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4/03/28

[經驗談] 樂"手"的就醫指南

說"指南"是有點誇張,但我想不到更適合的單字...以下是我在這兩年跑了好幾次各大小醫院的心得。

當你發現手有一些狀況導致你無法像以前一様隨心所欲時,就代表你的手已經出了大問題;
你可根據我下面的症狀描述來決定就醫時該掛哪一科,因為掛錯科不僅勞民傷財、更是浪費時間。

運動傷害科>復健科>骨科>手外科:
肌腱發炎
當你發現手很痛、且摸的到腫大的肌腱時代表你的肌腱已經發炎。
稍微動一下或摸一下就會痛代表是急性、若置之不理就會演變成慢性。
急性肌腱炎的處置方法請先冰敷1~3天,若一直沒有消腫可試著多冰幾天,但要記得冰敷時間不要超過10~20分鐘以避免凍傷,每天2~3次或更多直至消腫為止。
已消腫、或演變成慢性肌腱炎時就改成熱敷,每次10~30鐘、每天2~3次。

因為肌腱本身沒有甚麼血管、新陳代謝緩慢,所以治療時間大約是4~7周、甚至更久,
因此必須要藉由熱敷加速血液循環以達到消炎的效果。
若沒有充分休息的話、就必須以藥物消腫,持續惡化則需注射類固醇。

板機指
壓手指跟手掌交界處會疼痛、或者手指彎曲後再伸直有卡住的感覺,用手扳開會感覺到疼痛。
症狀輕微時就是多休息,盡量不要讓手維持握拳狀態;可多做伸展運動讓肌腱放鬆、讓它更柔軟。
可依情況適時冰/熱敷。
若沒有充分休息的話、就必須以藥物消腫,持續惡化則需注射類固醇,若始終沒有效果的話只能開刀處理。

韌帶發炎
當你發現關節處疼痛,除了肌腱發炎、亦有可能是韌帶發炎。
像韌帶這種跟肌腱一様沒甚麼血管的部位,只要一發炎就會拖很久,必須有耐心地使用冰/熱敷。
復健科使用的器材可以加速復原,但前提是必須做到完全休息,不然就只是白白把錢送給復健科。
若沒有充分休息的話、就必須以藥物消腫,持續惡化則需注射類固醇。

-----------------------------------------------------------------------------------

注射類固醇會讓肌腱變得更脆弱,一年不能超過三次,若常常注射類固醇有可能導致肌腱斷裂。

-----------------------------------------------------------------------------------

若有運動醫學科(或運動傷害科)可優先考慮,而復健科和骨科的差異請參考下面的連結:
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2743&IsWebData=0&ItemTypeID=5&PapersID=234&PicID=
「簡單來說、復健科和骨科的基本判別法在於是否動刀治療。
即使同樣都是痠痛的問題,骨科和復健科醫師處置的方向也不同。
骨科醫師會盡速解決病患的疼痛,一般多會利用藥物或加上部份復健動作來減緩關節發炎的退化;
而復健科醫師則盡量不用藥,多加強衛教,例如冷敷、熱敷、電療、按摩,讓疼痛舒緩,2科在用藥方面的比例也不同。」

========================================

神經內科
腕隧道症候群
基本上這算是職業病,只要過度使用手指、且沒有保持正確姿勢的話就容易發病。
特徵是手指/手掌會麻、會刺痛,特別是半夜容易被麻/痛醒,若放置不理會造成拇指肌肉不可逆的萎縮、甚至是永久性的神經受損。
若肌肉與神經受損時、會出現手指/手腕無力的症狀。

日常生活需注意手腕的姿勢、並常做伸展運動,或可穿戴護木以減輕手腕的壓力。
始終未見改善則需服藥,嚴重時得注射類固醇、甚至開刀治療。

肘隧道症候群
如果你常常感到小指及無名指會麻、刺痛的話很可能罹患了肘隧道症候群。
相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的麻木/刺痛多出現在姆指、食指、中指,肘隧道症候群則是小指及無名指。
肘隧道症候群的別名又被稱作是手機肘,顧名思義就是當手肘彎曲超過九十度、進而壓迫到肘部尺神經時就容易罹患這種疾病。
與腕隧道症候群相同、這類神經因壓迫而產生的症狀若長時間發生的話,最後都會造成肌肉萎縮、握力消失、手指無力等不可逆的後果。
像吉他手、鋼琴家等會常時間彎曲手肘的人都是高風險群,常常趴睡或手肘常時間靠在桌面/車窗框上也容易因壓迫神經而患病。

