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14/12/11

[樂曲解說] 熾魂之刃 Flame Blade

本篇文章在2025年統整重新編輯過,
不刪除再另外重發一篇是因為歷時多年,我很多文章都引用這篇連結,刪掉很麻煩…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熾魂之刃 Flame Blade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44 Verse 1
1:09 Pre-Chorus 1
1:34 Chorus 1
1:59 Interlude
2:24 Verse 2
2:48 Pre-Chorus 2
3:13 Chorus 2
3:41 Guitar Solo 1
4:06 Chorus 3
4:32 Outro / Guitar Solo 2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毀滅 我是毀滅的火燄
燒盡世上的一切
破壞 我是破壞的劍
斬斷所有的是非

Pre-Chorus 1 & 2
在光影的交界之間
看不到日月的光輝
在過去與未來的狹縫之中
等待約定日到來

Chorus 1 & 2 & 3
永不熄滅的火燄是傳承的血
是身上灼熱的鮮血
冰冷無情的長劍是輪迴的碑
在永恆的盡頭 指引著下一個起點

Verse 2
生命 我是生命的火燄
循環再生的輪迴
守護 我是守護的劍
擋下惡意的威脅

******************************

Verse 1跟Verse 2的意境完全相反,是代表事物的兩面性。
燃燒的火焰可以破壞一切、也可以讓生命延續;
揮舞的長劍可以斬殺敵人、也可以來捍衛家園。

Pre-Chorus想嘗試描寫一種畫面,
火炎的劍在光影交界裡、時間狹縫中,獨自等待被拔出的那天來臨。

Chorus的第一句跟第二句是我最喜歡的句子:
「永不熄滅的火燄是傳承的血,是身上灼熱的鮮血」;
第三第四句是對仗,「輪迴的碑」這句不太容易讓人聽得懂,
但我沒辦法找到可以替代石碑的單一國字,所以只好用"碑"來處理。

-------------------------------------------------------------------------------

創作背景:
類Speed Metal的曲風,用"類"是自己覺得風格好像沒有那麼純。

成歌後有修改過幾次版本,
但大致上可以分為2015年前、2015年、2024年、2025年共四個版本:
  • 2015年前
    到2025年版為止的主唱旋律與歌詞、節奏跟獨奏吉他、貝斯、鼓組幾乎都在這版定型。
    這首歌應該是寫於2007年末到2008年初,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它的架構其實略顯俗套。
    那時有鑑於檯面上一堆歌曲都是編快→慢→快,太過老套,所以我當初決定從頭到尾都沒有變慢。
    但是要在不變慢的情形下做出五種不一樣的段落:
    Intro、Pre-Chorus、Chorus、Solo、Outro,寫鼓的時候可是花了我不少心思 。
    剛進Outro那部分嚴格來說不能算變慢,因為最原始的版本是跟後面一様的鼓點,
    後來錄主唱時因為意外把鼓關掉發現效果不錯所以就改成現在這樣,而貝斯也就跟著變成了Solo風。

    當初是樂團同名歌曲,名為:「炎劍 Blade of the Flame」。
    樂團時期有錄製過幾次含主唱的版本,上傳到現在已消失的音樂社群Myspace。

  • 2015年版
    沒玩樂團後的無主唱版本,
    在上版跟這版中間曲名曾一度短暫改名為:「旅程的開端 Prologue to The Journey」,上傳到Myspace,
    這版開始到2025年前則改為:「炎與劍 Flame/Blade」。
    無法錄、也沒有預算請人錄主唱就以無主唱的純樂曲形式發佈。
    因為少了主唱、所以後來增寫了弦樂與提琴的部分。
    特別是提琴、在Verse 2時左右聲道刻意放了不同旋律來作出一種反差,
    我自己非常喜歡這一段的編寫。
    前一版Verse 1並沒有提琴旋律,為了與Verse 2的平衡,所以這次把原本主唱旋律用提琴代替。
    而弦樂的部分則是還在玩團時就很想放進去,
    但因始終找不到鍵盤手,所以到不玩團前都沒有實現,這次改寫就決定自己來處理。
    一開始於2013年初寫,但因為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樂手,和聲結構寫得很差,這版又重寫。

    此時我的左手已經重傷到沒有辦法彈吉他,這版之後的所有樂器都是使用VSTi。
    編曲面沒有太大變動主要是把上一版的東西統整,心力多花在混音後製上。
    這版使用實體吉他音箱Marshall JCM2000 TSL,透過Reactive loadbox做Reamp錄製。

