽起來是怎樣、這套弦的表現大概就是怎樣。XD
整體的音色偏亮、特別是1/2/3弦亮到有點靠背 (跟我Presence置中也有關係),相對的4/5/6弦就變得收斂許多;
中/低音變少、特別是低頻,要"趁"千萬不要買這套弦!!因為高音變多的關係所以聽起來會比較烈,輪廓也變得比較清楚,
如果是用在Chord (Clean/Drive)上應該會很適合,但裝在Jackson時5/6弦不"趁"問題就很大。XD

回頭來講為甚麼提到Megadeth,因為這個型號有出Dave Mustaine簽名款,4/5/6弦的尺寸較粗一些。
Dave Mustaine的Tone其實沒甚麼低音...所以我破音一開下去就瞭解為甚麼他要代言了。XD

簡單來說、如果琴/音箱的低頻過多的話,用這套弦會是很好的補正;或者需要清楚的和弦及Solo音色也可以考慮用看看。
要"趁"、或者需要比較平衡一點的音色就選GHS Boomers吧~

...幹、我還有5包怎麼辦...

=============================================

因為暫時買不到GHS Nickel Rockers,所以我Gibson Les Paul可能會考慮改換XL Pure Nickel。張力稍大讓我有點困擾...

另外、最近有成本考量所以Fender Stratocaster改用一般的D'Addario。
...那個音色真是...會讓我很懷念GHS Boomers。XD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Synthesizer V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