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作樂曲 -My Original Music-

  

2024/12/25

[樂曲解說] 朽魂腐血 Rusted Blood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朽魂腐血 Rusted Blood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33 Verse 1
0:49 Pre-Chorus 1
1:20 Chorus 1
1:36 Interlude
2:07 Verse 2
2:23 Pre-Chorus 2
2:54 Chorus 2
3:10 Guitar Solo
3:26 Chorus 3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終其一生 究竟為何而活
沾滿血腥的手
支離破碎的心

Pre-Chorus 1 & 2
腐敗 慾望墮落
崩壞 淪亡橫屍街頭
人命不過是交易 公平的正義
死亡絕不會背棄 唯一的真理

Chorus 1 & 2
枯朽的靈魂在永恆黑夜徬徨
無止盡追尋夢裡的幸福天堂

Verse 2
模糊的眼 望著天上的月
黑色乾涸的血
失去溫度的臉

Chorus 3
空洞的身軀在角落風化
枯朽的靈魂在永恆黑夜徬徨
無止盡追尋夢裡的幸福天堂

******************************

歌詞是這次的全新創作。
主題講的是某個在罪惡城市為非作歹的人的最後一幕。
不管是本來就窮凶極惡、又或者是在貧民窟長大為生活不得不作惡,
但在罪惡城市中或遲或早、終究得付出代價。

第二遍副歌歌詞本來是另一版本:
寫屍體在無人角落被大雪埋藏,用潔白雪花來對比其惡貫滿盈的一生,
但覺得衝擊性不夠,而且死後讓他回歸純潔也少了一點惆悵與悲涼,
最後決定副歌全部只用同一個版本,僅在第三遍追加第一行文字。

一開始以主唱旋律在預想歌詞時,原本考慮什麼"英雄遲暮"、"千年的夢"之類的史詩類主題,
不過覺得自己文皺皺的空泛主題寫太多了,
就延續之前"狼‧破‧殺 L‧P‧S -Antihero-"的罪惡城市主題來寫。

-------------------------------------------------------------------------------

創作背景:
Metal風格,廣義來說算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

Verse到Chorus的吉他部分是把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東西拿回來用,
除此之外的吉他及其它樂器都是這次新寫。
這來自2009年舊創作跟以下幾首歌屬同時期:
因為突然想到我很少寫Metal風格的完整慢歌,
現有的Metal風格歌曲中僅"掙與鎖 The Red Moon"是慢歌,
所以開始動工寫這首歌之前就決定它必須慢、而且要有厚重感,
且要配合同播放清單的樂曲長度,得盡量短一點,
希望控制在三到四分鐘的結果就是壓縮到主歌及吉他獨奏的長度,
不過主歌變短不影響樂曲情緒醞釀;
吉他獨奏主要是為了區隔兩段副歌而放,本來也不用太長就是了。

主唱還沒寫之前就完成器樂的編曲,此時樂曲帶有一點弔詭的懸疑感,
但主唱旋律一放進去就充滿著悲涼感,連帶影響了後面歌詞的走向。

個別樂器解說:
  • 鼓很想仿效一些現代金屬放滿滿的大鼓連音,
    但音符一多就會失去厚重感而不得不放棄。
    比較難寫的地方大概就是Pre-Chorus,
    由於吉他是反拍進歌,鼓要不要對點讓我拿捏很久。

    雖然最後成品聽起來鼓很稱職地營造出歌曲的悲涼感,但遺憾厚重感還是不太夠。

  • 由於當初吉他用了分割 / 轉位來寫,這首歌的實際和弦就必須倚賴貝斯來決定,
    偷懶全部都跟吉他對位也不是不行,但聽起來總是有些不對,
    最後就折衷,有些音對位、有些則否。
    除此之外因為吉他分割 / 轉位,貝斯必須維持和弦性格不能亂跑,也就沒有太多亮點。

  • 節奏吉他如前述:
    Verse到Chorus的吉他部分是拿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東西,
    當初是打算以營造氛圍為主,所以寫的東西都很簡單,
    這次拿回來用有也覺得原本的東西有做出氣氛,沒特別想改,
    除了Pre-Chorus受限於目前所使用的VSTi吉他而降低八度外,
    就只有主歌小幅度把原本只用八度音彈法演奏的東西換成和弦而已。

    這次新寫的Intro / Interlude因為想要厚重感,所以音數無法用太多。
    整體來說、無論舊樂句或新寫都算是初學者等級難度的Riff,
    現在不會特別想寫很難但不一定適合歌曲的東西。

  • 獨奏吉他在寫之前就預設要寫成類似Metallica的Kirk Hammett的旋律,
    因為之前練不少他的東西,所以要寫個三分樣還是沒什麼問題,
    但這大概是我寫過手法第二普通的Solo,
    除了第六小節 (或半速算第三小節後半) 算是我以前常用手法外,
    其它幾乎都是一般教材會講的基本練習。
    雖然普通、簡單,不過因為感覺有到位,我也不會硬要放什麼很特別的音階或手法進去。
    最後一小節沒有跟其它樂器同步終止,一個理由是第六弦啟動的連音沒有提早解決,
    另一個原因則是後來覺得這樣拖一下的不平衡感似乎也不錯,就不特別再更動。

    順帶一提、目前寫過手法最普通簡單的Solo應該是流行曲風的"擺盪 Swing"
    整段Solo只有前半段的Unison bend跟後半段的Octave兩種手法。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英文男聲音色庫"NineZero"。
    目前用這個音色庫配唱了七首歌,這首是第一次用到它的Muted歌唱模式,
    出乎意料地適合拿來唱慢歌或情感較明顯的歌曲。
    這次的主唱旋律在我使用"NineZero"配唱的歌曲中算寫得非常快,
    可能是和弦性格跟進行相對明確的關係,較不用煩惱和聲對位,
    但是跟鼓一樣在Pre-Chorus遇到了要不要對吉他拍點的抉擇,
    雖然聽起來會有些突兀感,但我還是決定主唱跟著吉他走。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11/30

[樂曲解說] 魔風殃雲 Chaos Spirits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魔風殃雲 Chaos Spirits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12 Guitar Solo 1
0:23 Verse 1
0:45 Chorus 1
1:07 Guitar Solo 2
1:19 Verse 2
1:41 Chorus 2
2:03 Bridge
2:24 Guitar Solo 3
2:36 Chorus 3
2:58 Outro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幽冥暗夜 黃泉青月
喪魂徬徨 燐火飄蕩

Chorus 1 & 3
魔風不止 殃雲天降
災厄不息 禍劫凶亡

Verse 2
百鬼千妖 橫行霸道
咒怨索命 塗炭生靈

Chorus 2
屠戮不休 身首異處
群魔亂舞 腥風血雨

Bridge
生無棲身之所 死有葬屍之地
開膛又剖肚 血肉全模糊
神仙難救 壽終

******************************

歌詞是這次的全新創作。
歌詞是從另一首序曲短歌的歌詞延伸而來,主要是描寫黑夜中群魔亂舞、紊亂世間的景象,
除此以外沒有什麼特別含義。

又寫成文縐縐的詞句是覺得這種內容太白話反而無趣,
加上受限於主旋律音數本來就不多,要寫多一點詞也沒辦法。
不過我的詞彙真的快用盡了,這首大部分字詞都在其它歌用過,
寫到一半開始詞窮,結果就是Bridge變得相對口語化。
Verse 1跟Chorus 1寫景與整首歌的概念;
Verse 2、Chorus 2及Bridge則是描述魔物殘忍殺戮。

-------------------------------------------------------------------------------

創作背景:
Metal、Metalcore風格,廣義來說算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

Intro的節奏吉他、Guitar Solo 1 & 3是把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吉他部分拿回來用,
前者跟後者其實分屬兩首歌,但調相同、所以合起來沒有突兀感,
有趣的是Intro的節奏吉他雖然旋律性明顯,但用來當成Solo的襯底和弦卻意外地合適,
懶得去研究原理,這種金屬樂曲只要It just works就好。
上面這些來自2009年的舊創作跟"殘火 Flaming embers"、"迴溯 The Way to Memories"屬同時期。

Bridge是拿我另一首流行歌的Bridge廢案改編。
不曉得當初為什麼會把這麽金屬的段落放在失戀情歌裡…

Guitar Solo 2、Verse跟Chorus則為這次的新創作。
Chorus寫到一半我發現這首歌的風格變得跟我早期的創作"逆火 Backfire"類似,
所以有意識地盡量讓Riff作出區隔。

這首應該是從2023年底開始重製 / 重編 / 重架構的樂曲中花最多時間的歌之一,
長達五周的製作期,作編曲跟混音各佔一半。
作編曲主要卡在主唱 (細節後面解說主唱部分時再述),
甚至最後混音都要完工了,結果注意到Bridge後半段主唱跟器樂有整合問題又花一天改寫;
混音則是卡在鼓組音色,匯出完整樂曲後怎麼聽都不對,反覆打掉重做好幾次。
明明作編曲跟混音的複雜度都相對簡單,卻意外地拖沓…

個別樂器解說:
  • 鼓主要是受Intro節奏吉他的8 beat牽引,所以整體沒有寫成16 beat的Trash Metal風格。
    寫的時候腦中一直意識2009年左右如Slipknot之類的Metalcore曲風,
    因為當時為了樂團表演有練過幾首,但寫完之後去聽Slipknot反而覺得不一樣呀…

    開始寫鼓之前有感於聽太少近幾年的金屬樂,去看了KRIMH Drummer幾個影片,
    不過太複雜了吸收不良,這次寫鼓沒有派上用場。

    這首歌再次讓我明確感受到鼓組對樂曲音色的影響有多巨大。
    一開始選用的鼓組進入2 Mix後完全被其它樂器吃掉,樂曲聽起來非常單薄,
    即便把音量拉高也無法增加存在感,反而還會整體音量一直Peak。
    另一個鼓組比較單薄不夠厚重,卻有更好的速度感、存在感明確的吉他。
    最後選用的鼓組厚重的低頻讓吉他變得不明顯且相對凸顯主唱,
    但整體樂曲風格卻接近了我預設的陰沉感,權衡之下決定採用這個版本。

  • 貝斯沒有什麼亮點,就單純配合鼓跟吉他,中規中矩。

  • 節奏吉他除Intro (含Guitar Solo時的襯底) 外都是這次新寫的。
    原本Chorus也是拿2009年的舊創作,但聽起來不對就新寫。
    Verse的變化少,雖有嘗試多做一些變化但總覺得不好。
    Chorus的不和諧音是這首歌的重心,幾乎可以說這首歌的風格是奠基在Chorus上。
    Bridge主要是跟著貝斯及鼓的點,但中間穿插的過門音反客為主變成重點。

