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2/12/28

魔鬼終結者!! Jackson T-1000 Scott Ian Signature

只要手邊的琴沒有遇到甚麼意外,這支應該是我會購入的最後一把"電吉他"了。(*後述)
(根據錄音需求有可能會再買一支木吉他、但那應該是遙遠的未來...)

只是我現在還是不太懂為什麼會買這支...
因為:顏色不喜歡、Inlay不喜歡、Body-wood不需要(Mahogany)、代言樂手沒有很喜歡...
但除此之外都符合我預設的目標:Oiled Finish Neck、1PU、較小的電路室、黑檀指板、無搖,
最重要的是剛好遇到聖誕節特價便宜300美金...所以手一滑就...

紙箱比SL1大,騎小50放上去幾乎看不到前方路況。


本尊就是Anthrax的Scott Ian簽名琴。(但我沒有很喜歡Antrax的音樂)


Lightning Bolt Inlay...還我Shark Fin!! (不過閃電看久了還滿順眼的)


Seymour Duncan SH4 + TonePros TP6 Locking Bridge


Oiled Finish Neck、'87 Soloist式Neck Joint、較小的電路室。


配件(含Schaller背帶扣)、出廠證明。2012年06月的琴。


簽名琴但沒有簽名是我覺得最棒的地方!!


------------------------------------------------------------------------------------------------------

Case有點問題...

密合度不佳,硬蓋還是會有很大的縫隙。


兩個洞...應該是收縮度沒算好的關係。


=================================================

關於音色:

音色的部分因為沒有搖桿,所以悶音很札實、跟有搖桿的Tone差很多。
破音的表現很不錯,但因為PU出力滿大的,所以Amp的Gain不用開大就有很不錯的表現,
反過來說、如果硬把Gain轉到底,就會聽到Amp快掛掉、濁到炸的聲音。XD (Marshall DSL100)
至於Clean Tone...沒有這種東西。XD
雖然是高出力但Clean時並沒有很刺耳、而自然破音是免不了...
所以幾乎沒有甚麼地方可以讓它切Clean。

Neck手感很棒,厚度不太像一般的Soloist,反而像我之前的Ibanez PGM-401。
最神奇的是、高把位好彈到不可思議!!
乍看之下會比SL1還難彈,但事實上17f以上反而是SL1會卡卡的。
T-1000一直到最後一格都讓你感覺不到限制,是我摸過17f以上最好彈的一把琴。

官方資料上琴身大小是super-sized,確實比Stratocaster還要再大一點。

雖然我真的不需要第二支Mahogany的琴,
但Mahogany幹Metal的Tone卻令我再熟悉不過...畢竟十年來都是用這種琴彈Metal。
算了、買都買了,至少它聽起來跟R8沒有很像就好。
而且T-1000的音色是我經手過的Jackson中(SL1、KE2)我最喜歡的。

=================================================

一些感想,沒興趣可以跳過~

自從手傷之後,對器材的看法變了,
比起器材、健康的身體才是玩音樂最重要的事,尤其我傷到的是左手手指。
因此現在會認為器材有符合需求就好,不再無限上綱。

手邊現有Gibson Les Paul 1958R可以應付絕大部分的樂風,
而Fender '57 Vintage能負責單線圈的聲響,
但我還欠一把專門拿來彈構成我音樂喜好中最底層的曲風:Thrash的琴,
有了它就補齊了我所需樂風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就可以為購琴生涯畫上休止符。

之前再找KE1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對我而言Jackson=KE1,那是年輕歲月的夢想。
不過、其實我只是需要無搖桿的Jackson,所以除了KE1、我還有在找SL1T、SL2T...
就在我煩惱上面三個型號都找不到的時候,這支卻一直出現在我搜尋的範圍裡,
因為一直看、看到很煩,反而開始有了興趣...So~

寫開琴文這是最後一篇了,所以廢話有點多,請見諒。
再見了~KE1,這輩子大概沒機會跟妳相遇了。
第一把電吉他是日廠Jackson的SL(型號不明,雙單雙),而最後一把也是Jackson,這算得上是有始有終吧~

2012/12/12

關於Fender Japan的二三事

1970年代後,日本的樂器製造商開始生產高品質低價格的Fender Copy,
而Fender USA因為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因此想出了授權商標給日本廠商這個方法。
一方面可以獲得權利金,另一方面可以用正統之姿驅逐其他Copy琴,
於是在1982年與山野樂器、神田商會、富士弦共同出資成立了Fender Japan。(後來富士弦還持有Fender Mexico)

