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6/10/30

USB / Thunderbolt等傳輸介面的速度與錄音延遲高低無關

可能有不少人因為USB 3.1或 Thunderbolt這類傳輸介面的速度快,所以進而聯想到錄音的延遲 (Latency)應該也會跟著降低,
但其實延遲高低跟傳輸介面的種類沒有直接關連,傳輸快是因為頻寬大、而不是速度快

把頻寬想像成馬路,假設USB 2.0是兩線道的馬路、那麼USB 3.1就是八線道,
當只有一台車 (音軌) 時不管開在哪條馬路上速度都是一樣的,但車數一多就不同了。
這也就是為甚麼RME不管用USB 3.0還是2.0、延遲速度都差不多的原理,所以傳輸介面的種類只直接影響I/O數量、而不與延遲高低相關
例如Zoom UAC-8在128 samples/44.1kHz下USB 3.0跟2.0的延遲都是8.16ms,兩者完全沒有差距。
來源(日文):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711379.html
USB 3.1或Thunderbolt某些狀況下會比USB 2.0延遲低的原因可能和驅動的最佳化及傳輸介面本身的處理程序有關。

基於這個道理、RME的產品經理:Max Holtmann不只一次強調:
「RME在制定錄音介面規格時最優先考量的是傳輸介面的普及性、以及錄音介面I/O所需要的頻寬。」
RME不像日系廠商那般積極導入最新傳輸介面的理由就在這裡--因為沒有必要。

2016/10/20

[開箱+簡評] SPL Creon (含與RME Babyface Pro的Reamping比較)

前言:
雖然RME Babyface Pro才買半年,但其耳機輸出過於虛弱、又剛好我現在以耳機為主要監聽工具,
為了得到更好的音色,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要加購耳機擴大機還是換錄音介面,
不過加耳機擴大機有2個麻煩:線材跟音染,所以最後決定找台耳機輸出夠力的錄音介面。
但中低階耳機輸出夠力的機種沒有那麼多、而且還得Windows能用,
最後就把範圍集中在SPL Crimson/Creon、Audient iD22,後者因為沒有XLR Output所以只好排除。
原本沒打算這麼快買,但剛好手邊有閒錢又遇到國外清倉、所以決定買SPL Creon,
沒買Crimson的原因是我用不到那麼多I/O、而且沒特價...

================================================

開箱:
看起來很廉價的外觀設計。


裡面很陽春,USB線跟變壓器以及二頁的快速使用說明。
較高階的Crimson在2013年上市的時候好像沒有附USB線,大概被罵得很慘所以後來就附了。


本體質感非常好,全金屬外殼、組裝/烤漆/旋鈕比不少2000美金以下的錄音介面還好上許多,不過按鈕就有點兩光。


這個價位根本絕跡的德國製造。


跟RME Babyface Pro比大小。


現在的混音配置。


================================================

心得:
優點:
  1. 這個價位幾乎絕跡的高品質組裝,光外觀至少有1000美金的身價。
  2. 操作簡單、全部都在面板上解決,不用另開軟體。
  3. 耳機輸出真的很強大,音場寬廣。
  4. 高品質的AD/DA 。
缺點:
  1. 耳機輸出太強大,音量才調到1就等於RME Babyface Pro -32dB的音量。
    偏偏耳機音量在1以下時右邊幾乎沒有聲音,這樣在使用上很麻煩。
    我用RME通常音量是調-50~-52dB...有點擔心SPL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2. 耳機孔與Hi-Z孔的位置設計不太好,平放時不好插。
  3. 沒有電源開關。
  4. Line out訊號會經過實體Volume pot,無法Bypass。
  5. ASIO參數只能進DAW才能調整,Ableton Live 9.7下調整後要重新開啟程式才會套用。
接著花點篇幅講它的耳機輸出。
SPL Crimson / Creon的耳機輸出應該是2000美金以下出力最大的,這也是我買它的主因。
跟RME Babyface Pro相比一樣是Hi-fi特質卻多了些類比味、沒有RME那麼冷,很好聽。
Reverb等空間感非常清楚,整體的畫面比RME寬廣許多、色彩更加豐富。
特別是在audio-technica ATH-R70x這款耳機上空間感與空氣感就像是聽大尺寸的監聽喇叭一樣,
RME即使開到相近的音量也無法展現出如SPL般的磅礡氣勢。
RME的音色冷冷地、呆呆地、每個樂器拆得很開、卻又非常地不具音樂性,
就混音來說、這樣的特質很好,但容易聽到睡著...