    創作過程中覺得自己寫的樂句好像不夠味,去找了包含As I Lay Dying的TAB影片參考,
    結果發現自己的樂句還是有獨到之處…

  • 獨奏吉他的1 & 3是取自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部分,兩段都來自同一首歌。
    Solo 2則是這次新寫。
    原本沒有靈感,突然想到好久沒有用日本音階,就憑感覺寫出了這段,
    但回頭去查才發現用的音階不是標準的日本音階…反正It just works就好。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英文男聲音色庫"NineZero"。
    這首歌最適合的主唱寫法應該是Death voice,
    不過由於我不想用第三方Script,所以無法在Synthesizer V內做出這個聲音。
    第二個適合的唱法是類似典型Trash Metal的連音唸唱,
    偏偏我又討厭寫主唱連音,且字數多寫詞麻煩,也只好捨棄不用。
    最後選擇了較有旋律性、音數又不多的寫法,
    只是我真的不擅長在這種和弦引導性較不明確的樂句中寫主唱,
    寫吉他獨奏時這類和弦的發揮空間很大,但主唱我就沒辦法依樣畫葫蘆,
    一度難產得被迫修改吉他樂句才勉強完工。
    受限於器樂和弦的限制,整體主唱旋律的起伏也就相對薄弱。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11/28

[心得] Bogren Ampkonb系列音箱模擬軟體

在這影音當道的年代,文字心得沒什麼意義,但我還是習慣用文字記錄感受,
卻也如前述:文字用處不大之故,我就盡量言簡意賅。

Bogren Digital官網:https://bogrendigital.com/

我選擇Bogren Ampkonb的理由:
  • 聲音夠真實,空氣感明顯、3D立體感清楚。
    現在很多知名音箱模擬的音色都很好,聲音很清晰很前面卻沒有縱深不夠立體。
  • 只有一個旋鈕,簡單易用。
    有些軟體提供了很複雜很詳細的調整項目,讓使用者有很大的的調整空間,
    但我個人的想法是:我只想好好吃一頓飯、不想要做廚師從頭開始料理。

Bogren Ampkonb的缺點:
  • 太強調空氣感,所以顆粒感、清晰度比其他牌的軟體弱。
  • Low gain / Clean tone不怎麼樣。
  • 在Ableton live 11內用Automation開Ampkonb上面的Pedal會有明顯的Click / pop noise。

各音箱的個人心得:
  • 5169
    取樣自Peavey 5150 block letter。
    我不是5150系列的愛好者,但這台是我目前創作樂曲的主力吉他音箱。
    不會太輕也不會太重,輕微的中頻凹陷是Ampknob系列裡最接近Marshall系的聲音。
    我樂曲大部分的節奏與獨奏吉他都是用這台,
    但最近獨奏開始慢慢改用中頻突出的BDH III來做區隔。

  • 66o6+
    取樣自Peavey 6505+。
    應該是Ampknob系列裡數一數二High gain、也是悶音魄力最強者。
    但個性太強烈,我沒有什麼在用,就算有用也都只是當成不明顯的破音牆襯底。
    悶音魄力雖強,但伴隨而來的大動態卻也容易突如讓樂曲出現Peak 。
    值得一題的是Gain調成0的音色是Ampknob系列裡唯一一個我拿來當成Clean tone的音箱。

  • BDH III
    取樣自EVH 5150 III。
    Gain很多、中頻突出但我覺得不是很萬用,幾乎沒用在節奏吉他上,
    最近基於音色區隔,開始在獨奏部份使用,效果不錯。

  • RevC
    取樣自Mesa/Boogie Dual Rectifier Rev.C。
    我大部分的Metalcore / Thrash Metal樂曲都有使用,
    我覺得最好的Dual Rectifier模擬軟體。
    音色有改版過:
    1.3.52版以前的Gain較低,大概只到Metallica前三張專輯的程度,
    很難應用在現代的Metal上面,但聲音卻相對更自然。
    1.3.139版以後的Gain增加非常多,可以適用現代Metal,
    只是Gain數值低於10時的音色相對於之前版本變得不夠紮實。

    如果有在DAW的Project裡使用1.3.52版以前的RevC,
    請留意更新1.3.139版會導致DAW內Ampknob的Gain參數會被重設,
    而且由於兩者Gain增幅範圍不同,即使你把參數調成跟舊版相同,音色卻是南轅北轍,
    所以建議你安裝新版前,先保留舊版安裝檔並記下舊版參數。

  • S_Zero 100
    取樣自波蘭音箱小廠MLC的S_Zero 100。
    原價美元歐元英鎊均一49元,撰文當下免費下載中。
    我當初花了27美元…這間公司的東西真的不能第一時間購買。
    我個人覺得音色是Ampknob系列裡最難用者,
    音色不討喜,要魄力沒魄力、要特色沒特色、Crunch ch.中頻多到太鬆散,
    如果要錢我會建議別考慮,但現在免費的話倒是可以下載來用用。

  • Trivium Rhythm
    取樣音箱不明,但應該是把其它Ampknob系列整合進3 ch,
    至少我覺得Red Ch.聽起來像5169加強版,Orange & Green ch.則是來自S_Zero 100。
    如果你只考慮買一個Ampknob,我會推薦這款。
    Gain的範圍在Ampknob系列中最大,從Clean一直到Modern high gain都囊括。
    Red Ch.是5169增加中頻與Gain的加強版,Gain的量甚至可以跟6606+爭奪一二名,
    缺點是中頻跟Gain加太多,使得顆粒感與紮實度較弱。
    另外內建兩種matched cabinets,特別是Vintage cab可以瞬間讓Gain減半,增加了實用度。

  • Trivium Lead
    取樣音箱不明。
    個人覺得定位很微妙,作為Lead聲音沒有甚麼獨特之處,
    內建的Delay也沒有特別好聽,遠遠不及我在DAW內慣用的Waves H-Delay。

  • MLC S_Zero 100
    取樣自波蘭音箱小廠MLC的S_Zero 100。
    包含效果器在內、架構完整的Amp sim,但我個人的評價跟Ampknob版一樣。
    要買這台我反而建議可以考慮同一間軟體公司研發的雙胞胎:
    Laney的The IRONHEART-PLUGIN,至少Laney的聲音討喜多了。

2024/10/25

[樂曲解說] 序曲:黃沙新月 Prologue -Desert Crescent-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序曲:黃沙新月 Prologue -Desert Crescent-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1:02 Vsrse

-------------------------------------------------------------------------------

歌詞與解說:
Verse
黃沙 埋葬了所有希望
月光 灑落在九泉之下

魑魅魍魎 災禍天降
幽魂厄煞 夜行遊蕩
塵世凶劫敗亡

******************************

歌詞是這次的全新創作,但老實說沒有太大意義,
主要是作為這個Metalcore / Trash Metal風格的專輯 / 播放清單的引言,
所以歌詞會比較陰暗一些。

原本主軸想描寫新月連結了地獄之門,引導迷途幽魂回家、或釋放像潘朵拉盒子一樣放出災厄,
結果可能是詞太短、又或者旋律限制,怎麼寫都無法貫穿首尾,
最後只好簡單描寫黑夜中群魔亂舞、紊亂世間,大劫將至。

-------------------------------------------------------------------------------

創作背景:
帶有一點中東旋律的Metal風格,廣義來說算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

前半段是把2009年短暫加入其它樂團時幫他們樂曲所寫的吉他獨奏拿回來用,
"殘火 Flaming embers""迴溯 The Way to Memories"屬同時期的創作。
本來是寫成簡單的雙吉他和聲,現在覺得沒有必要就只保留主旋律的吉他部分。

後半段則是拿一份未使用的半成品樂譜改編。
重寫了一半的主唱旋律、其它樂器也改寫近八成。

寫成兩分鐘不到的序曲短歌模式,
是因為一開始就打算只拿前半段的那個獨奏作為樂曲核心,然後再稍微延伸一點就好,
加上撰文前一個月完成的"另一首序曲短歌"讓我感覺不錯,
想說短一點的樂曲也比較符合現在速食的聆聽模式。

個別樂器解說:
  • 鼓想了很久,但我個人能力有限,
    在基於跟主唱的搭配上、我無法在有限的音符數量下達成原本預期的厚重感,
    這讓我深感最近聽太少現代金屬,導致腦海中沒有太多東西可參考。

  • 貝斯跟鼓一樣沒有很滿意,不滿意的理由也一樣…

  • 吉他獨奏部分當初會寫成這種帶有中東風格的旋律,
    主要是早期常練Metallica專輯裡一些有中東風格的樂曲,
    我其實沒有很喜歡那些歌,印象中是樂團團員想玩我才去練,
    但久了這種風格的東西就很自然地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加上作為背景的其它樂團那首創作樂曲的觸發,就很自然而然地寫出來了。

  • 後半段的節奏電吉他老實說跟前面提到的鼓與貝斯雷同,
    沒有營造出足夠的厚重感,樂句Riff也不是非常亮眼,
    雖然整體搭配起來其實還可以…
    但再一次痛感目前還沒有辦法彈吉他這件事讓我的創造力幾乎等於零。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英文男聲音色庫"NineZero"。
    我一直都沒有非常喜歡它的聲音,但很妙地它唱我那些歌卻沒有突兀感。
    不過這首主唱的前半段可以聽出它在慢歌的情緒表現不是非常理想。
    …畢竟被取樣的原唱者似乎很喜歡Ozzy Osbourne,唱腔偏平板也不那麼意外啦…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10/06

[樂曲解說] 冰魄之刃 The Blade of Moonlight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冰魄之刃 The Blade of Moonlight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小於原始Wav。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28 Guitar Solo 1
0:51 Verse 1
1:13 Pre-Chorus 1
1:36 Chorus 1
1:59 Interlude
2:10 Guitar Solo 2
2:33 Verse 2
2:56 Pre-Chorus 2
3:18 Chorus 2
3:47 Guitar Solo 3
4:21 Bridge
4:50 Guitar Solo 4
5:15 Chorus 3 (Acoustic guitar only)
5:38 Outro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窒息的大地 滿是惡意的罪業
污濁的海洋 只為瘋狂的貪婪

Pre-Chorus 1 & 2
她悄然飄舞 在奈河的兩岸
她憫然訕笑 那三世的因果

Chorus 1 & 2
只見那碧瑩的翅膀 帶著五色的燐光
只見那漆黑的軌跡 將一切化為沙塵
(消失殆盡)

Verse 2
曝屍的荒野 流著黑色的血水
枯竭的湖泊 榨乾最後的眼淚

Bridge
永夜的罪孽 孕育了救贖
無情的破壞 換來了重生希望

Chorus 3
月光下一切都歸零 生命回到了起點
月光下沉沉地睡去 只見飛舞的蝶影
漸漸遠去

******************************

這首歌其實是我另一首序曲短歌的主曲部分,
兩者本來是同一首歌,成歌時期約在2005~2007年間,
這次製作時覺得歌將近八分鐘實在太長,就把曲風迥異的前奏獨立出來。

歌詞不確定是2005~2009年間的那一年寫完,這次僅稍微修改幾個詞彙。
整首歌包含另一部分的歌詞其實是啟發自當時觀看的日本動畫「∀ Gundam 」裡的淨化兵器"月光蝶",
關於此兵器的詳細作用請自行搜尋,我就不在這裡贅述。
整首歌詞是描述類似"月光蝶"作用的人或物降世淨化文明與環境,
歌詞我現在看來不免覺得稍嫌矯情,但年輕氣盛理所當然地滿腦理想抱負、環保意識…