在創立時Fender USA是計畫:
 1.藉此來驅逐日本國內的Fender Copy琴、
 2.美國當地與海外的低階Squier銷售。(富士弦生產)
後來在1985年CBS將Fender賣給Bill Shultz時,因為Bill Shultz只有收購經營權而未將工廠一併承接,
所以Fender在一瞬間失去了生產據點,
因此在新工廠建好的這段時間,Bill Shultz就將日本製 (富士弦生產) 的琴當作Fender製品在全世界販賣。
(莫約是1984~1987,當時的Fender USA Vintage re-issue series直到1987年都是日本製)
其實CBS後期因銷量不好進而過度刪減成本的關係、當時的Fender USA其實品質比日本琴差,
直到Bill Shultz藉由富士弦/Fender Japan逆輸入製琴技術,Fender USA才慢慢回復水準。

後來因泡沫經濟負債累累的富士弦在1997年將Fender Japan與Mexico賣回給Fender USA,作為實體公司的Fender Japan就此消失。
同年神田商會跟Fender租借商標權、所以Fender Japan以商標之姿於日本當地復活,但無公司之實,所以都是外包代工生產。

隨著2015/04 Fender正式成立日本分公司、神田商會的Fender Japan於2015/03底終止業務。
也就說以後將不會再有Fender Japan這個廠牌。
原本由Dyna樂器代工的型號將以Japan Exclusive的名義正式併入Fender商品線。
一開始這個系列只有在日本當地販賣,2020年已經改名為Made in Japan系列在全世界銷售

...所以說大家常說日廠日廠、這下真的變成日廠了。

*2021/09/29 追加:
Fujigen在1994年的40周年紀念Strat上使用了Foto Flame的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把印有華麗虎紋的薄膜包在Neck上,營造出Flame Maple Neck的奢華感。
這個技術說穿了就是主打那些以外觀為選購優先的客群而誕生的,
基本上也不是騙人,因為Fujigen會在琴頭標註Foto Flame,一般樂器行在販賣二手時也會寫明是Film Maple。

然後這個技術是Fujigen的專利,正常來說日本當地只有Fujigen能使用,所以不可能出現Tokai製的Foto Flame。
而且生產年份大多集中在90年代中後半,2000年後就幾乎沒有使用,
坊間甚麼"日廠很多Foto Flame"、"這是Tokai所發明的技術"...等都是未經求證的傳言。

============================================

至於序號的Made in Japan跟Crafted in Japan的變革大約有三種說法:

1.官方說法
於1997年時受到Fender USA的指示(? or 施壓?),所以將原產地標示改成Crafted in Japan。

2.工廠變更說
因為Fender Japan實質上不是企業(2012年現在;一開始是公司無誤),
它只是神田商會(一開始包含山野楽器)合法取得的一個商標,藉以生產Fender Copy,
因此製造皆委外負責。

而(曾)負責Fender Japan的OEM廠商已知有四家:
富士弦・ダイナ(Dyna)楽器・東海楽器・寺田楽器
97年以前為富士弦+a、97年後主要委託ダイナ楽器、東海楽器、寺田楽器生產,
遂改成crafted in japan。(但仍有低階型號為Made in Japan)
2012年現在是ダイナ楽器製造。(見下方URL)

3.木材輸入說
這個說法基本上跟上面2.重疊,因為換了OEM,
而OEM廠商為了省錢所以從中、韓、東南亞等地輸入加工好的木材組裝。
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日本那邊也都用"聽說"來形容。

-----------------------------------------------------------

97年之後木材究竟從哪來,我想只有OEM廠才知道,
但爬文看到的使用心得,都認為Made in Japan跟Crafted in Japan、甚至近幾年的琴在品質上沒有太大差異。
足見無論是哪一家OEM廠商,在QC上都作得非常好。

*2020/03/28 追加:
額外補充一下、1982年~1997年是MADE IN JAPAN、1997年~2007年為Crafted in Japan、2007年~2017年又回到MADE IN JAPAN。
其中2007的轉折是因為這一年神田商會花錢投資Dyna樂器購買製琴設備,因此Dyna才有能力自行製琴 = Made in Japan,
在此之前Dyna基本上只有組裝從其他廠商提供的半成品 = Crafted in Japan,這個新資訊證實了上面傳聞中的2與3是事實。

========================================

關於如何分辨OEM廠商與製造年份...