但SPL最大的問題如前述、音量真的很大...

另外這邊也實證了低阻抗才是真正難推的耳機,搭配AKG K702、音量開到2以上才能與ATH-R70x在1.3左右相等。
(但也不能排除是其靈敏度較低的關係)
然後K702在音場與色彩上遠遠不及ATH-R70x,雖然高頻細節較多,但整體卻不是那麼具有躍動感。
...我對K702的評價越來越低...要不是外觀有瑕疵、我真想便宜賣一賣換現金回來...

================================================

與RME Babyface Pro的AD/DA=Reamping測試比較:

  • 44.1kHz/24bit with dither only.
  • 1st is RME, 2nd is SPL.
  • Gears:
    Marshall JCM2000 TSL100H
    Suhr Reactive Load
    Redwirez IRs & NadIR
    Radial JCR Reamper
    Analysis Plus Pro Oval Studio cables & Pro Oval 12 Cab cable
  • Routing=Guitar track(DAW) > Audio interface > Reamper > Amp head > Reactive Load > Audio interface > IR(DAW)
測試中發現當Suhr Reactive Load在輸出訊號量相同時、SPL這邊錄製的音量會少4.5dB,
原因不明,可能是輸入阻抗不同的關係? (RME=470k ohm、SPL=10k ohm)
所以錄SPL時Suhr Reactive Load的輸出會調比較高,但兩者Peak音量差在0.01dB以內,掛了Cab Loader後Peak音量差則在0.2dB以內。

兩者的表現差多少各位就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吧~

================================================

結論:
SPL Creon算得上600美金以下的超高水準機種,物超所值!!
但國外對SPL的驅動評價不是太好,所以穩定性我目前還在觀察中。
不過老實說我現在有點頭痛,因為SPL的耳機音量真的太大,音量低於1時又會有左右耳不平衡的問題...
可是SPL的音質真的比RME好...到底要留哪一台好呢...?

最後提一下台灣代理商的價錢真的很漂亮,幾乎跟美金報價差不多,
我沒有在台灣買的原因單純就是剛好台灣沒貨要等三周 + 國外清倉特價--不過其實也只便宜一點點。
比較麻煩的是購買的通路很少,只能從跟代理商有往來的音響店下訂。

===============================================

2016/11/11更新:
前面文章有提到Creon的耳機輸出音量在1以下時會有左右耳不平衡的狀況,其實最近發現音量再拉高一點也有一樣狀況,
官方回覆是音量3以下容易產生這類偏音的狀況。
問題來了、調到3的音量可以當喇叭用,這麼大的音量根本不能聽!!
解決辦法只有將Master Track的音量調低一途。
...我還以為是耳機壞掉,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測到耳朵都快掛掉,結果是常見的現象...我實在很討厭用耳機...

至於左右耳不平衡的狀況其實在很多耳機討論板都可以看到,主要的成因大概有這幾種:
  • 雙聯VR(可變電阻)太爛--特別是碳膜VR,若碳膜沒有處理好就容易產生這種現象。
  • 耳機擴大機是設計來搭配高阻抗低敏感度的耳機。
    這類耳機都會需要較高的電壓來推動,即音量旋鈕的位置要調比較高,所以設計上自然可忽略旋鈕在較低位置時所產生的偏音誤差。
    但問題是現代高阻抗耳機的靈敏度都比早期要來得高,當遇到這類設計的耳機擴大機時就注定音量旋鈕無法在較低的位置正常工作。
  • 擴大機是設計來搭配較小的Line訊號--這常見於60~70年的擴大機或使用相同設計者。
    由於早期的Line訊號大小約只有現在的一半,當年的擴大機必須將音量旋鈕調高才能得到較理想的音量與音質,
    因此就如同上面所述、設計時可以忽略旋鈕在較低位置時所產生的偏音誤差,
    若擴大機使用了這類較早期的設計方式又沒有去考量到VR品質,那麼就容易發生偏音。
說穿了若VR用好一點就不會發生這個狀況。
不過Creon的耳機音量真的太大,就算用了較好的VR也沒有意義,因為聲音一出來就爆掉了,所以把Master Track調低才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耳機擴大機出力大也不是甚麼好事...