Verse 1敘述大地跟海洋因為一己之私的惡意與瘋狂所汙染。

Pre-Chorus則在描述那個似神似蝶者的舉動。
奈河指的是奈何橋的那條河,也就是冥河。
最初寫的時候想的是"月光蝶",這次由於選用女聲音色庫配唱,反而覺得更像是月神。
這段跟Chorus是我最喜歡的段落。

Chorus 1 & 2、如果有查了"月光蝶"的圖文影像,那這段歌詞應該淺顯易懂,
總之就是"月光蝶"被釋放,世上的人工物體都被分解。

Verse 2就是接續Verse 1在敘述末日景象。

Bridge也是很直白,物極必反、禍福相倚,
在樂曲構成上剛好接在譬喻大破壞大淨化的段落後,所以歌詞就有隱喻新時代將至的意思。

Chorus 3就是人工物體被消除殆盡,一切的一切都回到原點,
萬物就在月光下安眠。

-------------------------------------------------------------------------------

創作背景:
Metal / Speed Metal風格,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

這首歌是我實質第一首Speed Metal樂曲,
比上傳網路多年的"炎與劍 Flame / Blade"、"斷罪之劍 The Sword of Conviction"還早成歌,
因為當初野心太大、段落過多、主唱旋律跨兩個八度…等因素所以一直沒有正式完成,
結果這首歌的和弦進行、起承轉合架構就被我無意中用到前述兩首歌上,
我直到2024年這次製作才發現這件事,
例如主歌Verse的和弦進行級數與"炎與劍"一致、節奏模式也有相似之處;
主歌與Pre-Chorus的表現手法、副歌Chorus到Bridge的情感轉折則跟"斷罪之劍"神似。

最初版的成歌時間大概在2005~2007年間,
用BOSS BR-1180CD硬碟式多軌錄音座錄了和弦與簡易的吉他節奏,
我始終都不會用該錄音座的編輯功能,所以八分多鐘歌曲裡Clean跟Drive都是一軌錄完,
這一版的鼓也是同時在錄音座內編寫完。
這版在錄音座快壞掉前有來得及將歌曲匯出。

第二版的最後記譜日是2009年,寫了鼓、貝斯、吉他、跟主唱,這版大概完成60 ~ 70%。
吉他的東西大多奠基於這一版,
包含Intro、Verse、Pre-Chorus、Chorus、Guitar Solo 1 & 4、Acoustic Guitar,
Solo 3的主奏跟節奏則只寫一半。
除了Chorus我這次重寫以外,上面所述段落都沿用或僅小幅修改。

這次的第三版則是花了近一個半月處理。
鼓、貝斯全部重寫,補寫吉他、增寫弦樂,修改主唱、調整拍子,細節在下一段詳述。
這版為了縮短樂曲時間,除了前述將曲風迥異的前奏獨立出來成一首序曲以外,
還刪除了兩段吉他獨奏、一段Chorus、以及八小節的轉折段落,
即使如此、歌曲還是長達六分鐘…

段落構成上,比較想提的大概是Chorus 2 > Outro的流程。
當初想營造的感覺是:
將文明摧毀殆盡的大破壞來臨,霎時間天昏地暗、雷鳴風暴,
在所有人工物體都崩解後,
一片荒蕪卻又象徵一切有了機會重生,得以開創新的時代。

個別樂器解說:
  • Chorus 2轉Guitar Solo 3跟Chorus 3轉Outro各有一小節的5/4拍,
    前者是因為這次刪掉了八個小節的轉換緩衝小節,直接接上去會太突兀而新增;
    後者則是第二版時決定是6/4拍,但這次體感上覺得時間不太對而修改。
    這兩段變拍在試了幾種組合後,因搶拍感強烈而統一採用5/4拍。

  • 鼓這次全部重寫的主因是為了把小鼓的拍點從反拍換成正拍。
    不過之前大概也只寫了Verse、Chorus等節奏模式比較固定的段落,
    所以鼓幾乎等於全新創作。
    比較花心力的絕對是最前面的鼓獨奏,到上傳前一天我還在修改。
    再來是Guitar Solo 3 > Bridge這一大段,
    Guitar Solo 3後半段在無聊重聽第一版後改掉已經寫好的,
    以第一版為基礎重新修改,真是今不如昔…
    Verse為了不流於俗套、加上要對拍點,也是想了很久。

    VST Plugin是用Bogren Krimh Drums,本來擔心音色不合這個曲風,
    結果Default preset就很合用了。

  • 我始終認為貝斯很重要,每次都很認真在寫貝斯,也對成果很滿意,
    這首雖然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在寫,但由於貝斯不是主角,相對就沒有太特殊的表現。
    我個人很喜歡Bridge部分的貝斯旋律。

  • 這首歌的風格意料之外地由弦樂的畫龍點睛決定,特別是前奏的旋律。
    明明主角是吉他,但我寫完前奏的弦樂後卻覺得它反而穩定這首歌的功臣。
    各位聽完整首歌後不曉得會不會有類似感想,特別是前奏、尾奏互相呼應。

    …我的歌曲不知道為什麼經常出現這種後寫的弦樂反變成重心的狀況,
    今年才上傳網路的"殘火 Flaming Embers"也是這樣。

  • 木吉他僅在Bridge跟Chorus 3出現,都是2009年第二版的創作,並未修改。
    Bridge單純刷和弦襯底,所以混音音量沒有很大,
    大概幾乎90%的人都不會發現吧,我用消費裝置的小喇叭也聽不到。
    木吉他在Chorus 3則是獨力撐起整首歌最重要的段落,
    幾乎可以說Chorus 3若沒有木吉他這段旋律,根本不可能讓整首歌完整。
    旋律本身很簡單,就普通的分解和弦 Arpeggio,但Delay幫了大忙~

  • 節奏電吉他基於第二版:
    Intro、Verse架構拍點不變,修改音符約50 ~ 60%。

    Pre-Chorus完全沿用。
    當初只是為了填空隨便寫寫,不甚滿意、想說日後重寫,
    結果多年後聽來不錯就懶得再改…過去的自我要求標準也太高。

    Chorus不想用單調的悶音四連音Mute 16 beat,
    想了好久才敲定這個介於和弦與連音的手法,用Picking或Tapping都可以演奏。

    Guitar Solo 3則是對應這次新寫的貝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其餘吉他獨奏時的襯底節奏80%為新寫,單純襯底故沒有內容。

  • 獨奏吉他共有四段…其實本來是六段,但歌曲真的太長,就把只寫完和弦的兩段刪掉。
    Solo 2全部、跟Solo 3的後半段是這次寫的,可以聽聽我時隔二十年的旋律表現差異。

    Solo 1、2、4原本因應當時樂團成員,是編成雙吉他和聲,
    這次一開始也要沿用,畢竟都寫好了,
    唯因舊版的Solo 2只是將Solo 1反覆,為避免同樣旋律反覆造成聽感疲勞而重寫Solo 2,
    過程中發現和聲吉他會相對限制主旋律的表現,就決定把全部和聲吉他都刪除,
    現在不玩團了,使用雙吉他和聲老實說在我樂曲表現上意義不大,
    單吉他不僅旋律表現自由度較大、混音時的音量平衡也容易處理。
    我很喜歡Solo 2 & 4。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中文女聲音色庫"青溯 Qing Su",
    它其實是擅長唱些輕柔療癒的歌曲,並不適合金屬樂,
    但奇怪的是我這次從製作前期就直覺認為這首歌它會是最好的選擇,
    而不是我常用於搖滾 / 金屬歌曲的Weina男聲版。
    (雖然這次在音色測試時,發現女聲Weina其實也意外地跟這首歌很合)
    結果證明它確實是這首歌的最佳解。

    不過為了它的音域限制,我花了非常多時間修改旋律…
    年輕時寫主唱旋律都不太思考音域範圍,好聽就好,
    動輒就寫一些橫跨兩個八度 (以上) 的艱難歌曲,現在就得為了當年不懂事來善後。

    這首歌原本的主唱旋律C#3 ~ C5對普通男聲太高、普通女聲又太低,
    為了配合"青溯 Qing Su"拉高八度,卻會遇到C6這個音,只能硬把高於E5的音全部修掉,
    由於對旋律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且歌詞已經完成、詞曲有押韻關係導致特別難改,
    好不容易譜面作業把音高勉強修到F5,
    結果實際進Synthesizer V才發現"青溯 Qing Su"對D5 / D#5以上的音表現不佳,又是一陣瘋狂改譜…
    總之、我整整一個多月泰半都在改主唱,到音檔要匯出上傳網路的前兩三天都還抱頭苦思…

    Verse幾乎沒有變動,Pre-Chorus也只改掉了最後本來要往F5上去的旋律,
    Chorus則是拍子沒改,音高大概修掉了80%以上,Bridge是音高包含拍子都重寫…

    還好最終的成果不錯,雖然有幾個D5 / D#5的音聽起來有些微妙,但我沒招了…
    為什麼不直接改調 / 降調,因為要搭配吉他空弦E音導致我沒有別的方案可選。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09/19

[樂曲解說] 序曲:月與蝶 Prologue -Moon and Butterfly-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序曲:月與蝶 Prologue -Moon and Butterfly-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註:YouTube音檔受Windows內建影片編輯器的影響,檔案大小只有原始Wav的1/10,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21 Viola Solo
1:07 Verse

-------------------------------------------------------------------------------

歌詞與解說:
Verse
淒清的月光 森然而無瑕
靜謐且蒼涼 羽化的蝶蛹
破繭而出

******************************

這首歌其實是我另一首金屬歌曲的前奏部分: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com/2024/10/blade-of-moonlight.html
這次製作時覺得該歌將近八分鐘實在太長,就把曲風迥異的前奏獨立出來,
因為大部分的歌詞都在另外那部分,所以這首歌的歌詞才會顯得相對沒有主題。
不過現在這首的歌詞其實比另一首歌提前幾年先寫好,
大概在2005~2007年間就已搭配這首歌的吉他伴奏寫出來了。

整首歌包含另一部分的歌詞其實是啟發自當時觀看的日本動畫「∀ Gundam 」裡的淨化兵器"月光蝶",
關於此兵器的詳細作用請自行搜尋,我就不在這裡贅述。
總之、原本的完整歌詞是描述類似"月光蝶"作用的人或物降世淨化文明與環境,
這首的歌詞就是寫此人或物即將橫空出世,
意象是在無盡的黑夜中,只有青碧之月高掛,
蝶蛹沐浴在月光下等待破繭而出。

-------------------------------------------------------------------------------

創作背景:
Folk / Folk Pop / Pop風格,優美輕柔的女聲序曲短歌。
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除主唱及吉他外,其餘樂器都是這次新寫。

前面已提過成歌時間非常早,
大概在2005~2007年間就把吉他部分用BOSS BR-1180CD硬碟式多軌錄音座錄起來,
應該是我最早的變拍變速樂曲,但想不起來是為了變拍而變拍、還是福至心靈突然想到。
Intro是6/4 > 5/4循環,變速進歌後則是3/4。

當時雖然基於吉他部分一併也將主唱寫好,
但由於吉他彈的東西過度濫用開放弦,其實我完全不知道進主唱後的正確和弦是什麼,
結果就是這次花了非~常~多時間在確認與校正和弦,
年輕氣盛覺得很帥亂寫,多年後就得自己擦屁股…