  • 2024年版
    使用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補上了當初沒辦法錄製的主唱部分,並追加YouTube純音樂影片。
    重新建構之前沒有處理好的混音平衡。

    吉他音箱則是從實體音箱JCM2000 TSL換成軟體Bogren Ampknob系列,
    經過那麼多年軟體音箱音色終於好到我能夠實用在樂曲上了。

    這版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音色庫Weina變成男聲,
    效果不錯,聲音還有點像之前樂團的主唱。
    歌詞打上去其實表現就差不多了,
    有些抑揚頓挫雖不合意,但不想深入研究怎麼調整就睜一只眼閉一隻眼,
    所以我幾乎沒有什麼調整,也沒有太多心力慢慢調整,科技進步真好。

  • 2025年版。
    我在2024年底製作新歌"囚葬 The Cage"中發現過去十多年都沒注意的缺失,
    我一直以為我使用的吉他與貝斯VSTi沒有支援Velocity的強弱變化,但其實有支援,
    製作2015年版時曾經測試過、但當時感覺不出變化就以為沒有支援…
    由於Velocity的強弱對於音量與動態管理很有效果, 加上2024年版的混音事後聽起來很有改善空間,
    所以雖然很麻煩、還是得重製。

    這版為了跟我另一首歌:"冰魄之刃 The Blade of Moonlight"呼應,再改名為:「熾魂之刃 Flame Blade 」。
    這版把2024年偷懶沒有完全重新校譜的鼓、貝斯、節奏吉他基於拍子與和聲對位大幅度改寫,
    也修正部分錯誤和弦。
    並更換調整鼓組、貝斯、與吉他音箱的音色,及校正Midi譜。

    弦樂以四部和聲全部重寫並升高八度。

    主唱也在累積一年使用經驗後在Synthesizer V程式內重新修改音準與演唱模式。

    由於混音平衡、樂器的音色及拍子大幅調整,
    特別是作為樂句核心的節奏吉他改掉很多,整體氛圍聽起來跟過去幾版的差異最大。

個別樂器解說:
  • 鼓最早的版本裡,副歌跟前間奏的小鼓鼓點剛好相反:副歌正拍、前間奏反拍,
    多年後我在樂團合作的最後一任鼓手指正這樣寫很不合理,我才注意到並修改;
    其次就是Pre-Chorus從8 Beat改成跟吉他對齊的三連音,
    這個修改過的版本一路從2012年用到2024年。

    2025年版大修至少30%以上,主要是改寫跟其它樂器的對位 -- 特別是前間奏與過門。
    我早期寫鼓都是聽起來味道對、It just works就好,
    一直到2015年後開始製作"赤煉之劍 Burning Sword"才開始嘗試跟其它樂器的整合,
    2025版的鼓總算讓整首歌有了一體感。

  • 貝斯跟鼓一樣2025年前沒有跟吉他對位、也都是聽起來味道對、It just works就好,
    但比鼓嚴重的是由於吉他手思維,寫的貝斯過度旋律化、沒有做好和聲,
    導致過去的版本一直都存在低頻混濁卻無法利用後製有效修改的狀況。
    "通常樂曲怎麼後製聽起來都不對,大概就是編曲有問題"是真理。

    Pre-Chorus原本的寫法有點著重在長音 +旋律,
    但因為整體和聲上這邊沒有空間讓貝斯自由發揮,所以2025年就改以和聲為主。

    尾奏 Outro一開始算是貝斯Solo,所以2024年前的版本都偏重旋律性,
    不過跟Pre-Chorus一樣,這裡實質上沒太多空間讓貝斯亂跑,特別是吉他也在Solo,
    2025年版只好盡量在不影響和聲的限制下改寫貝斯旋律線。

  • 弦樂就帶有簡單旋律的襯底。
    畢竟自己也不是專科出身、加上音痴嚴重,不可能寫出什麼像樣的東西,
    人貴自知,不擅長的事就不要自曝其短。
    在2025以前的版本,副歌的襯底旋律原本構思是想用合唱團的音色,
    但好像是當時手邊的免費合唱團VSTi好像是效果不好、還是音域不夠寬,
    又好像是偷懶不想額外想弦樂旋律,所以最後放棄合唱團僅使用弦樂。
    2025年版由於以四部和聲全部重寫並升高八度,原本的旋律聽起來太高效果不好,只能忍痛割捨。