這邊是官方的回覆:
It is quite normal to perceive small tolerances in the lower range of travel of the potentiometer due to its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Think of if this way: a two-channel potentiometer is like an axis with two rings.
When you move the pot you are actually moving the rings over two contacts.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perfect match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travel,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otentiometer would have to guarantee tolerances well below one millimeter.
A precision that high is only available at extremely high prices.
However, during quality control we make sure that only the lowest range, which is not that relevant, is affected.
It is important to remark that the small time delay needed to guarantee a safe contact is made does not really say anything about the balance between channels, which can still be excellent.
官方倒是很老實,有說明貴一點的VR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它們建議將輸入訊號調低讓音量旋鈕可以在較高的位置工作,如果旋鈕在3~4的位置仍舊如此才會需要送修。

-----------------------------------------------------------------------------

另外報告一下穩定性,現在使用時數大約40小時還沒遇到狀況。
不過我的用法本來對電腦就是比較低負荷,所以要說SPL驅動穩定恐怕還言之過早,大家參考就好。

2016/10/07

低~中價位錄音介面的不負責任推薦排行--2016年版

這篇文章主要是根據價位與規格來評比,我個人並沒有實際聽過所有錄音介面的表現,
然後排序時多少會有點個人觀點...
評比的價位分成入門=300美金以下、低中階=300~600美金、中階=600~1000美金。
超過1000美金以上就比較偏向音色來選擇,這部分比較主觀、且會買到這個價位大概都對音色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就不在本文討論。

300美金以下前五名 (Windows/Mac共通):
  1. Focusrite "Scarlett 2i2 (2nd Generation)"
    毫無疑問300美金以下的C/P值王者是這台,台灣的價格合理也很好買。
    I/O的動態範圍、THD+N都在水準以上,+10dBu的耳機出力也不算太差,
    比較可惜的是輸出只有2個Line out,不過這個價位應該很少人會用到監聽以外的輸出...

  2. Audient "iD4"
    如果不是這台在台灣買不到、而且沒有附錄音軟體,不然我個人很想把它擺在第一位,
    因為它是這個價位裡的規格王者!!
    無論在動態範圍、THD+N、耳機輸出、A類麥克風前級皆為這價位中最高階的水準。
    它的大哥iD22在國外廣受好評,這系列的驅動似乎也沒有太多抱怨
    從官方有意無意地暗示它的規格比照RME Babyface Pro就可以看出其等級之高。
    只支援到96kHz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這個價位就算支援192kHz、表現也不理想,只是帳面好看而已...
    另外就是I/O太少及Line in只有8k ohm,在運用上會比較受限。

  3. Steinberg "UR22 MKII"
    中規中矩的選擇...規格普通、價格普通、穩定性普通、台灣也好買...就這樣...
    耳機輸出則是虛弱...

  4. M-Audio "M-Track 2X2M"
    這台如果不是台灣價格太誇張、賣到2倍,不然我應該會把它擺在第三位,
    因為它送的軟體超過這台的價格:
    Xpand!2 (100美金)、Strike 2 (150美金)、Mini Grand (80美金)、Creative FX Collection (150美金),
    有三套軟體的價格超過硬體了....而且都是標準版、功能沒有被閹割,M-Audio這次出手滿厲害的~
    其它規格就普普通通...

  5. Tascam "US-366"
    主要賣點在於豐富的I/O,別說是這個價位、就算是網上拉到600美金大概也沒有幾台的I/O比它豐富。
    光纖+同軸輸出入、RCA out、還有Line I/O,對多用途的入門使用者來說很方便。
    其它動態範圍、THD+N等規格就不怎麼樣...耳機輸出更只有虛弱可以形容...