個別樂器解說:
  • 吉他前奏部分是十幾年前就完成了,但因為上面提到在主歌部分的吉他和弦認證問題,
    所以進主歌後的吉他是這次新寫。
    由於撰文當下左手肌腱炎未癒,沒有辦法用想像憑空寫出花俏的伴奏,
    加上不想影響主唱也顧及樂曲整體風格,所以寫得很簡單且無趣。

  • 我一直很喜歡中提琴的音色,只要是抒情的獨奏,不用電吉他時都會選擇中提琴。
    這次無論在前面的獨奏或是進主唱後的映襯,中提琴儼然是人聲外最顯眼者。

  • 其他樂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弦樂就單純襯底,
    但顫音琴 Vibraphone 是在找其它樂器音色時意外發現跟樂曲很搭配而決定使用。
    本來想放些鈴、鼓之類的民族樂器進去增加層次感,不過音色庫裡沒有什麼選擇,
    勉強用了幾個都不合適,最後還是決定用極簡配置伴奏。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中文女聲音色庫"青溯 Qing Su",
    它非常適合演唱這類歌曲,而且我這次發現其音域意外地高,
    音高大概到E5~F5左右都沒問題,不過低音域就稍微吃虧,G3以下都很勉強。
    這邊不得不說另一個Synthesizer V女聲音色庫SOLARIA,
    它的音域E3~G5、超過兩個八度,而且唱什麼風格都是高水準,但用的人太多了我不想買~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08/24

[樂曲解說] 擺盪 Swing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擺盪 Swing」。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08 Verse 1
0:59 Chorus 1
1:22 Interlude
1:33 Verse 2
2:18 Chorus 2
2:41 Guitar Solo
3:03 Chorus 3
3:26 Outro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聽 那聲音 像時鐘滴答般作響
在耳旁飄蕩 在腦海中飄蕩
人 好匆忙 在離別邂逅間來往
誰成為回憶 誰又還沒看清

Chorus 1
我吶喊
我吶喊
我吶喊
多希望你能夠陪在我身旁

Verse 2
看 是絕望 它總在你我的身旁
不斷提醒我 一刻都別放手
心 被綑綁 像垂吊懸崖的邊上
我隨風搖擺 思念隨風搖擺

Chorus 2
我吶喊
我吶喊
我吶喊
卻無法改變這殘破的景象

Outro
…我看不見你 我墜落谷底

******************************

大學同學曾短暫以主唱身份合作過,因為他偏好英式搖滾 / 後搖滾,
我就嘗試根據他的喜好構思類似風格的歌曲,剛好靈感來了就寫下這首歌與詞,
不過還沒寫完就結束合作,所以就改到我後來加入的樂團續寫。
…但其實我從過去到撰文當下都在沒有聽這種風格的樂曲,
結果就是最終成品聽起來一點都沒有英式搖滾 / 後搖滾的感覺…

歌詞沒有意義,單純是想營造出頹廢的空虛感。
是無所適從、是搖搖蕩蕩,像站在飄渺山間的懸崖、像待在空無一人的家中。
當然這也跟當時自己的心情處在低點有關。

-------------------------------------------------------------------------------

創作背景:
Pop / Pop Rock / Rock / Soft Rock風格。
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除主唱及和弦外,99%的樂器都是這次新寫。
各樂器的編曲簡單到連初學者都會顫慄~
主要是符合歌曲印象:空蕩,因此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音符數量;
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沒有專研這種風格樂曲,所以沒有辦法編得更有技巧,
原本是想要營造虛無飄渺的感覺,不知為何編到後來會變成清新爽朗的風格…?

印象中應該是2007~2008年成歌,舊版樂譜電子檔最後更新日是2008年中,
應該毫無疑問算我非常早期的作品。
結構很簡單,除了Solo有轉折外,整體都是平鋪直敘。

包含這次一共修改過三次。
第一次是大修,因為寫完後總覺得好像在哪聽過,
但由於我從不聽英式搖滾 / 後搖,也無從得知這個感覺從何而來,
為了省事,硬是把原本大小三和弦及七和弦換成代用與擴張和弦來改變整體的風格。

第二版則是修正吉他的彈法。
根據我2010年在微軟Blog所寫的資訊,
原本從頭到尾都刷節奏,改成大量運用空間系效果器來彈奏單音。
但由於沒有記譜、也沒有留下相關效果器參數,所以我完全記不得當時是彈什麼。

第三版就是目前這版。
打開樂譜電子檔才發現主歌的和弦問題很多…
當初濫用代用與擴張和弦,多年後再聽反而覺得和聲有極大問題,
只好一小節一小節修改成較為合理且易於吉他彈奏的和弦進行,
卻沒想到有幾個地方的和弦怎麼配都差一點,花了近一周在反覆試驗才勉強可以接受,
直到現在我仍覺得和弦沒有很精準…但我真的沒輒了。
原本寫給男聲的主唱旋律也為了配合想要使用的女聲音色庫而修改了音高。

個別樂器解說:
  • 鼓一開始偏重16 beat,但怎麼聽都覺得太躍動,不符合歌曲印象,
    但純8 beat又太沉悶,最後就折衷處理。

  • 貝斯原本預定是這首歌的重心,這個角色後來被節奏電吉他搶走則是後話。
    由於木 / 電吉他都較鬆散,貝斯要固定住樂曲調性不能太花俏,最後跟鼓一樣走折衷路線。
    當所有節奏樂器都是16 beat時,只有貝斯還是8 beat,因為我覺得這樣最對味。

  • 節奏吉他無論電吉他或木吉他都非常簡單,簡單到不只我自己、恐怕連初學者都會顫慄~
    並非不想編複雜一點,也嘗試放一點Fill in旋律過門,
    但基於想要讓歌曲聽起來空蕩的前提,讓我怎麼寫都覺得不對,只得妥協。
    電吉他從十幾年前就打算使用Tremolo效果器,效果意外地好,
    也因此取代了原本應該是貝斯負責的樂曲重心。

  • 電吉他獨奏同樣非常簡單,這也是連初學者會唾棄的程度~
    獨奏段落的和弦十幾年前就寫好了,
    這次原本想砍掉,聽了一下覺得這個具有緊張感的進行可以當作不錯的調味就留下。
    以搭配樂曲風格為前提,盡量使用簡單的手法,一兩個小時就寫完了。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中文女聲音色庫"青溯 Qing Su"。
    副歌受限於音色庫本身特徵,沒有辦法表現出我預期的吶喊感,
    但畢竟不是真人,這樣的表現已經算是我調整能力的極限了。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08/05

[樂曲解說] 錯,一廂情願 A song for wrong love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錯,一廂情願 A song for wrong love」。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16 Verse 1
0:43 Pre-Chorus 1
0:56 Chorus 1
1:23 Interlude
1:36 Verse 2
2:03 Pre-Chorus 2
2:16 Chorus 2
2:43 Bridge
3:30 Guitar Solo
4:10 Chorus 3
4:36 Chorus 4

-------------------------------------------------------------------------------

歌詞與解說:
Verse 1
深夜 寂靜的街無語
我還在虛幻世界中尋找你
訊息 已經不再更新
你早已生活在另一個國度

Pre-Chorus 1
難道這不過是一場遊戲
填滿你短暫的寂寞空虛

Chorus 1
擦身而過的愛情 它就這樣遠去
這份愛得不到回報 只留下無盡的空虛
你這樣轉身離去 抹去所有痕跡
過去的一切算什麼 而我又到底算什麼

Verse 2
甜蜜 卻看不見真心
這只是你慣用的一種表情
戀情 從來沒有透明
你心中 是否永遠沒有唯一

Chorus 2
沒有真實的愛情 我竟如此珍惜
你的心從不在這裡 殘留的餘溫已說明
反覆地麻醉自己 掏空愛恨悲喜
止不住潰堤的淚水 帶走了殘存的思念

Bridge
我相信多年過去 我會感激你的遠離
讓我成長
或許會很難忘記 無盡的夜撕裂的心
無法自己
你那空洞的心 如何填平
錯誤到何時能停

******************************

歌詞背景取材自我在大學三年級時復學的男同學,
嚴格來說應該是學長,但我是當完兵才上大學,所以故事中的兩位主角都比我年紀小不少。
女方是同校但不同學制 (二技) 的學姊,但跟男方實質上應該是同屆、還是比男方小一兩屆?

故事就是很典型的工具人被拋棄,女方跑去國外留學分手。
我畢竟不是當事人,加上男方其實對此事沒有明說,
都是輾轉從男方好友那裡聽來,或許其實是兩情相悅也未可知。
單純就第三方的資訊來看,女方過去在感情上的評價似乎一直不好,很喜歡搞曖昧製造錯覺,
不過我自己與女方在修同一門課時,也是覺得敬而遠之為妙。
翻了一下2010年在已停止服務的舊微軟Blog文章,
當時似乎聽聞女方經常說朋友壞話,所以不喜歡男方跟她朋友見面免得被揭穿,
我還特地把這件事寫進第一版歌詞裡。

這首歌的起源是大概是2008~2009年,
某天跟我那位同學出去時腦海突然浮現第一段副歌 Chorus 的歌詞與旋律,
當時我還很沒人性地唱給他聽…
歌詞在2009年後幾經修改,2011年補上Bridge正式完成。
Bridge這段歌詞我個人很喜歡,因為這個意境不僅失戀、只要是曾經被傷害背叛過都可以套用。

舊版歌名:「錯 Wrong」,
因為現在不用單個字當作曲名,加上想要在曲名就能突顯情歌的感覺就改掉了。

-------------------------------------------------------------------------------

創作背景:
Ballad / Pop / Pop Rock / Rock曲風。
未發表過的新 (舊) 歌,除主唱及和弦外,95%的樂器都是這次新寫。

2009年為第一版,這版還沒有Bridge。
當時還在籍其它樂團,所以原本是打算在該樂團發表,
所以我只完成主唱、和弦、簡易伴奏吉他、前間奏的吉他獨奏及最低限度的鼓。
2011年是第二版,修改部分主唱旋律,並追加Bridge,樂器部分則沒有甚麼更動。

這是我大概時隔快十年再次從零開始編曲,
雖然嚴格來說已經有伴奏吉他及最低限度的鼓,但這兩者在節奏上我也大幅重寫。

這首歌與我另一首抒情歌「殘憾 Helplessness」因為成歌時期相近,故架構 / 格式極為雷同,
所以在編曲上會盡量避開使用相同元素,如:
  • 節奏模式差異化。
  • 這首特意不放弦樂。
  • 最後尾端改用人聲代替電吉他即興。
我個人非常喜歡Bridge ~ Guitar Solo這段,非常有味道。

