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24/11/30

[樂曲解說] 魔風殃雲 Chaos Spirits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魔風殃雲 Chaos Spirits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12 Guitar Solo 1
0:23 Verse 1
0:45 Chorus 1
1:07 Guitar Solo 2
1:19 Verse 2
1:41 Chorus 2
2:03 Bridge
2:24 Guitar Solo 3
2:36 Chorus 3
2:58 Outro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幽冥暗夜 黃泉青月
喪魂徬徨 燐火飄蕩

Chorus 1 & 3
魔風不止 殃雲天降
災厄不息 禍劫凶亡

Verse 2
百鬼千妖 橫行霸道
咒怨索命 塗炭生靈

Chorus 2
屠戮不休 身首異處
群魔亂舞 腥風血雨

Bridge
生無棲身之所 死有葬屍之地
開膛又剖肚 血肉全模糊
神仙難救 壽終

******************************

歌詞是這次的全新創作。
歌詞是從另一首序曲短歌的歌詞延伸而來,主要是描寫黑夜中群魔亂舞、紊亂世間的景象,
除此以外沒有什麼特別含義。

又寫成文縐縐的詞句是覺得這種內容太白話反而無趣,
加上受限於主旋律音數本來就不多,要寫多一點詞也沒辦法。
不過我的詞彙真的快用盡了,這首大部分字詞都在其它歌用過,
寫到一半開始詞窮,結果就是Bridge變得相對口語化。
Verse 1跟Chorus 1寫景與整首歌的概念;
Verse 2、Chorus 2及Bridge則是描述魔物殘忍殺戮。

-------------------------------------------------------------------------------

創作背景:
Metal、Metalcore風格,廣義來說算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

Intro的節奏吉他、Guitar Solo 1 & 3是把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吉他部分拿回來用,
前者跟後者其實分屬兩首歌,但調相同、所以合起來沒有突兀感,
有趣的是Intro的節奏吉他雖然旋律性明顯,但用來當成Solo的襯底和弦卻意外地合適,
懶得去研究原理,這種金屬樂曲只要It just works就好。
上面這些來自2009年的舊創作跟"殘火 Flaming embers"、"迴溯 The Way to Memories"屬同時期。

Bridge是拿我另一首流行歌的Bridge廢案改編。
不曉得當初為什麼會把這麽金屬的段落放在失戀情歌裡…

Guitar Solo 2、Verse跟Chorus則為這次的新創作。
Chorus寫到一半我發現這首歌的風格變得跟我早期的創作"逆火 Backfire"類似,
所以有意識地盡量讓Riff作出區隔。

這首應該是從2023年底開始重製 / 重編 / 重架構的樂曲中花最多時間的歌,
長達五周的製作期,作編曲跟混音各佔一半。
作編曲主要卡在主唱 (細節後面解說主唱部分時再述),
甚至最後混音都要完工了,結果注意到Bridge後半段主唱跟器樂有整合問題又花一天改寫;
混音則是卡在鼓組音色,匯出完整樂曲後怎麼聽都不對,反覆打掉重做好幾次。
明明作編曲跟混音的複雜度都相對簡單,卻意外地拖沓…

個別樂器解說:
  • 鼓主要是受Intro節奏吉他的8 beat牽引,所以整體沒有寫成16 beat的Trash Metal風格。
    寫的時候腦中一直意識2009年左右如Slipknot之類的Metalcore曲風,
    因為當時為了樂團表演有練過幾首,但寫完之後去聽Slipknot反而覺得不一樣呀…