==============================================================

300~600美金前五名--Windows版:
  1. Audient "iD22"
    Windows在這個價格帶沒有甚麼選擇,而且都必須找水貨,因為不是沒代理就是賣到兩倍價...
    但、就算台灣沒有代理商只能買水貨、壞了得自己送國外、沒有附錄音軟體,Audient "iD22"依然是我推薦的首選!!
    優異的動態範圍、強力的耳機輸出、A類麥克風前級、還有國外用戶的一致好評!!
    雖然只支援到96kHz,但拿600美金的機器錄192kHz實在不是件值得推薦的事,96kHz夠用了~
    唯一的缺點是Line input只有2個。

  2. MOTU "UltraLite-mk4"
    中規中矩的機器、規格都在水準以上,特點是實體I/O夠多,適合需要錄同時錄多種樂器的人。
    不過Motu的硬體品質一直都讓人有點擔心...

  3. Roland "Super UA"
    推Super UA的原因是規格高、音質佳、支援DSD播放、"國外"售價低。
    但要留意Super UA沒有Hi-Z,需要額外再買DI box。
    台灣的售價我有點看不懂...

  4. Tascam "UH-7000"
    它的動態範圍、規格、音質都是Windows選項中的最高水準,用戶評價都很好、且"國外"價格低。
    照理來說我應該要把它排更前面一點,但國外的少數個案中發現它的AD使用一段時間後在30~35kHz會發生異常的雜訊。
    原因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跟電源有關係,因為在接上較好的電源裝置後雜訊多半會消失。
    Tascam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但因為案例不多、所以它們並沒有列為優先處理事項。
    看在規格很漂亮、發生問題的比例很低的份上我還是推了...另外要注意這台一樣沒有Hi-Z。

  5. SPL "Creon"
    推這台我心裡一樣很掙扎,因為它的SNR不太理想、THD+N也偏高、最慘的是驅動穩定性一直備受考驗...
    而且I/O有同時使用上的限制,不利多軌錄音。
    但由於SPL長年在類比設備的鑽研,所以它的音質很不錯、特別是強悍的耳機輸出在"2000美金"以內幾乎沒有對手!!
    又可當作Monitor Controller,所有的I/O控制/調整可以在機器上完成、無須依賴電腦。
    ...當作DAC+耳機擴大機會很實用,錄/混音要賭一睹它跟自己電腦的相容性...
    只要沒有發生驅動問題、國外用戶的評價都非常地好,我個人從RME Babyface Pro換成這台。
    詳細評測請見: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10/spl-creon-rme-babyface-proreamping.html

Mac版
  1. Focusrite "Clarett 2Pre"
    價格低,規格平均,附加軟體多,可惜耳機輸出稍微遜色一些。

  2. Apogee "Element 24"
    這個價位中無論Windows還是Mac沒有任何一台是它的對手,
    動態範圍、THD+N、耳機輸出都是最高水準,上打600~1000美金甚至更高都沒問題,
    缺點就是沒有實體控制介面、I/O太少、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但按照台灣代理商的習性...台灣價格似乎不用太期待...?

  3. Apogee "Duet for iPad and Mac"
    規格雖略遜於同廠牌的Element,但仍屬一流的水準,耳機輸出也夠力、而且還支援iPad/iPhone。
    缺點應該是Breakout Cable、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4. Audient "iD22"
    理由請見上面Windows版,雖然規格在Mac版這邊顯得有些黯淡,但仍是不錯的選擇。

  5. MOTU "UltraLite-mk4" or SPL "Creon"
    MOTU理由請見上面Windows版。
    SPL因為在Mac下走USB Audio Class 2.0不用驅動,所以Windows上的穩定性問題"應該"不會在Mac上發生,
    看在類比線路與超強耳機輸出的份上就在這邊推一下。

==============================================================

600~1000美金前五名--Windows版:
  1.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USB"
    身為RME Babyface Pro的用戶,會把這台擺在第一位是著眼在:
    較多的I/O、強悍的耳機輸出、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規格也是稍勝一點。
    不過Babyface Pro穩定且支援期長的驅動及超精準的Steady Clock III讓兩者的差距並沒有很大,
    最終Apollo以較佳的泛用性取勝。