個別樂器解說:
  • 鼓由於上面所述要跟另一首歌做出差異, 節奏模式較單調、巧思都用在過門。

  • 貝斯基本上都跟著鼓點走,加上這次有完整的鋼琴聲部加入伴奏,
    考量各聲部分工,相對難以天馬行空自由發揮,單純很基本地做好份內之事。

  • 鋼琴是這次花最多心思的部分。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將完整的鋼琴聲部放入伴奏組。
    之前樂曲內的鋼琴伴奏都只有高音部以避免跟貝斯衝突。
    這次因為特意不使用弦樂,得增加鋼琴份量來增加厚重感,必須補上低音部。
    但終究我不是彈鍵盤出身,也沒有研究過鋼琴伴奏譜,
    因此在所有樂器一起出現的段落該如何分配聲部上失了方向:
    低音會撞到貝斯、(中)高音的和弦伴奏會跟木吉他重疊、高音旋律會喧賓奪主…etc,
    最後只得夾縫求生:
    低音部稍微比貝斯高一點、放棄跟吉他一樣的伴奏模式、高音部在過門以外的旋律對著主唱走。
    唯一沒有煩惱太久的是Bridge部分,那邊靈光一閃就決定這樣寫。

    至於副歌旋律太華麗本來想要改簡單一點,但聽久覺得不錯就算了。
    不過多少還是遺憾太華麗而沒有襯托出主唱的悲傷。

  • 節奏吉他無論電吉他或木吉他都只有最基本的和弦伴奏,
    因為還有鋼琴故不想弄太複雜,就讓吉他做好襯底即可。
    如果我撰文當下左手已康復的話,或許電吉他在Bridge那段會更花俏些,
    但畢竟那邊鋼琴太強勢,吉他還是保守一點反而比較安全。

  • 前 / 間奏的主奏電吉他是2009年就寫好了,非常普通的旋律,
    但我懶得想新東西、而且旋律除了普通以外也沒什麼值得詬病之處,故沿用。

    這次新寫的獨奏部分,預設就是一切從簡,
    所以沒有使用什麼奇怪的音階,都是調內音,也沒有寫太高難度的技巧或速彈,
    不過整體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很有味道,我自己很喜歡這一段。
    前八小節花比較多時間思考,塗塗改改始終不對味,
    把原本放在前四小節的東西改到第五小節後就突然豁然開朗;
    後四小節開始加速就隨便寫了,所以可以聽出大量反覆混水摸魚, 不過這模式本來就是搖滾獨奏常用手法,也不能算真的偷懶~

    倒數第二小節有奇怪的和聲是因為跟剛好一拍半的Delay音重疊所致,
    因為覺得有趣就不去修改。

  •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音色庫Weina變成男聲。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主歌部分主唱聽起來有些破音是參數調Low Tension + High Breath的關係,
    這個現象在Synthesizer V程式內就出現了。

…這首歌不知道編曲還是混音上哪裡出了問題,我總覺得聽起來有些空蕩…?
樂器放太少還是各樂器的節奏 / 旋律變化不夠?
這麼多年我仍是沒用吉他塞一堆音符就不會編曲啊…

2024/07/13

[樂曲解說] 樂與路 My songs, my way, and ...keep walking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樂與路 My songs, my way, and ...keep walking」。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18 Verse 1
0:46 Pre-Chorus 1
1:00 Chorus 1
1:28 Interlude
1:43 Verse 2
2:11 Pre-Chorus 2
2:25 Chorus 2
2:54 Guitar Solo 1
3:22 Chorus 3
3:51 Keyboard Solo
4:05 Bass Solo
4:19 Guitar Solo 2
4:33 Drum Solo
4:48 Piano Solo - Finale

-------------------------------------------------------------------------------

歌詞與解說:
  • Verse
    人來來往往
    總是不停在岔路中迷惘
    我收起行囊
    把門關上 不再回頭望

    Pre-Chorus
    路途上風雨大
    我滿身是傷 跌坐在路上

    Chorus
    我要走的路那麼那麼長
    你是否願陪在身旁
    歡笑和哭泣一起大聲唱
    走在崎嶇的道路上

    我絕不放棄夢想和希望
    縱使全世界笑我傻
    耳旁又響起熟悉的旋律
    我站到七彩燈光的舞台上

這是我對自己夢想的總結,很直白的一首歌。

舊版歌名:「路 Keep walking 」,
因為撰文當下的2024年發現有商業歌曲也用「路」作曲名,所以改成現在這個名字。

這首歌奠定我寫詞大多只寫一段的習慣: 除非有特殊意圖、不然我通常都不會針對樂曲第二次反覆寫不同歌詞。
我覺得自創歌曲的詞如果寫太複雜,會較難讓人第一次聽就琅琅上口。

-------------------------------------------------------------------------------

創作背景:
Pop / Rock曲風。
廣義來說算是新歌,
2011年有做成音檔上傳到現在已消失的其他媒體上公開過很短一段時間。
印象中應該是寫於2008~2009年,是在籍其他樂團時的作品。
在某次跟該團練習前在彈琴暖身時突然行雲流水寫出來的,
曲跟詞幾乎同時完成,和弦跟主旋律大概只花了兩三個小時用哼哼唱唱就搞定了。

沒有Bridge,是一首結構簡單的歌曲,也是我少數從頭到尾都沒有轉調的作品。
我還在玩樂團時都會寫一首讓各團員有獨奏段落的歌曲,這首歌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這版不是樂團編曲,但最後尾奏的各樂器獨奏段落還是保留。

包含這次一共修改過三次。
前兩次時算是大修,這次則是基於第二版的修改,但和弦結構都沒變。
  • 第一版因為是樂團時期,我只負責吉他跟主唱與最低限度的鼓。
    吉他獨奏則是使用C大調音階,沒有轉調或太多外音,
    相對後面兩版、這版的旋律性較明顯。
    對第一版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YouTube頻道的播放清單中找"My past performances with bands"這個清單。

  • 第二版則是獨立完成包含合成器在內的全部樂器,並追加最尾聲的鋼琴獨奏,
    2011年上傳的是這個版本,當時曲名改成「在旅途之中 On the road」。

    對半路出師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我來說,這段鋼琴能完成還真不容易,
    事隔十幾年已忘記當初如何寫出來,從現有的譜來推測應該是高音部跟低音部拆開寫再組合。
    我個人很喜歡整體旋律的起承轉合,雖然對會彈鋼琴的人大概會覺得簡單到睡著。
    鋼琴和聲如果有不太合的地方只能說我盡力了,2024年這次修改花了兩天在修仍差強人意,
    當時半桶水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現在就得自己負責擦屁股。

    吉他獨奏則嘗試半途轉去C小調、並導入一些沖繩音階,整體的實驗性較明顯。
    不過現在各位聽不到這版了。

  • 第三版主要基於第二版,但修改一些拍點及和聲等小地方,並再次更改曲名。

    貝斯第二版原本以旋律順階 = 轉位+分割的方式譜寫,
    但有些分割的外音在其他樂器沒有配合下,聽起來感覺很微妙,
    這次就索性改成貝斯全部都跑根音以免麻煩,但聽起來變比較枯燥無趣…

    合成器的襯底節奏部分的音量由於會干擾鼓組的律動感,故調得較不明顯,
    但整體感受並沒有影響太多、仍保有樂器間的層次感。

    吉他兩段獨奏因為第二版沒有記譜,這次全部重寫。
    也是我時隔五年再寫吉他獨奏,上一次是2019年投稿Kiesel solo contest。
    相較於2019年以實驗為主,導入大量外音,
    這次本來想輕鬆點跟第一版同樣用C大調跑跑旋律就好,
    進第一段獨奏的頭幾個小節就是基於這個想法完成,
    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寫著寫著後面還是跑到其他調去,
    轉調似乎已經成為我血肉的一部分了…
    雖然聽不太出來,但第7~8小節還是跟第二版一樣導入沖繩音階。
    但由於精力都放在第一段獨奏,第二段就參考第一版為盡量用簡單點的旋律去跑。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音色庫Weina變成男聲。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重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這首歌琅琅上口、曲調明快,
雖然在我所有樂曲中算是實驗要素相對較少、個人覺得比較不好玩的一首歌,
但卻是我對於夢想的定義。

謹以此歌致我不復返的青春、與所有合作過的優秀夥伴。

2024/06/23

[樂曲解說] 迴溯 The Way to Memories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迴溯 The Way to Memories」。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with Bass solo
0:29 Verse 1
1:06 Chorus 1
1:24 Interlude with Bass solo
1:42 Verse 2
2:19 Chorus 2
2:37 Solo
2:56 Chorus 3
3:14 Chorus 4

-------------------------------------------------------------------------------

歌詞與解說:
  • Verse 1
    雨後的夜空中 繁星點點浮現
    昏黃的月光下 彷彿另一個世界
    緩慢地閉上眼 找尋夢的起點
    由羊群帶著我 穿越

    Chorus 1
    徘徊在迷霧森林 忽暗忽明
    分不清晝夜 飄渺雲煙

    Verse 2
    微涼的晚風裡 喧囂漸漸遠去
    飄盪的風鈴聲 輕唱黑夜的深沉
    疲倦地關了燈 期待心的旅程
    讓輕舟載著我 冒險

    Chorus 2
    擺渡在回憶河流 波光搖曳
    忘卻了時間 今夕何年

2024年截至撰文當下,包含這首已經寫了六首歌詞,前五首都是用言簡意賅的成語堆疊。
要說偷懶也可以,但也是因為歌曲主題/意境讓我不太想用白話或口語來填詞,
但這首歌就很適合用白話來填詞。

歌詞淺顯易懂,沒有什麼特別隱喻,單純就是描寫睡前景色、並以副歌的做夢一事來解釋曲名。
不過畢竟是女主唱,遣詞用字得花更多心思。

-------------------------------------------------------------------------------

創作背景:
Ballad / Folk / Pop曲風。
這是一首適合睡前聆聽的輕柔女聲抒情小品,也是我寫歌十多年來第一首女主唱。

2015/02/12曾上傳無主唱的純器樂版到SoundCloud,並在此Blogger張貼樂曲解說。
這次重寫一篇新文章主要是:
補上了新寫的主唱詞曲並重新混音、也使用不同的串流播放平台,且原本的文章太短,
以更新方式補文倒不如直接重寫一篇文章還省事些。

原曲完成在2009~2010年,是短暫作客其他樂團時為了出借給該樂團而寫,舊曲名:「醉」。
當時基於樂團創作方式,我寫完整體架構、和弦及全部吉他後,主唱與其他器樂就讓該團成員自由發揮。
幸好離團後他們大概覺得這首很無聊而沒有收錄進EP,不然著作權上就不太好釐清了。
結構非常簡單,因為當初想挑戰在有轉調的前提下以最少的和弦寫完一首歌--雖然最後好像沒有成功。

2015年補寫貝斯與合成器並將中文曲名改成現在這個,
改曲名是因為沒放主唱之前我覺得這首歌無聊到很適合睡前聽。
貝斯本來不是主角,但兩段Solo反而讓它成為樂曲重心,
現在我搞不好無法寫出比這更好的旋律。
另外遺憾的是我對合成器的音色沒有甚麼研究,所以沒有辦法放更多想要的音色以營造幽靜的感覺。
其它也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能力有限,最後還是決定以這個樣貌釋出。

主唱詞曲、中提琴都是此篇撰文的2024年完成,並配合主唱延長了主歌八小節。
中提琴是取代舊版在主歌時的電吉他旋律,因為發現該旋律會影響主唱,
而且我也沒有特別喜歡,索性換成更符合歌曲感受的中提琴。