    開始寫鼓之前有感於聽太少近幾年的金屬樂,去看了KRIMH Drummer幾個影片,
    不過太複雜了吸收不良,這次寫鼓沒有派上用場。

    這首歌再次讓我明確感受到鼓組對樂曲音色的影響有多巨大。
    一開始選用的鼓組進入2 Mix後完全被其它樂器吃掉,樂曲聽起來非常單薄,
    即便把音量拉高也無法增加存在感,反而還會整體音量一直Peak。
    另一個鼓組比較單薄不夠厚重,卻有更好的速度感、存在感明確的吉他。
    最後選用的鼓組厚重的低頻讓吉他變得不明顯且相對凸顯主唱,
    但整體樂曲風格卻接近了我預設的陰沉感,權衡之下決定採用這個版本。

  • 貝斯沒有什麼亮點,就單純配合鼓跟吉他,中規中矩。

  • 節奏吉他除Intro (含Guitar Solo時的襯底) 外都是這次新寫的。
    原本Chorus也是拿2009年的舊創作,但聽起來不對就新寫。
    Verse的變化少,雖有嘗試多做一些變化但總覺得不對。
    Chorus的不和諧音是這首歌的重心,幾乎可以說這首歌的風格是奠基在Chorus上。
    Bridge主要是跟著貝斯及鼓的點,但中間穿插的過門音反客為主變成重點。

    創作過程中覺得自己寫的樂句好像不夠味,去找了包含As I Lay Dying的TAB影片參考,
    結果發現自己的樂句還是有獨到之處…

  • 獨奏吉他的1 & 3是取自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部分,兩段都來自同一首歌。
    Solo 2則是這次新寫。
    原本沒有靈感,突然想到好久沒有用日本音階,就憑感覺寫出了這段,
    但回頭去查才發現用的音階不是標準的日本音階…反正It just works就好。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英文男聲聲音色庫"NineZero"。
    這首歌最適合的主唱寫法應該是Death voice,
    不過由於我不想用第三方Script,所以無法在Synthesizer V內做出這個聲音。
    第二個適合的唱法是類似典型Trash Metal的連音唸唱,
    偏偏我又討厭寫主唱連音,且字數多寫詞麻煩,也只好捨棄不用。
    最後選擇了較有旋律性、音數又不多的寫法,
    只是我真的不擅長在這種和弦引導性較不明確的樂句中寫主唱,
    寫吉他獨奏時這類和弦的發揮空間很大,但主唱我就沒辦法依樣畫葫蘆,
    一度難產得被迫修改吉他樂句才勉強完工。
    受限於器樂和弦的限制,整體主唱旋律的起伏也就相對薄弱。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11/28

[心得] Bogren Ampkonb系列音箱模擬軟體

在這影音當道的年代,文字心得沒什麼意義,但我還是習慣用文字記錄感受,
卻也如前述:文字用處不大之故,我就盡量言簡意賅。

Bogren Digital官網:https://bogrendigital.com/

我選擇Bogren Ampkonb的理由:
  • 聲音夠真實,空氣感明顯、3D立體感清楚。
    現在很多知名音箱模擬的音色都很好,聲音很清晰很前面卻沒有縱深不夠立體。
  • 只有一個旋鈕,簡單易用。
    有些軟體提供了很複雜很詳細的調整項目,讓使用者有很大的的調整空間,
    但我個人的想法是:我只想好好吃一頓飯、不想要做廚師從頭開始料理。

Bogren Ampkonb的缺點:
  • 太強調空氣感,所以顆粒感、清晰度比其他牌的軟體弱。
  • Low gain / Clean tone不怎麼樣。
  • 在Ableton live 11內用Automation開Ampkonb上面的Pedal會有明顯的Click / pop noise。

各音箱的個人心得:
  • 5169
    取樣自Peavey 5150 block letter。
    我不是5150系列的愛好者,但這台是我目前創作樂曲的主力吉他音箱。
    不會太輕也不會太重,輕微的中頻凹陷是Ampknob系列裡最接近Marshall系的聲音。
    我樂曲大部分的節奏與獨奏吉他都是用這台,
    但最近獨奏開始慢慢改用中頻突出的BDH III來做區隔。