  2. RME "Babyface Pro"
    規格上打同廠牌的中高階UCX、802、UFX,特別是超精準的Steady Clock III令我印象深刻。
    若沒有用到太多I/O的話這台應該是RME目前最超值的一台。
    唯Line In的阻抗最多只到5.2k,若要連結10k就只能用到Hi-Z,排擠到其它需要用Hi-Z的訊號。
    對我來說最大的致命傷是以這個價位而言過於虛弱的耳機輸出,不然其實我沒甚麼好挑剔的...
    詳細評測請見: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4/rme-ufx-vs-babyface-pro-adda.html

  3. MOTU "UltraLite AVB"
    跟UltraLite-mk4的評價一樣:
    中規中矩的機器、規格都在水準以上,實體I/O夠多,適合需要錄同時錄多種樂器的人。
    可惜Windows下不支援AVB。
    不過Motu的硬體品質還是讓人有點擔心...

  4. Avid "Pro Tools Duet"
    Apogee優異的硬體+附贈Pro Tools是推薦的主因。
    缺點應該是Breakout Cable、且只有Pro Tools下才能調Buffer、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5. SPL "Crimson 2nd Revision" or Roland "STUDIO-CAPTURE"
    SPL理由請見上面300~600美金的SPL "Creon",因為除了I/O數以外幾乎規格都一樣。
    不過我不知道Crimson 2代有沒有改善驅動相容性...所以還是要賭看看...
    如果需要多I/O的話可以考慮Roland,不過規格不是很理想、而且台灣的價格有點難懂...

Mac版 
  1.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DUO"
    實體I/O較多、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讓它力壓規格較佳的Apogee "Element",
    而且光是Line inputs有10k ohm就贏了~

  2. Apogee "Element 46"
    理由見上面300~600美金的Element 24。

  3. RME "Babyface Pro"
    理由見上面的Windows版,不過Windows下穩定的驅動在Mac這邊沒加分就是了...

  4. Focusrite "Clarett 8Pre X"
    推薦理由是I/O數多,當戶外要收較多音軌時這一台很方便。
    規格中規中矩。

  5. MOTU UltraLite AVB
    理由請見上面Windows版,Mac下有支援AVB可以省一個插槽出來。

==============================================================

這篇討論1000美金以下主要是針對小規模家用,這類用戶不依賴混錄音維生,購入高價器材的效益不大,1000美金左右是較適合的選擇。
事實上就像我在600~1000美金那段所說的,RME Babyface Pro除I/O以外的規格上打同門中高階UCX、802、UFX,對幾乎沒有多軌錄音需求的家用來說非常足夠了。

最後是我個人認為最適合小規模家用的前五名:
  1.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DUO / USB"--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
  2. RME "Babyface Pro"--驅動/韌體支援期長!!
  3. Audient "iD22"--除了Line input只有2個以外,沒有死角。
  4. Apogee "Element 24"--性能優異!!
  5. SPL "Crimson 2nd Revision"--因為Creon給我的感覺很好。

2016/10/06

錄音介面與監聽耳機阻抗搭配之我見

以下內容都是東拼西湊而來,我本人沒有扎實的科學技術背景,如有誤謬還請不吝指正。

在講錄音介面與耳機阻抗搭配之前我想先講講一般人對高阻抗耳機的錯誤看法。
很多人都怕耳機推不動所以不考慮高阻抗耳機,但其實需要大電流的低阻抗耳機其實比需要高電壓的高阻抗耳機難推。
(一般所謂的高阻抗是指150-600ohm)
主要是穩定的大電流輸出在設計上較不易處理,而高電壓搭配昇壓晶片則較易達成。
例如1顆鋰電池約能提供3.7V的電壓,用了升壓晶片最多可以接近12V,工作電壓約在11V左右(±5.5V),大概是3倍左右的效率。
所以對耳機擴大機廠商來說、高阻抗耳機一直都不是問題。