吉他Solo事隔久遠,已經想不起來當初是如何架構,
翻了翻自己舊微軟Blog在2010/03/12的文章,
當時只寫"很喜歡這段Solo、但即興寫作時因為換一個和弦就轉一次調並不好彈,想了很久。"
另外就只記得用了不少代用音來實踐習得的樂理,而不以旋律性為優先。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本來沒有寫主唱詞曲的樂曲也順勢補寫,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開始製作。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的中文女聲音色庫"青溯 Qing Su",
我很中意它那療癒系的聲音,中意到從未寫過女主唱的我還不知道該用在哪裡就買了,
這次重製這首歌時我第一個就想到要用它來配唱,
實際配唱的效果超乎想像、大幅提升了歌曲的層次。
額外講一下,手邊的Synthesizer V女聲音色庫共有三個:Mai、Weina、青溯 Qing Su。
  • Mai不消說只要買Synthesizer V Studio版就會附,但我倒沒有像大多日本人那樣很喜歡它的聲音,
    更仔細地說、我沒有特別偏好像這樣的典型日本流行女聲。

  • Weina我有試著讓其配唱這首歌,但Weina的聲音雖然軟但正氣凜然,
    覺得它並不適合唱這樣風格的歌曲,調了幾個參數仍是如此。
    所以…在我的作品裡Weina目前還是第一"男"主角,還沒有適合它原本女聲的歌曲。
    順帶一提、Synthesizer V的音色庫音質其實高低落差聽得出來,
    Weina的音質完全對得起它的價格。

  • 青溯 Qing Su雖然我聽了很多影片很喜歡它的聲音,在這首的表現也超過滿分,
    但我第一時間用Default參數配唱這首時,老實說覺得有點不如預期…
    精準地說、是好像沒有其它影片聽到的那麼療癒。
    不過花了一點時間調整後就像前面說的:超乎想像、大幅提升了歌曲的層次。
    然後意外的是它的"呼吸聲 br"很大聲,大到我一度不想放br這個表現進去。
    這個聲音真的讓我著迷,我迫不及待想找看看還有沒有適合的歌曲讓它配唱了~
…歌曲完成、文章也打完才發現曲名跟音色庫的名字有重疊。

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我這次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06/10

[樂曲解說] 殘火 Flaming Embers

本篇是解說我的創作樂曲:「殘火 Flaming Embers」。
試聽網址:
Bandcamp:


YouTube: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1
0:29 Intro 2
0:43 Verse 1
1:11 Chorus 1
1:39 Interlude 1
1:53 Interlude 2
2:07 Verse 2
2:34 Chorus 2
3:02 Chorus 3
3:30 Outro

-------------------------------------------------------------------------------

歌詞與解說:
  • Verse
    傲雪凌霜 邁步前行 無懼風雨
    披荊斬棘 快意恩仇 心如烈火
    海闊天空 隨意遨遊 雲淡風清
    驀然回首 黃昏已近 絕塵孤影
    暮色蒼茫

    Chorus 1 & 3
    殘火燐光 隨風飄蕩
    星沉月落 灰飛煙滅

    Chorus 2
    餘霞斜陽 映照迴光
    日昇月落 剎那永恆
    浮生如夢

這首歌名原本是""殘火燎原",因為前奏讓我有重燃生機的感覺,
後來以這個主題寫詞卻怎麼寫都繞不出日落之景,也燃不起燎原之勢而難產,
無奈只好把燎原刪掉、僅餘殘火,但也因此順利寫完。

歌詞也算直白,主歌就是常見的年輕氣盛、轉眼青春不再;
副歌則是人生所剩無幾,盼餘下一點殘火最後能再發光發熱直到灰飛煙滅。
年紀到了就難免會寫這種感嘆風燭殘年的文章。

主歌本來預計要寫兩段,
沒料到第一段就讓我在押韻與字數上吃盡苦頭,只好放棄不寫第二段。
副歌因為第二遍跟第三遍連在一起,無論如何都至少要有兩段。

撰文當下的2024年,包含這首已經寫了五首歌詞,幾乎每首都是用言簡意賅的成語堆疊。
要說偷懶也可以,但也是因為歌曲主題/意境讓我不太想用白話或口語來填詞。
不過自己也非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之人,
寫到這首時讓我深感腦力已透支,下一首應該不會這麼咬文嚼字了。

-------------------------------------------------------------------------------

創作背景:
正確的曲風不知道該怎麼分類,算旋律性較明顯的輕金屬小品。

廣義來說是未發表過的新歌。
這首是2010年短暫作客其他樂團時為了出借給該樂團而寫,
當時已經把全部架構包含吉他、貝斯與鼓都寫完,舊曲名:「破 Throughout」。
之所以十多年來一直都沒發表,是由於當初離團時本來要把我自己的創作收回,
但對方希望能將創作出借讓他們收錄在EP裡,
結果我後來拿到EP (自掏腰包) 發現原本應該是我原創的樂曲,作曲者卻變成該團集體創作…
明明只是把作品出借而已,但不曉得為甚麼作者變成對方...
(不過我提供給對方的譜有些吉他段落故意寫錯)

我當年還在當代論壇發文詢問這種狀況該如何釐清著作權: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E9%9B%A2%E5%9C%98%E4%B9%8B%E5%BE%8C%EF%BC%8C%E7%99%BC%E7%8F%BE%E5%89%B5%E4%BD%9C%E8%80%85%E4%B8%8D%E6%98%AF%E8%87%AA%E5%B7%B1.157148/

因為前述的狀況加上這首歌原本就是以出借為前提,沒有放太多心力,
既然不是什麼嘔心瀝血的作品,就對製作這首歌興趣缺缺。

2023年因為有了人聲合成軟體Synthesizer V作為主唱,
我開始將過去所有因無法錄唱而以器樂型態推出的樂曲重新補上了一直都空缺的主唱旋律,
本來沒有寫主唱詞曲的樂曲也順勢補寫,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製作。

這是我目前為止唯一一首沒有吉他獨奏 Solo 的樂曲。
畢竟是出借用途,盡可能不要把歌曲弄得太複雜,
所有人都能快速練好,聽起來卻能有模有樣是重點,
所以原本的整體架構也很簡單,簡單到吉他除了前間奏以外初學者等級就能彈出來,
印象中我當時不管練團還是表演,前間奏以外都彈到快睡著。

回去看我的舊微軟Blog在2010/03/12所寫的歌曲解說,
當時是受該團主唱要求,盡量寫成Killswitch Engage風格,
我好像在前奏有試著模仿Lamb of God的Redneck…不過應該還是我自己的東西佔絕大多數。
且因為歌曲太簡單所以把心思放在轉調上,前奏到間奏一共轉了三次調。
然後…我自己都忘記這首歌含記譜只花了兩天就寫完,年輕時的創作力真是驚人,
這次只是修改跟補寫就花了半個月…

這次製作發現樂曲長度太短,一度想要放Solo進去,
找了幾個之前我在其他人的樂曲裡所寫的Solo段落,可惜無法完全吻合,
只好放棄Solo、改成多重複一次副歌了事。

這次製作除更改曲名、小幅修改一些原本寫好的段落,也補上了弦樂及主唱。
曲名原本就打算改掉,不過一開始仍以"Throughout"作為副標題及主軸思考,
後來重聽了幾次樂曲,前奏在我腦中浮現了死灰復燃、殘火燎原的畫面,
就決定用"殘火燎原",為了配合歌詞又再改成現在這個名字。

主歌的吉他是這次新寫,不過撰文當下我仍在等待左手肌腱炎復原,
所以沒有實際驗證這段吉他樂句的實用性,理論上應該是彈得出來…

弦樂一開始只打算當作襯底,但實際混音後反而覺得前奏跟間奏的重心變成它。
第二段主歌以後的中提琴是混音差不多完成的最後一刻才寫的,
因為始終覺得樂曲稍嫌空蕩,決定放點簡單的東西填補,也真的起了畫龍點睛之效。

畢竟是很舊的創作,樂曲結構老實說有些問題,
例如副歌最後兩小節就不是很理想的處理方式,
但因為後面銜接的部分轉調轉出去了,若要解決又得大費周章重寫補寫。
另外副歌的和弦我一直感覺配得很微妙,可是能想到的相關和弦都試過一遍還是原本較好,
像這類由樂句 Riff 衍生出來的和弦進行,我個人的能力很難找到最完美的解釋…
基於以上理由,這首歌一些不甚理想的轉折與段落也就只好得過且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主唱使用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音色庫Weina變成男聲。
但由於目前版本Synthesizer V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所以主唱的部分說不上完美。

另外由於我這次混音盡量不在錄音軟體DAW內拉音量Automation、也不用Compressor控制主唱音量,
所以主唱無法避免地會有明顯音量大小不一的狀況。

2024/04/18

比較金屬曲風的音箱模擬軟體、 與由專業錄音師以麥克風錄製的真實音箱間差異。

雖然這首歌的的主唱佔比極低,但根據樂曲不同會有鼓混音非常大聲的狀況,
若只想聽相對較清楚的吉他可以聽Bridge ~ Solo。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40 Verse 1
1:03 Chorus 1
1:15 Interlude
1:38 Verse 2
2:02 Chorus 2
2:16 Bridge
2:40 Solo
2:51 Chorus 3
3:03 Outro

1. Bogren Ampknob系列

  • 吉他是軟體吉他VSTi。

  • 左右兩側的音箱是模擬Dual Rectifier的RevC,
    中間的節奏吉他是模擬Peavey 6505+的66o6+,
    Solo則是模擬Peavey 5150的5169。

  • Bogren Ampknob RevC的主要頻率集中在低頻,
    如果是用手機或筆電的小喇叭聆聽會因為聽不到低頻而顯得非常小聲。

  • 所有吉他音軌都沒有單獨做EQ或其它頻率上的處理。

  • 副歌的Death voice合聲則是掛上Ableton Live 11內建的Fuzz。
    本來參考下面這個影片要用Helix Native的RAT,沒想到Helix Native聽起來非常糟糕…


2. Marshall JCM2000 TSL + Marshall 412 Cabinet

  • 2009年3月以麥克風錄音,錄音室是普魯士藍、錄音師是DD (低低 / 陳信華)。
    收錄在好像名為"噪聲休止"的地下樂團合輯中。
    (這版除了吉他跟合聲以外都不是我的創作)

  • 吉他是Jackson KE2,效果器為EHX Metal Muff,應該是進音箱Clean Ch.。

  • 說明成品品質不佳的原因:
    品質不佳跟錄音師的技術沒有直接關聯,而是因為預算極低 = 8000新臺幣;
    一個工作天內要錄完所有樂器及主唱合聲、還要混音;
    當天鼓手狀況不佳,完全錄不起來,有2/3的時間耗在錄鼓上。
    雖然混音後製都不好,
    但至少吉他是真人真琴在專業錄音室由專業錄音師以麥克風收音。

    題外話、後來錄音師找了時任血肉果汁機的鼓手補錄幾段銅鈸,
    因為這個緣分、我們同年在搖滾台中的表演也是請他代班,
    錄這首歌的貝斯手後來也被延攬進血肉果汁機。