  • 66o6+
    取樣自Peavey 6505+。
    應該是Ampknob系列裡數一數二High gain、也是悶音魄力最強者。
    但個性太強烈,我沒有什麼在用,就算有用也都只是當成不明顯的破音牆襯底。
    悶音魄力雖強,但伴隨而來的大動態卻也容易突如讓樂曲出現Peak 。
    值得一題的是Gain調成0的音色是Ampknob系列裡唯一一個我拿來當成Clean tone的音箱。

  • BDH III
    取樣自EVH 5150 III。
    Gain很多、中頻突出但我覺得不是很萬用,幾乎沒用在節奏吉他上,
    最近基於音色區隔,開始在獨奏部份使用,效果不錯。

  • RevC
    取樣自Mesa/Boogie Dual Rectifier Rev.C。
    我大部分的Metalcore / Thrash Metal樂曲都有使用,
    我覺得最好的Dual Rectifier模擬軟體。
    音色有改版過:
    1.3.52版以前的Gain較低,大概只到Metallica前三張專輯的程度,
    很難應用在現代的Metal上面,但聲音卻相對更自然。
    1.3.139版以後的Gain增加非常多,可以適用現代Metal,
    只是Gain數值低於10時的音色相對於之前版本變得不夠紮實。

    如果有在DAW的Project裡使用1.3.52版以前的RevC,
    請留意更新1.3.139版會導致DAW內Ampknob的Gain參數會被重設,
    而且由於兩者Gain增幅範圍不同,即使你把參數調成跟舊版相同,音色卻是南轅北轍,
    所以建議你安裝新版前,先保留舊版安裝檔並記下舊版參數。

  • S_Zero 100
    取樣自波蘭音箱小廠MLC的S_Zero 100。
    原價美元歐元英鎊均一49元,撰文當下免費下載中。
    我當初花了27美元…這間公司的東西真的不能第一時間購買。
    我個人覺得音色是Ampknob系列裡最難用者,
    音色不討喜,要魄力沒魄力、要特色沒特色、Crunch ch.中頻多到太鬆散,
    如果要錢我會建議別考慮,但現在免費的話倒是可以下載來用用。

  • Trivium Rhythm
    取樣音箱不明,但應該是把其它Ampknob系列整合進3 ch,
    至少我覺得Red Ch.聽起來像5169加強版,Orange & Green ch.則是來自S_Zero 100。
    如果你只考慮買一個Ampknob,我會推薦這款。
    Gain的範圍在Ampknob系列中最大,從Clean一直到Modern high gain都囊括。
    Red Ch.是5169增加中頻與Gain的加強版,Gain的量甚至可以跟6606+爭奪一二名,
    缺點是中頻跟Gain加太多,使得顆粒感與紮實度較弱。
    另外內建兩種matched cabinets,特別是Vintage cab可以瞬間讓Gain減半,增加了實用度。

  • Trivium Lead
    取樣音箱不明。
    個人覺得定位很微妙,作為Lead聲音沒有甚麼獨特之處,
    內建的Delay也沒有特別好聽,遠遠不及我在DAW內慣用的Waves H-Delay。

  • MLC S_Zero 100
    取樣自波蘭音箱小廠MLC的S_Zero 100。
    包含效果器在內、架構完整的Amp sim,但我個人的評價跟Ampknob版一樣。
    要買這台我反而建議可以考慮同一間軟體公司研發的雙胞胎:
    Laney的The IRONHEART-PLUGIN,至少Laney的聲音討喜多了。

標籤

器材評測 (97) Electric Guitar (74)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3) 雜談 (35) Guitar Amp (32) Software (28) Effect (27) VST (25) 樂器保養 (24) 創作樂曲 (23) Synthesizer V (21)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Headphone (19) Bogren Ampknob (18) Gibson (16) Marshall (16) 木材相關知識 (14)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Kiesel (10) RME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ogren IRDX Core (6) Bridge (6) Cornell (6) DAW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ss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Bogren Krimh Drums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Mesa Boogie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