我這邊先列舉幾個高阻抗的優點供大家參考:
  • 音質不容易受到耳機擴大機影響。(適合監聽)
  • 音質不容易受到線材長度的影響。(適合較長線材)
  • 對耳機擴大機的負擔較輕。(可以分接)

而低阻抗的優點就只有"低電壓下可以有大出力 (適合移動式播放器)"。
加上低阻抗電流需求大,所以裝置若無法提供穩定的大電流就容易影響音質,這也就是為甚麼低阻抗比高阻抗更需要額外耳擴的原因。

===============================================================

接著回來講正題:甚麼樣的錄音介面該搭配多少阻抗的耳機?
首先要學會看懂錄音介面廠商在規格Specifications那邊所提供的資訊,
通常會看阻抗Impedance與最大出力Max output power,比較負責的廠商如Audient或SPL會提供較完整的出力/阻抗比資訊。
  • 阻抗:
    錄音介面上的耳機輸出阻抗一定要小於耳機本身的阻抗,不然除了音質會有問題外還會因為電流供應不及導致錄音介面輸出燒掉。
    特別是Shure SE846這款只有9ohm阻抗的耳機,因為一般的錄音介面多是10或30ohm,所以在搭配上要留意耳機阻抗不是越低就越好。
  • 最大出力:
    耳機輸出的最大出力會隨著負載阻抗大小而有不同,
    例如同一款錄音介面30ohm時可輸出560mW的功率、但600ohm則只有90mW,意即阻抗越大、功率就會越小。
    負責任的廠商至少都會提供600ohm負載時的資訊以便我們去推算,
    不過也有廠商只會提供分貝值,例如低價位中很熱門的Focusrite Scarlett 2i2就只有寫>+10dBu而已。
    比對Audient iD4耳機輸出+12dBu=31mW的資訊後大概可以推出2i2的耳機出力低於20mW。
問題就來了、功率mW所代表的意義是甚麼?
這就要搭配耳機的靈敏度Sensitivity來看,
例如阻抗470ohm的audio-technica ATH-R70x是98dB/mW,也就是說1mW的功率可以讓耳機發出98dB的音量。
(98dB有多大聲? 大巴士的行進聲約80dB(A)、汽車的喇叭聲110dB(A),戴耳機長期聆聽高於80~90dB的音樂會導致聽力障礙。)
1mW可以推出98dB、乍看之下就算是低於20mW的耳機輸出如2i2也綽綽有餘,
但要留意音樂本身的動態範圍若高於這個數值、例如某樂曲動態最大達到110dB,那麼要能夠完全表現出此樂曲動態範圍的話,
按照每提升3dB就需多一倍功率來計算,至少需要16mW/單聲道、32mW/立體聲的功率,
所以2i2雖然可以推出足夠的音量、但無法得到理想的動態範圍,
當然、我們也必須考量錄音介面DA所能提供的動態範圍,像2i2只有107dB也就不用去煩惱耳機能不能表現110dB了...

---------------------------------------------------------------------------------------------

高阻抗的耳機因需求的電流小,其實很好推動,若再搭配較高的靈敏度,幾乎大部分的裝置都能有足夠音量。
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13dBu=39mW into 600ohm來推470ohm的耳機在音量上沒有問題,
我一般音量都只開-50~-52.5dB,顯示+13dBu推高阻抗游刃有餘,
但由於電壓只有4.8V,所以音色表現/豐富度在低音量時並不理想,雖然音量拉高可以得到較佳的效果但也對聽力不好,
所以我認為如果使用300ohm以上的耳機至少要+17dBu才會比較理想:+17.2dBu=105mW into 600ohm 7.94Vpk。

"理論上"高阻抗耳機的電壓至少要±9V或15V才能夠有較佳的音質。
以最大負載600ohm計算、15V的電壓換算成瓦數的話大概是15 x 15 ÷ 600 = 375mW。
不過目前大部分的錄音介面、就算是超過3000美金的Apogee Symphony I/O Mk II也只有+19dBu而已,
加上600ohm以下的電壓需求會遞減,所以我覺得除非手邊只有600ohm的耳機、而且又很想要讓它吃飽飽,
不然一般運用上不需要特別再去購買高出力的耳機擴大機。