  • 因為從初學就不想弄壞Pick、所以幾乎沒有練Pick刮弦,
    結果就是這首歌的刮弦聽起來很好笑~

  • ...然後就是,副歌的Death voice合聲是我唱的~(笑)

3. Marshall JCM2000 TSL + Suhr Reactive Load:

  • 宅錄作品,純器樂。
    前製及後製條件與第一首樂曲有80%以上雷同,
    除了吉他音箱不同以外、就是這首貝斯與Reverb有加掛EQ。
    (但貝斯有相位問題)

  • 一樣是軟體吉他VSTi。
    訊號進音箱前在DAW內有掛POD Farm 2的TS系OD做Gain boost。

  • Cab IR是我自行混合的Redwirez Marshall Greenback 412,
    IR loader應該是IGNITE AMPS的NadIR。
結論:
如果是金屬曲風、且預算跟時間都不足,
那麼進錄音室用麥克風錄實體音箱不會讓作品更好。
極端一點說、在"金屬宅錄的領域"上,實體音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2024/02/21

日本資深錄音師講解挑選監聽耳機的重點

日本有二十年資歷、擅長Jazz類Acoustic錄音的錄音師檜谷瞬六講解購買錄混音監聽耳機的重點:
https://www.snrec.jp/entry/special/headphone_how-to-choose
監聽耳機的優點:
  • 可以確認使用喇叭監聽時得開大音量才能確認的音量感與細節。
    因為住宅環境等因素無法以大音量使用監聽喇叭時,耳機反而能以近似喇叭大音量時的感覺來作業。
    特別是低頻部分,僅用音量小的喇叭時常有難以判斷的地方。
    耳機不只混音、在Track making選音色上也有其效用。

  • 容易做複數比對。
    無論是喇叭或耳機,在混音階段使用多種不同尺寸與類型的工具聆聽比較以找出問題點的工作特別重要。
    但擺設複數喇叭、或者交替使用複數喇叭不管是環境還是時間、甚至費用上的困難度都不小,
    相對之下使用複數耳機作者認為一樣可以做到同樣效率的確認。

  • 用來辨別精密的定位與左右聲道的微妙平衡差異。
    作者認為就算是在錄音室以喇叭做主要監聽工具的錄音師,
    也有相當多人在要辨別精密的定位與左右聲道的微妙平衡差異時會使用耳機。
挑選監聽耳機的要件:
  • 作為監聽的嚴格程度。
    單純聆聽用的話挑自己喜歡、聽得舒服的音色是無妨,
    但作為監聽的話,根據使用狀況必須找到能夠提升自己工作品質的東西。
    當混音或平衡處理不順、以及選擇的Sample跟樂曲不合時,會明確告訴你"沒有處理好"的工具就是好的監聽。

    當你使用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以及正在處理中或者你知道處理有問題的音檔在試聽時,
    若那副耳機會讓你感覺"這個聲音應該可以交給客戶"的話,那其作為監聽來說恐怕不容易幫你找到問題點。

  • 需要根據音樂風格選擇耳機嗎?
    舉例來說、若某個耳機不擅長傳達聲音密度,那它就不適用於Beat強烈曲風的Track making;
    反之、若是Acoustic曲風,
    要是耳機無法表現聲音的細膩度、或者讓你有粗中帶細的感覺,就無法在聆聽時於腦海中浮現畫面。

    另外、有時監聽的高解析度與細膩度反而會讓人過度在意不太重要的部分,
    導致迷失了整體的平衡,甚至在要營造失真時會讓你不必要地鬆手。
    (特別是耳機對於失真度高的音樂稍嫌敏感)

  • 留意反應靈敏度與隔音性。
    當耳機由錄音演奏者使用時,一般都偏好反應靈敏度佳、容易直接判斷演奏力道的耳機。
    不過能明顯將演奏缺點一覽無遺的耳機雖好,用在演唱上有時反而因此讓歌者變得神經質。

    另外、錄音時監聽音量常會較大,所以也可把大音量下較不易失真這點納入挑選要件。
作者在私人錄音室混音時會先用喇叭以稍大音量展開作業,
同時從擁有的多副耳機中選擇較高解析度者來跟喇叭平均地交替使用。
接著換成別的耳機來修正前一副耳機沒處理到的問題。
最後則改用較偏向一般娛樂類型的耳機,盡量客觀地以一般聽眾的角度去聆聽。

作者自述他若只用一種監聽容易失敗,所以他習慣用複數的監聽工具比對。

=================================================

耳機混音實在不是一件易事,
翻譯這篇文章的前一周我都在跟如何決定主唱的音量奮戰。
很多時候用監聽耳機聽覺得這樣可以了,
結果放到筆電及手機等裝置上時樂曲平衡變成主唱 + 伴唱帶,完全沒有一體感,
這部分我後來才注意到是自己的判斷基準不對,
之前很少混人聲,加上覺得主唱是重點就會想要主唱大於鼓組,
如此一來當然就難以避免出現主唱大於其它樂器的伴唱帶感。

另外前面原文作者習慣用複數監聽工具,
但像我這種缺乏經驗的業餘玩家反而是工具越多越不知道該以哪個作判斷基準,
結果就是前幾年混出了平衡很有問題的作品,
導致現在的再重製有大半時間在修正過去的錯誤。
這次的再重製至今三個月都只使用耳機混音,
單一工具讓我在主唱以外的樂器部分處理地非常順暢,
所以我個人會建議經驗不多的業餘玩家盡量用較少的監聽工具以免影響自己的判斷。

2024/02/06

DAW輸出音訊檔案32 bit floating轉24 bit fixed請加Dithering

關於32 bit floating轉24 bit fixed的Dithering有兩種說法:
  • Waves
    https://www.waves.com/audio-dithering-what-you-need-to-know
    32 bit floating跟24 bit fixed是同位元深度,降轉不用加Dithering。
    "You don’t need to dither when going from 32-bit floating point to 24-bit (because 32-bit floating point doesn’t have a higher bit depth), but you do from 32-bit fixed point to any lower bit depth."

  • iZotope
    https://www.izotope.com/en/learn/what-is-dithering-in-audio.html
    32 bit floating轉24 bit fixed要加Dithering。
    "almost all modern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s operate at 32-bit floating point or higher internally, so if you’re exporting a 24-bit WAV file for mastering, you should also dither."
我認為Waves的說法有道理,
且32 bit floating跟24 bit fixed確實屬於同樣的位元深度,
所以我最近使用Ableton Live 11以24 bit 匯出樂曲時都沒有加Dithering。
但今天在做一些測試時留意到Ableton每次輸出的音質都不一致,
本以為是Analog plugin的關係,
做了比對才發現Ableton的32 bit floating轉24 bit fixed不加Dithering會明顯失真
加了Dithering的24 bit Wav音質就好很多。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Ableton Live 11的問題,
但建議各位只要降轉就還是加一下Dithering吧。
現在又要把已經上傳的樂曲用32 bit floating匯出Wav重新再上傳一次…唉…

基於我個人最新的經驗,即便32 fp > 24 fixed理論上不用加Dither,
但在不知道DAW會怎麼轉換的情況下,建議各位最好位元降轉一律都加Dither以免麻煩。

現在數位、串流化的聆聽習慣興盛,且一般電腦也能夠直接播放32 bit floating檔案,
直接匯出32 bit floating WAV反而簡單省事。
我本來以為電腦內建的16 bit音效卡無法播放32 bit floating WAV,
昨天試了一下不管電腦還是手機都沒有問題,可能是內建的播放軟體本身就能內部轉換,
聲音怎麼樣是其次、只要32 bit floating WAV能在一般裝置上播放,
未來應該不需要再降轉成24 bit以下徒增困擾。

2024/01/18

Dreamtonics Synthesizer V / SynthV 人聲合成軟體簡易心得

2023年我注意到Synthesizer V這個人聲合成軟體的當下如獲至寶,
這代表我過去寫的歌終於能夠以最完整的面貌呈現了。
剛入門摸索Synthesizer V的心得是:
  • 不要在錄音軟體 (DAW) 上開啟Synthesizer V,
    最好是先用Standalone模式匯出Wav檔再丟進DAW內。

    Synthesizer V在Ableton Live 11內各種卡頓、斷音、跳音…等,
    很像Buffer不夠才會出現的狀況一應俱全,
    明明Buffer是44.1 kHz / 2048 Samples,DAW內顯示CPU使用率也才12~20%,
    所以可以排除是硬體問題而導向Synthesizer V相容性不佳。

  • 跟Ableton Live相比,操作並不是很直覺。
    Piano roll的縮小放大、上下左右移動不是很便利;
    沒有事先弄好Midi的話,在Synthesizer V內鍵入音符是件苦差事;
    (我覺得我已經被Ableton寵壞了…但也可見Ableton的介面真的簡單易用)

  • 沒有任何操作說明及參數解說。
    如果不想弄PDF Manual,至少學學Ableton Live弄個可關閉的簡易解說小視窗,
    滑鼠游標放在某個功能上就會顯示說明。
    我最初幾天是一邊摸索一邊用手機查網路,猶如瞎子摸象,對新手非常不友善、也沒有效率。

  • Synthesizer V內建的Gender功能意外地好用。
    我這次買了三個音色庫:Mo Chen、Qung Su、Weina,
    結果男聲Mo Chen配唱我的樂曲聽起來十分微妙,
    反而是Qung Su、Weina轉換性別後的聲音比較合。
    另外、Weina實際的聲音聽起來很軟,如果不是有轉換性別功能,我搞不好沒地方用…

  • Synthesizer V原廠網站購買要額外加5%營業稅,但是會開發票…
    希望發票能夠中獎補貼一下~
    如果要便宜的話DLsite還是目前首選,雖然音色庫不算豐富,但常有特價促銷。

  • 不曉得是我沒找到用法還是本來就不支援,
    Synthesizer V在Piano roll裡剪下/複製音符時不會一併將Automation (Parameters) 帶走,
    Automation另外複製也就罷了,但剪下複製的時間軸卻又不會跟音符同步,
    這實在很麻煩…

  • Automation沒有可觀測參考的數值。
    你得要用肉眼去辨識判斷Automation的量,這在音量控制上是個超級大麻煩。
    我這次匯出Wav進DAW才發現Verse 1跟Verse 2音量有微妙的差異,
    回頭去Synthesizer V內查才發現兩段音量Automation沒有完全校準,
    因為兩段Automation曲線不是完全一樣、不能用複製貼上,
    只好用老花眼盯著螢幕慢慢對、慢慢拉。

  • 最糟糕最惡劣的問題。
    我不知道在其他DAW上會不會發生、但Synthesizer V 在Ableton Live 11內會"自動儲存SVP檔案",
    這意味著只要在DAW內亂調、甚至刪除Synthesizer V內的音符,
    就算你沒有儲存當下的DAW Project跟Synthesizer V SVP,
    Synthesizer V仍會自動儲存最後的工作狀態,當你再次開啟DAW時就會發現檔案不一樣了,
    事實上我有幾次以為沒有儲存就沒事而做各種調整測試,結果重開Project才發現豬羊變色!!

