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常見的Master volume = Pre Phase Inverter Master Volume
在Pre (Tone control) 與相位反轉電路間置入可變電阻來達成音量衰減。
這種Master早從70年代中期的JMP 2203就開始使用,廣泛用於Marsahll與Fender。
優點:
- 音量調整滑順。
- 須改造範圍小。
- 當音箱本身的Gain原本就偏高時會明顯發現變得沒有那麼破了。(Gain的提升率變低)
- 小音量時高頻衰減幅度很大。
從技術面來解釋的話,因為是直接在Tone control的後段安裝Master,所以Tone control的RC Filter的R會變成平行、產生(訊號?)延遞,
所以Treble的重心會往更高的位置移動,且阻抗會隨著Master的衰減量去干涉下一段電路的輸入容量、而把高頻全部吃掉。
VR降低的話Tone的調整就會出現問題、但VR調高聲音又會變悶,是個有好有壞的電路設計。
2.Post Phase Inverter Master Volume
"如果Pre Phase Inverter Master Volume會讓Gain減少的話那就放在後面吧~"
這就是Post Phase Inverter Master Volume(PPIMV)的由來吧~
相位反轉電路與輸出段之間放入2連2軸VR,將正相訊號與逆相訊號等比例衰減、就可以平衡地將提供給輸出段的訊號作衰減。
Marshall的Vitage modern有使用過。
優點:
- 因為可以Drive到Phase電路、所以Gain的提升率很高。
- 利於音量微調。
- 小音量時的Presenece、Resonance的效率不佳。
- 須改造範圍大。
此種設計確實在使用上很方便,但小音量時會因Gain不足而導致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的回饋量減少,
進而讓Presenece、Resonance的控制機制失去效能。
3.Matchless式的Post Phase Inverter Master Volume
這種Master因被Matchless DC-30使用而聞名,特徵是在小音量時高頻明顯、大音量時又會變成Wide range。
在音響界被當成垃圾電路,但在吉他音箱界卻成了非常好的設計。
優點:
- 小音量時的高頻非常明顯突出。
- 因為可以Drive到Phase電路、所以Gain的提升率很高。
- 因為是平衡式電路所以對雜訊抵抗很強,技術差的人也可以作得很好。
- 在一般電路上的效率非常差。
- 音量調到0也容易有聲音。
- 控制NF頻段Gain的機制會有問題。
=====================================================
只能說世上沒有完美的電路...這大概就是為甚麼Cornell Plexi 7寧可用瓦數衰減也不要用Master volume的原因?
一般來說PPIMV的音質是最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