===============================================================

是否有人仍會覺得高阻抗很麻煩、低阻抗比較好?
那可以先看看Audient iD22錄音介面的耳機輸出資訊:
  • MAX LEVEL INTO 30ohms: +8dBu, 0.0032%, THD+N, 2.75Vpk, Power: 250mW or Pavg 125mW
  • MAX LEVEL INTO 60ohms: +11dBu, 0.0022%, THD+N, 4.3Vpk, Power: 300mW or Pavg 150mW
  • MAX LEVEL INTO 600ohms: +17.2dBu, 0.0013%, THD+N, 7.94Vpk, Power: 105mW or Pavg 52.5mW
會發現耳機輸出的訊號大小會隨著歐姆變小而遞減,意即相同推力下、阻抗越低所能提供的音量越小
這證明了低阻抗更需要耳機擴大機來協助,但額外連接耳機擴大機在混/錄音時的音色確認上多少會跟錄音介面有差異,
經驗不足的話很容易影響混音出來的成果。

基本上我個人覺得混/錄音會比較適合使用高阻抗的耳機啦...

===============================================================

2023/05/29更新
理論上耳機輸出阻抗只要大於輸入--也就是低出高入原則、在一般使用上應該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但Audio領域會特別要求阻抗的輸出輸入比至少為1:8才能有好的效能與音色,
意即擴大機耳機輸出阻抗為1 Ohm時、耳機本身的阻抗至少要有8 Ohm。
所以各位如果有使用耳機監聽需求的話,
建議留意一下錄音介面與耳機的阻抗有無匹配問題。

===============================================================

2023/06/20更新
無論什麼器材,只要輸出與輸入無法做到阻抗匹配時,低出高入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歐姆定律:電壓V = 電流I * 電阻R。
而在一個包含輸出與輸入的電路上 -- 如Amp與Headphone,總電阻 R = 輸出R out + 輸入R in。

為什麼低出高入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假設阻抗是高出低入的話,如R out = 99Ω、R in = 1Ω、而V = 100V時,
由於總電阻R = 100Ω,所以電流I = 電壓100V / 電阻100Ω,也就是I = 1A,
此時R out所承受的電壓是99Ω * 1A = 99V,R in則為1V,
代表整個電路上的電壓絕大部分 (99V) 會內耗在輸出端 (Amp側) R out上,
不僅會讓內部電壓過高造成輸出端的負荷、增加損毀風險,
同時也因為輸入端 (Speaker / Headphone側) 的電壓只有輸出端的1%而發生壓降現象,
壓降在音訊上會導致訊號失真及雜訊發生、甚至造成設備損壞。


低出高入的缺點是訊號傳送會因為輸入端的阻抗越高越容易受到雜訊影響而不利長距離傳輸,
但至少不會造成設備損壞。

至於為什麼錄音介面、耳機擴大機的耳機輸出阻抗越做越低?
那是因為訊號傳輸受到阻抗的影響無可避免地會產生損失,
如果無法做到阻抗匹配的話,理論上解決方法有兩種:
  1. 輸出端阻抗R out盡可能接近零、
  2. 或是輸入端阻抗R in盡可能地大,
這是為了讓Power Loss (dB) = 10 * Log [R out * R in / (R out + R in)²] 中括號內所得的值盡可能接近1。
不過現在耳機為了要配合行動裝置有限的輸出能力而採用低阻抗高靈敏的設計,故無法提高阻抗,
所以就只能選擇盡量降低輸出阻抗的方法來減少訊號損失。

最後補一個現在銷聲匿跡的耳機界爭議或傳奇人物NwAvGuy對耳機阻抗的解說:
https://nwavguy.blogspot.com/2011/02/headphone-amp-impedance.html

========================================================

延伸閱讀:

標籤

器材評測 (95) Electric Guitar (72)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1) 雜談 (35) Guitar Amp (30) Effect (27) Software (26) 樂器保養 (24) VST (23)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5) 創作樂曲 (15)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Suhr Reactive Load (8) Synthesizer V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DAW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Ableton Live (3)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Mesa Boogie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