當然並非所有的小指、無名指會麻都是肘隧道症候群,也可能是頸椎骨刺、椎間板突出、網球肘、手腕的尺神經壓迫。
若有類似症狀建議盡速找神經內外科診斷。
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這兩個連結:
http://www.tcmg.com.tw/pain-WWW/function/cubitunnel/cubit.htm
http://www.chut.ntuh.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pageID=462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身體的肌肉不隨意地持續收縮,造成肌肉產生變形,而無法依照自身的意思活動。
樂手罹患這個症狀的比例相當高、所以又被稱做"職業性肌張力障礙",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跟過度使用手指肌肉有關,
因此腦部會發出錯誤的訊號讓肌肉緊繃而無法隨心所欲。
最近比較有名的案例是氣志團鼓手因此宣布無限期停止活動、吉他手則有Christian Münzner,我自己"應該"也是患者。
我的狀況是手指出力時會抖、協調性不好、感覺手指無力,但其實手指的力量並沒有特別減少,但就是不能隨心所欲。

這個病...不好治、也可能治不好。
治療方式有:
1.以藥物降低交感神經的敏感度來減少顫抖。
2.在患部注射微量肉毒桿菌來抑制肌肉痙攣、並妨礙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效果會持續數個月左右。但長期注射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
3.腦部定位手術 (後述)。

帕金森氏症
...基本上罹患這個病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除了手放鬆時會不自覺得抖動外、還有其他症狀,有興趣的人可直接移駕至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95%E9%87%91%E6%A3%AE%E6%B0%8F%E7%97%87#.E7.97.87.E7.8B.80

========================================

新陳代謝科
甲狀腺機能亢進
手伸直時會不自覺的抖動,伴隨肌肉無力、心跳過快、精神焦慮、容易緊張、體重下降等典型症狀。
治療方式為藥物、放射性碘、手術切除。

========================================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菸酒過量也會造成手抖,這種通常都是自律神經受損,不曉得戒菸戒酒能不能恢復?
而遺傳性的小腦病變也會造成手抖。

-----------------------------------------------------------------------------------

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讓手有充分的休息、並常做伸展運動,不管是練習還是使用3C產品都要保持適當的姿勢。

若持續治療一、二個月不見起色最好趕快換醫院或換科別,不要傻傻給醫生當實驗品。
我一開始看骨科,拖了半年沒有好被轉介去手外科,打了兩次類固醇然後又拖了半年,最後在神經內科找到答案。
...兩年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唉~

=========================================

目前左手確定多休息就能復原的大概是:姆指到腕關節的肌腱炎、中指和食指的韌帶炎、不會再惡化的腕隧道症候群。
不知道會不會好的大概就是侷限性肌張力障礙,這其實才是我無法好好彈琴的元兇。
不爬格子的話還勉勉強強能彈一些簡單的東西,爬格子時中指/無名指就會卡住、四連音連70都上不去。

但其實罹患侷限性肌張力障礙仍然可以有好的作品:

電吉他組:
Christian Muenzner (雙手點弦做Sweep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左手沒有辦法做精密的動作,這滿聰明的、學起來~)
http://youtu.be/KrdjBSHWO2E

IMAJO (這人做了腦部的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已康復)
http://youtu.be/pC7D6SIw-1o

------------------------------------------------------------

木吉他組
Dominic Frasca
http://youtu.be/qV4k4j-AYrs

Billy McLaughlin
http://youtu.be/ARoxHu1tLsc

-------------------------------------------------------------------------

古典吉他組:
David Leisnehttp://youtu.be/RjX_4UX2g-Er
http://youtu.be/RjX_4UX2g-E

=========================================

族繁不及備載,有興趣的人可以去wiki查看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cal_dystonia#Notable_cases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1%80%E6%89%80%E6%80%A7%E3%82%B8%E3%82%B9%E3%83%88%E3%83%8B%E3%82%A2#.E5.B1.80.E6.89.80.E6.80.A7.E3.82.B8.E3.82.B9.E3.83.88.E3.83.8B.E3.82.A2.E3.81.AE.E8.91.97.E5.90.8D.E4.BA.BA