  • 節奏電吉他的前/間奏的Riff到2024版"本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前三名 (前奏是指進弦樂後那段),
    3 / 4 / 5 / 6 / 7 / 8度音程 / 速彈 / 分解和弦全都放進去。
    2025年版為了尋求跟鼓的對點、與和弦和聲合理化大幅修改拍點與音階,
    聽起來順耳許多、但相對就少了一點特色…

    主歌 Verse兼具節奏與簡易旋律,
    3 / 4 / 5度音程交替,輔以左手悶音讓整體聽起來更銳利,我一直很喜歡這種手法。
    2025年版沒有動拍點、但改了音階讓和聲更合理。

    Pre-Chorus從一開始就沒有修改過。
    當初應該是練了Dream Theater的Take The Time某段Riff之後,
    想寫出更複雜一點的東西才弄成155 BPM / 8 Beat Treble "三連音",
    結果為了這個突兀的三連音我一直到2025年還在修改其它樂器的拍點來配合…

    副歌 Chorus為了符合鼓點把13579等單數小節的拍點改成全四連音悶音 16 Beat muted,
    雖然導致副歌進歌的氣勢減弱,但權衡之後我還是決定以對點為最優先。

    Solo時的節奏沒有更動過,單純襯底沒有特別之處。

  • 尾奏 Outro的節奏木吉他2015年以前是由樂團主唱彈奏,
    因此2015 ~ 2024年我寫了一段自己的版本,不過這時手無法彈琴,純粹是譜面作業撰寫;
    2025年重新對譜覺得有些手法不太合理,加上新使用的木吉他VSTi表現有限制,又全部重寫。
    但老實說、我還是覺得樂團主唱演奏的版本最好聽。

  • 2015年~2024年在左右聲道各擺一把提琴,
    Verse 2中左邊的中提琴以長音表現浮上心頭的種種思緒,
    右邊的小提琴則以無休止的連音表現歷歷在目的往事,一靜一動剛好與曲名相符合。
    不過這時小提琴的音階很微妙地沒有"完全"跟和弦搭配…
    2025年本來計畫中提琴擺Verse 1、小提琴擺Verse 2,也修改了原本小提琴沒有完全符合和弦的部分, 最後混音時覺得只有小提琴跟主唱會嚴重干涉,又不想想2024年一樣全部都擠在Verse 2,
    最後只好放棄小提琴,只保留中提琴在Verse 2。

  • 兩段吉他Solo因為當初沒有記譜,音數太多懶得抓歌,
    所以就沿用舊有的錄音,還好聽起來並不突兀。
    第一段Solo的前半段用了比較多有趣的音算是亮點,後半段因為沒梗了就跑一些比較傳統的手法;
    第二段Solo則中規中矩...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音色庫Weina變成男聲。

    主唱旋律當初因為開始玩團有考慮演唱者,所以音程變化幅度不會太離譜,
    比較可惜的是當年寫歌功力不夠,無法在有限音程的前提下把副歌的情緒拉起來。
    寫好後一直到2025年才有小幅修改,主要是修改Pre-Chorus的拍點。
    原本主唱的拍點跟2015年版以前的鼓一樣都是8 Beat,
    後來鼓配合吉他改成三連音,但主唱卻沒想到要改…
    2025年對譜時才抱頭懊悔,
    花了好幾天反覆修改才改成聽起來不突兀、但譜面看起來卻有點微妙的版本,
    代價就是最後一句歌詞為了配合拍點刪掉了兩個字…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標籤

器材評測 (99) Electric Guitar (77) Recording Gears (55) 重要知識 (55) 雜談 (36) Guitar Amp (33) Software (28) Effect (27) VST (26) 創作樂曲 (25) 樂器保養 (24) Synthesizer V (23) Bogren Ampknob (20) Headphone (20)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Marshall (17) Gibson (16) 木材相關知識 (14) Kiesel (11) RME (11)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Bogren IRDX Core (8) Cable (8) DAW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ogren Krimh Drums (6) Bridge (6) Cornell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Headphone Amplifier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ME Geithain (3) Mesa Boogie (3) PRS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Apogee (2)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Heritage Guitars (2) Kid's Guitar (2) Lake People (2) MXR (2) Prism Sound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Bogren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Electric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onda Sound Works (1) James Tyler (1) Joe-X Guitar Works (1) Keeley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lexi (1) Polish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