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43 Verse 1
1:11 Chorus 1
1:39 Interlude
2:07 Verse 2
2:34 Chorus 2
3:02 Chorus 3
3:30 Outro
-------------------------------------------------------------------------------
歌詞與解說:
Verse
傲雪凌霜 邁步前行 無懼風雨
披荊斬棘 快意恩仇 心如烈火
海闊天空 隨意遨遊 雲淡風清
驀然回首 黃昏已近 絕塵孤影
暮色蒼茫
Chorus 1 & 3
殘火燐光 隨風飄蕩
星沉月落 灰飛煙滅
Chorus 2
餘霞斜陽 映照迴光
日昇月落 剎那永恆
浮生如夢
******************************
這首歌名原本是""殘火燎原",因為前奏讓我有重燃生機的感覺,
後來以這個主題寫詞卻怎麼寫都繞不出日落之景,也燃不起燎原之勢而難產,
無奈只好把燎原刪掉、僅餘殘火,但也因此順利寫完。
歌詞也算直白,主歌就是常見的年輕氣盛、轉眼青春不再;
副歌則是人生所剩無幾,盼餘下一點殘火最後能再發光發熱直到灰飛煙滅。
年紀到了就難免會寫這種感嘆風燭殘年的文章。
主歌本來預計要寫兩段,
沒料到第一段就讓我在押韻與字數上吃盡苦頭,只好放棄不寫第二段。
副歌因為第二遍跟第三遍連在一起,無論如何都至少要有兩段。
撰文當下的2024年,包含這首已經寫了五首歌詞,幾乎每首都是用言簡意賅的成語堆疊。
要說偷懶也可以,但也是因為歌曲主題/意境讓我不太想用白話或口語來填詞。
不過自己也非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之人,
寫到這首時讓我深感腦力已透支,下一首應該不會這麼咬文嚼字了。
-------------------------------------------------------------------------------
創作背景:
正確的曲風不知道該怎麼分類,算旋律性較明顯的輕金屬小品。
廣義來說是未發表過的新歌。
這首是2010年短暫作客其他樂團時為了出借給該樂團而寫,
當時已經把全部架構包含吉他、貝斯與鼓都寫完,舊曲名:「破 Throughout」。
之所以十多年來一直都沒發表,是由於當初離團時本來要把我自己的創作收回,
但對方希望能將創作出借讓他們收錄在EP裡,
結果我後來拿到EP (自掏腰包購買) 發現原本應該是我原創的樂曲,作曲者卻變成該團集體創作…
明明只是把作品出借而已,但不曉得為甚麼作者變成對方...
(不過我提供給對方的譜有些吉他段落故意寫錯)
我當年還在當代論壇發文詢問這種狀況該如何釐清著作權: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E9%9B%A2%E5%9C%98%E4%B9%8B%E5%BE%8C%EF%BC%8C%E7%99%BC%E7%8F%BE%E5%89%B5%E4%BD%9C%E8%80%85%E4%B8%8D%E6%98%AF%E8%87%AA%E5%B7%B1.157148/
因為前述的狀況加上這首歌原本就是以出借為前提,沒有放太多心力,
既然不是什麼嘔心瀝血的作品,就對製作這首歌興趣缺缺。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本來沒有寫主唱詞曲的樂曲也順勢補寫,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這是我目前為止唯一一首沒有吉他獨奏 Solo 的樂曲。
畢竟是出借用途,盡可能不要把歌曲弄得太複雜,
所有人都能快速練好,聽起來卻能有模有樣是重點,
所以原本的整體架構也很簡單,簡單到吉他除了前間奏以外初學者等級就能彈出來,
印象中我當時不管練團還是表演,前間奏以外都彈到快睡著。
回去看我的舊微軟Blog在2010/03/12所寫的歌曲解說,
當時是受該團主唱要求,盡量寫成Killswitch Engage風格,
我好像在前奏有試著模仿Lamb of God的Redneck…不過應該還是我自己的東西佔絕大多數。
且因為歌曲太簡單所以把心思放在轉調上,前奏到間奏一共轉了三次調。
然後…我自己都忘記這首歌含記譜只花了兩天就寫完,年輕時的創作力真是驚人,
這次只是修改跟補寫就花了半個月…
這次製作發現樂曲長度太短,一度想要放Solo進去,
找了幾個之前我在其他人的樂曲裡所寫的Solo段落,可惜無法完全吻合,
只好放棄Solo、改成多重複一次副歌了事。
畢竟是很舊的創作,樂曲結構老實說有些問題,
例如副歌最後兩小節就不是很理想的處理方式,
但因為後面銜接的部分轉調轉出去了,若要解決又得大費周章重寫補寫。
另外副歌的和弦我一直感覺配得很微妙,可是能想到的相關和弦都試過一遍還是原本較好,
像這類由樂句 Riff 衍生出來的和弦進行,我個人的能力很難找到最完美的解釋…
基於以上理由,這首歌一些不甚理想的轉折與段落也就只好得過且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次製作除更改曲名、小幅修改一些原本寫好的段落,也補上了弦樂及主唱,
曲名原本就打算改掉,不過一開始仍以"Throughout"作為副標題及主軸思考,
後來重聽了幾次樂曲,前奏在我腦中浮現了死灰復燃、殘火燎原的畫面,
就決定用"殘火燎原",為了配合歌詞又再改成現在這個名字。
個別樂器解說:
- 鼓組沒有甚麼特別之處,
就很常見的"快慢快"變化,除了最前面稍微有表現以外沒有其它太亮眼的過門。 - 貝斯就單純根音襯底,只有前/間奏變慢處稍微有點突出。
- 節奏吉他扣除主歌部分,最難的地方在前/間奏,
2009~2010年不曉得為什麼很常寫這種一堆勾槌弦、虐待自己的樂句。
主歌的部分是這次新寫,不過撰文當下我仍在等待左手肌腱炎復原,
所以沒有實際驗證這段吉他樂句的實用性,理論上應該是彈得出來… - 弦樂一開始只打算當作襯底,但實際混音後反而覺得前奏跟間奏的重心變成它。
- 第二段主歌以後的中提琴是混音差不多完成的最後一刻才寫的,
因為始終覺得樂曲稍嫌空蕩,決定放點簡單的東西填補,也真的起了畫龍點睛之效。 -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音色庫Weina變成男聲。
但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由於我這次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
2025/04/05更新:
我在2024年底製作新歌"囚葬 The Cage"中發現過去十多年都沒注意的缺失,
我一直以為我使用的吉他與貝斯VSTi沒有支援Velocity的強弱變化,但其實有支援,
2015年時曾經測試過、但當時感覺不出變化就以為沒有支援…
由於Velocity的強弱對於音量與動態管理很有效果,
加上2024年版的混音事後聽起來很有改善空間,
所以雖然很麻煩、還是得重製。
2025年版變更點:
- 這版調整鼓組、貝斯、與吉他音箱的音色;
- 弦樂的四部和聲也基於較好的效果而調整轉位並升高八度;
- 主唱也在累積一年使用經驗後在Synthesizer V程式內重新修改音準與演唱模式。
- 由於使用的監聽耳機OLLO S4X 1.2無法正確掌握低頻量感 -- 特別是大鼓,
導致我這一年來的樂曲都有鼓組音量過大的現象而不自覺,
所以這版跟2024年版最大的差異應該就是整體樂器的平衡完全不同:
舊版是主唱 & 鼓 > 其它樂器;新版則相對平衡,
但單純以樂曲的角度來看,
由於新版的鼓組音量比例不突出,所以節奏感變弱許多。
2024年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