我說這些人是怎麼克服的呀...我連按弦手指都會抖,真是太弱了。

=========================================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看過一則新聞:一名患者一邊彈著吉他一邊接受腦部手術?
這個就是"侷限性肌張力障礙"的治療。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525/181690/

手術是將針刺到腦部控制手(指)的區域、將發出錯誤訊號的神經燒斷,不讓它再繼續發出錯誤的訊號。
風險是附近為控制腳的區域,一個偏差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而治癒率超過半數也就是說不一定會治癒,且可能會伴隨嚴重的後遺症...
真的是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行。

=========================================

只要過度使用手指/手腕都容易受傷而罹患肌腱炎、腕隧道症候群。
所以各領域的樂手都免不了、因為這算是職業傷害。
而我在"侷限性肌張力障礙"都挑吉他手來看,主要是自己是彈吉他的,不然其實各種領域的樂手都有。

小提琴:
Andrew Dawes
鋼琴:
Leon Fleisher (1960年代約三四十歲時右手發病,一直到2000年接受肉毒桿菌療法之前都是只用左手彈琴)
Gary Graffman (目前還在世的最偉大鋼琴家之一,郎朗的老師;右手發病)
鍵盤/合成器:
Keith Emerson (搖滾合成器的先驅,也是讓Moog Synthesizer舉世聞名的大師)
雙簧管:
Alex Klein
薩克斯風:
金子隆博 (米米CLUB,現在改行彈鍵盤)
主唱:
小渕健太郎 (頸部肌張力障礙,影響發聲)
漫畫家:
Scott Adams (呆伯特系列)
高屋奈月 (有接受腦部定位手術)

---------------------------------------------------------------------------

英文不錯的人可以看看這兩段論述:
Focal hand dyston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neuroscience_of_music#Focal_hand_dystonia
Focal dyston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cal_dystonia

===========================================

不過與鋼琴比起來,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吉他感覺上確實是比較容易造成手指/手腕的傷害、特別是古典式握法。
英文wiki上患者也是(古典)吉他手居多。

===========================================

2014/08/21新增"13個避免/改善樂手侷限性肌張力障礙症的建議(特別是吉他手)":
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4/08/13.html

2014/03/05

GHS Nickel Rockers 10-46 測試心得

先說這篇測試可能會有一點不太準,因為這套弦是我在上一篇所提到的第一/二弦生鏽的那一套,
後來因店家不予回收,也沒有鏽得"非~常"嚴重所以就留著用囉~







搭配拾音器是Fender 57/62 Set。

心得是"要清脆的Clean Tone最好不要找Nickel (or Nickel Wound)製的弦",因為Tone是悶的...還是該說Mellow?
但相反的在Low-Mid Drive Solo這塊表現不錯、有濃濃的黏鼻音,Maple指板的Strat變得有點偏Rosewood,但仍保有些許Maple的脆硬特色。
Power Chord聽起來滿特別的...該怎麼說呢~算是狂野嗎? 但顆粒不行,所以趁趁趁就不要考慮了。
整體的頻率很平均、不會太亮或太暗,就是悶了點。

另外在張力的部分、4~6弦比一般的10-46要來得大,在轉弦鈕時很明顯可以感覺的到;
也就是這樣所以很注重張力的D'Addario在Pure Nickel上才會採取10-45這種規格。
(但10-45的4~6弦仍然比10-46要來得大一點)

不插音箱刷和弦時比D'Addario要來得緊、悶;D'Addario不插音箱的Tone不錯,但進了音箱又不是那麼一回事,我猜這跟Nickel Wound有關係。
所以這邊要幫D'Addario XL平反一下,它的悶跟散八成是Nickel Wound的問題。

一輪比下來,真的覺得普通級的GHS Boomers在音色表現上有值得讚賞之處,穠纖合度足以應付大部分的需求。
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題外話、我這次換弦時裝上搖桿才發現原來FreedomCGR SP-ST-01的搖桿不會鎖死,轉到最底會保持有點緊的狀態但不會卡死,真有趣。
不曉得原先就是這樣設計、還是搖桿崩牙了? XD
如果是故意這樣設計的話,我倒是很喜歡這種做法、實戰上很好用。

標籤

器材評測 (96) Electric Guitar (73)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2) 雜談 (35) Guitar Amp (31) Effect (27) Software (27) VST (24) 樂器保養 (24)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ynthesizer V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DAW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ogren Ampknob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