序號JV與E為富士弦製,
而序號為A,B,C…則因年份有重疊,所以推測此時為複數廠商生產。

富士弦:初期琴頭為Gothic字體,
    後期是Neck後面為Gothic字體、轉印貼紙風的"MADE IN JAPAN"。
    字體下面是序號No.。
寺田楽器:Neck後面為Gothic字體"made in japan"。(與富士弦的字型不同)
ダイナ楽器:印章字體風"MADE IN JAPAN",下面為序號No.。
      97年~改成crafted in japan
東海楽器:序號下面是書寫體的"MADE IN JAPAN"。

1st generation
OEM factory: FugiGen

  • 1982~1984: JV + 5 numbers
  • 1983~1985: SQ + 5 numbers
  • 1984~1987: E + 6 numbers

2nd generation
OEM factories: Dyna Musical Instruments, FujiGen, Terada Musical Instruments, Tokai
  • 1985~1986: A or B or C + 6 numbers
  • 1986~1987: F + 6 numbers
  • 1987~1988: G + 6 numbers
  • 1988~1989: H + 6 numbers
  • 1989~1990: I or J + 6 numbers
  • 1990~1991: K + 6 numbers
  • 1991~1992: L + 6 numbers
  • 1992~1993: M + 6 numbers
  • 1993~1994: N or O or P or Q + 6 numbers
  • 1994~1995: S or T + 6 numbers
  • 1995~1996: U + 6 numbers
  • 1996~1997: V + 6 numbers
MADE IN JAPAN font:
  • Dyna: Gothic typefaces = sans serif stomp style
  • FujiGen: Gothic typefaces = sans serif decal style
  • Terada: Gothic typefaces = sans serif lowercase
  • Tokai: Cursive typefaces

3rd generation
OEM factories: Dyna Musical Instruments, Tokai (1995~1998)
  • 1995~1996: N + 5 numbers (Dyna or Tokai)
  • 1997~1998: A + 6 numbers (Dyna or Tokai)
  • 1997~2000: O + 6 numbers
  • 1999~2002: P + 6 numbers
  • 2002~2004: Q + 6 numbers
  • 2004~2006: R + 6 numbers
  • 2006~2008: S + 6 numbers
  • 2007~2008: T + 6 numbers
They didn't have woodworking machines this generation, so the label is 'Crafted in Japan'.

4th generation
OEM factories: Dyna Musical Instruments
  • 2007~2010: T + 6 numbers
  • 2010~2012: U + 6 numbers
  • 2012~2015: JD + 8 numbers
The label is 'Made In Japan' under serial number.

==================================================

引用來源:

2012/12/04

[短評] Analysis Plus "PRO POWER OVAL"電源線

我從來對電源線都沒有興趣,但因為Analysis Plus的東西滿合我味口之故,
所以趁著前一陣子的Black Friday有折扣,
而且相較於它們家Hi-Fi電源線的昂貴(List:低階4ft $220/高階4ft $650),
樂器用的便宜許多(List:4ft $183),
又憑著一股好奇心來買下去。哈~

盒子很大...因為這次買的Dealer不同,所以有附保證書、技術白皮書、傳單...XD


Wattgate入門款的320i+5266i黃銅插頭;線身是長方形的


=========================簡評=========================

測試環境:
Guitar:Fender '57 Reissure (Original Spec)
Amp:Blackstar Series One 200w Head + Blackstar Series One 412b Cab
Channel(EQ置中):Green (Bright) Low Gain (3);Crunch (Super Crunch) High Gain (10)
Cable:(Gt)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 10ft + (Cab)Pro Oval 12 2ft
Play Style:Clean=Arpeggio;Distortion=Thrash Style Riff

呃...坦白說電源線對音色的影響不大,我前前後後各換了二次才完全聽出差異,
但聽不太出來的原因是"電源線影響的是飽和度"
簡單來說,就是聽起來變得有厚度、而且動態大上許多

其中對破音的影響最明顯,我第一次換就聽出差異,
Fender都不Fender了~XD
這不是說電源線會吃Tone,而是原本Blackstar就應該要有這樣的Power,
所以Fender進去之後比Les Paul接中階音箱+效果器還殘暴~
會讓人有"57/62這組PU有這麼兇悍嗎?"的感覺。

至於Clean的部分,原本是瘦瘦乾乾、高音很明顯,轉變成厚實圓潤且平均,
最明顯的是動態變寬許多,普通的電源線大力刷和弦時頻寬好像被切掉、像加了Limit,
新的電源線則是很自然的散開。

結論...
有閒錢才建議換電源線...因為對"音色"的影響不是那麼地明顯(以這個價位來說),
但換下去之後通常都回不去了~(如果你是動態狂的話)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ynthesizer V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