    幸好檔案每天都有備份才沒有做白工,但也深感Synthesizer V這個極度惡劣的功能只會造成使用者的麻煩。
    不是很確定它自動儲存的時機,但推測是在DAW的Project要關閉時,
    而且不管你有沒有選在Host內儲存它都會自動儲存最後的工作狀態。

    建議各位在DAW內開啟Synthesizer V時最好先備份當下的SVP檔案,
    以免一個疏忽、費心耗時調整的檔案就被"自動儲存"給洗掉。
Synthesizer V Weina演唱。
使用Gender功能把中文女聲Weina變成男聲,效果不錯,聲音還有點像我之前的主唱。
歌詞打上去其實表現就差不多了,
有些抑揚頓挫雖不合意,但不想深入研究怎麼調整就睜一只眼閉一隻眼,
所以我幾乎沒有什麼調整,也沒有太多心力慢慢調整,科技進步真好。

我的Synthesizer V/ SynthV 原創樂曲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3pCQ6za0abHc--ecDnDU_WZUpElIbvLg&si=N2d40s3LP3nZrV4-


==============================================================================

2024/01/30更新
這邊講一下兩個我遇到的狀況,
不確定是本來Synthesizer V程式設計的問題,還是我漏掉了什麼?
但總之、這兩個狀況很蠢:
  • 複製貼上時若有音符重複,Synthesizer V會將新的音符"覆蓋"在舊音符上、而不是取代。
    覆蓋的意思就是系統會判別成兩個獨立的音符在同一個位置上,
    基於Synthesizer V若有音符重疊就無法發聲的設計,
    意即你必須先刪除原有音符才能貼上新音符…這什麼史前時代的設計?

    萬一你貼上後沒注意就紀錄的話,
    要解決無聲現象、你就只能手動"一個一個"慢慢點重疊在上方的音符後刪掉,
    還不能Ctrl + A再按Delete刪除…

  • 在Ableton Live 11內以Plugin使用時,
    Synthesizer V無法正確地辨別Tempo automation。
    我現在正在處理的樂曲有一段速度是從BPM 74加倍變成148,
    然後很神奇地Synthesizer V在該段落不是繼續往下播放、而是迴圈跳到前面某個小節,
    就算避開加速的部分、直接從同樣BPM 74的下一段開始播放,
    Synthesizer V卻又比樂曲快了十幾個小節…這…
    解決方式就是不要在DAW內使用Synthesizer V...爛死了。
弄歌弄到一半不只主唱莫名迴圈對不準小節位置、還突然全部沒聲音,搞得我火都上來了…

==============================================================================

2024/02/06更新
這邊補充一個我剛剛才發現的兩個狀況。
  • 前面提到Synthesizer V內建的性別轉換功能 Gender 其實有個頗為嚴重的問題:
    使用Gender轉換後會在不特定字詞的發聲時伴隨類似機械人聲或者像是蛙鳴的聲音
    呃~聽起來就像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那樣,
    因為這個聲音會被咬字壓過去,所以不注意聽不會發現,
    但轉成Wav後單獨聽就可以聽得相當清楚…
    沒用Gender就不會出現,但偏偏現在只有Gender後的聲音最適合我的樂曲…頭痛了。

    總之、目前有需要使用Gender功能的話,最好先做好心理準備,
    雖然混在樂器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但畢竟還是存在。

  • 另一個就是匯出Wav聲音會變,就算是匯出32 bit floating 也一樣。


==============================================================================

2024/02/14更新
前一段提到Synthesizer V會不特定出現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的問題,
可以透過AI Retake暫時處理:
  • 點選有問題的句子,使用AI Retake。
    再把AI Retake的新句子刪掉,或者用Undo (Ctrl + Z) 回復上一動。
    原本有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問題的句子就會變得正常些。
這個問題可能是聲音合成引擎的瑕疵,
而且只要一旦句子在合成過程中出現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
就算重新讀取SVP檔案、或者用AI Retake"以外"的調整,這個聲音都不會消失,
只有用AI Retake讓聲音合成引擎主動重新計算才會修正。
即便用AI Retake處理過在極少部分字尾還是會有一點點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
但基本上不是非常明顯、就算Wav單獨拉出來聽也不容易發覺。

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的成因可能跟Gender功能無關,
我個人推測是同一個SVP檔修改越多次越容易出現

因為我回去聽幾乎沒有什麼調整的第一首歌主唱音軌時,
發現它幾乎沒有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三首歌裡面修改最多次的歌曲則剛好相反。
大概就是這樣,在原廠沒有修改這個問題之前,
各位如果有遇到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可以試試上面的方法。

…過去已經匯出上傳的三首成品我不想再重弄了,只是虐待自己而已…

另外、今天又發現一個很罕見的瑕疵,
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固定句子前方會出現該句字首的發音,
如:「曾經」這句話的一個小節前會莫名出現一兩次"cé",好像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

…為啥什麼怪問題都給我遇到…

==============================================================================

2024/03/19更新
已經用Synthesizer V製作了五首歌,
但直到這次的第六首才真的了解「' = cl」喉塞音 glottal stop的基本用法,
像我這樣沒有研究過發聲的人可能搞不懂什麼是glottal stop,
其實在Synthesizer V上的用途就是所謂的斷音、頓音或促音,
基本用法:
  • 兩個(單)字的詞彙中在後者的字首鍵入「'」,如「唱'歌」,
    那麼Synthesizer V就會在「唱」與「歌」中間斷開停頓一下。
    (呼吸聲「br」也可以在字首放「'」)

  • 在單字後方放一個只有鍵入「'」的音符,
    那麼在「'」前方的字就可以做出嘎然而止的停頓,
    「'」的音符長度越短,前方字彙到突然停止前的持續時間就越長。
    假設某字的長度有4分音符一拍,後方的「'」若為一拍時,
    那麼該字可能在8分音符甚至更短就停止發聲,
    反之、「'」縮到128分音符的話,該字就可能會盡量拖到拍長結束前才停止。
下面的原創曲就用了不少這個斷音技巧,
不僅用來斷音、也拿來調整想要的發聲長度,如歌詞中的:
漫長追"求"、停滯的時間開始轉動、燃燒著"我"、冷卻的鮮"血"、千錘百"鍊"、赤煉之"劍"...etc。

歌曲及歌詞解說:
https://chichengjuanhe.blogspot.com/2015/05/burning-sword.html


==============================================================================

2024/04/29更新
Synthesizer V節奏轉換 = 變速機制有重大瑕疵!!
版本是目前最新的1.11.0。
我目前處理的歌曲速度變化是BPM 60 > 120 > 60 > 210,
前面三個變化都正常,但切換成210後整個程式包含樂曲及人聲就會產生約170 ms左右的誤差,
不管在將背景樂曲匯進Synthesizer V程式內、還是人聲匯出Wav進DAW檢查都如此。

為了驗證、
我用之前已經處理好的另一首74 > 148 > 74變速曲來反覆修改再多次匯出Wav確認,
基本上誤差都在不影響聽感的6 ~ 12 ms範圍內,
所以我推測這個瑕疵很大機率是Synthesizer V對200 BPM以上的變速不精準所導致。
解決方法就是不要變速,不同速度的歌詞分開成一段一段不同Project處理…爛死了。

然後就是Ableton Live 11不能開Synthesizer V的ARA plugin,
Ableton Live直接崩潰,但Ableton本來就不支援,這倒還好。

另外我很早之前就提過的機械人聲 Darth Vader voice瑕疵仍然沒有解決…別鬧了呀…

順帶一提、
Synthesizer V 1.11.0這版的拍子起始點會抓得非常精準,幾乎都是準拍才會開始發聲,
上一版剛好相反,常常出現拍子前大概6 ~ 12 ms就發聲。
我覺得兩者各有優缺點,這部分就看各人喜好決定要不要在DAW內微調,我懶得調。

==============================================================================

2024/09/18更新
繼續補充我新遇到的Bug,每個Bug都很惡劣,程式版本是1.11.2。
  • Midi突然沒有辦法匯入正確的拍子。
    一律都是4/4,其餘3/4、5/4無法正常匯入需手動鍵入。
  • Windows 11 Home下使用新微軟注音及日文輸入法輸入歌詞無法顯示選字選單視窗。
天呀…我把舊版安裝檔都刪掉了才遇到這堆問題,
Synthesizer V為什麼可以越改越多毛病。

==============================================================================

2025/01/10更新
版本1.11.2、Engine 2.8.1。
日本人測試發現輸出音檔時程式有沒有重新啟動會影響聲音訊號的位置
https://x.com/nwp8861/status/1877366747734348287
  • 圖片最上面是音符的絕對位置。
  • 中間則是在程式內調整完未重新啟動程式直接輸出音檔的位置,
    會比音符的絕對位置還快發聲。
  • 最下面則是調整完存檔後重新啟動的位置,幾乎與音符絕對位置相同。
幸好自從我發現Synthesizer V會有合成不良的問題後就養成輸出音檔前都會重新啟動的習慣。
現在已經很常看到日本人抱怨DAW崩潰後Synthesizer V檔案就會消失的問題,
再不正視這一堆問題,只要其它廠商爭氣點,Synthesizer V的市佔率就很危險了。

2024/01/06

Mono M80 Vertigo電吉他琴袋的設計瑕疵

高檔電吉他琴袋Mono M80 Vertigo有一個設計上的瑕疵,
會導致琴袋內的吉他指板在溫差較大時受潮甚至滋生細菌及黴菌。
這個瑕疵就是面對指板側的ㄇ型HeadLock不是透氣材質,而且跟指板中間會有不小的空隙,
當 (空調導致) 溫度急劇變化時,
不透氣且沒有水分吸收功能材質的ㄇ型HeadLock就會因結露產生水滴,
加上防潑水材質製成的表布無法快速將水氣排除,
所以ㄇ型HeadLock那裡就很容易因為潮濕而導致金屬氧化、細菌黴菌滋生…等問題。

我會發現這個瑕疵是因為前幾年搬家後從琴袋裡拿出Framus高階琴時,
看到位於ㄇ型HeadLock那部分的弦嚴重鏽蝕 (搬家前才換弦),
且Inlay上有異樣的粉紅色塊 (見下方備註),才發現ㄇ型HeadLock會悶積水氣。
當時搬家過程中我在新住處有開冷氣,想說可以除濕,卻沒注意到空調開關的溫差而導致的結露現象…
事後拿紙巾擦拭ㄇ型HeadLock部分,結果紙巾都是紅色…嘖。

相較之下、Kiesel 的琴袋在整天下雨的梅雨季、且未除濕的環境裡擺了快兩周,
結果卻幾乎沒有零件氧化生鏽,就知道因為溫差產生的結露比梅雨季的環境還潮濕。

備註:
粉紅色色塊是細菌… 就是你偶爾在廁所裡面會看到的粉紅色污垢,那是屬於Methylobacterium的一種細菌,
不幸中的大幸是那不是黴菌不會生根,但會成為黴菌的營養引來黴菌滋生,
且因為此細菌對清潔劑、消毒殺菌劑、酒精…等有極強的抗性,所以不容易清除,
雖然70度以上的熱水能殺死此菌,卻不是每個東西都能淋70度熱水呀…

2024/01/01

錄音軟體Samplitude PRO X8簡易心得

我從十幾年前就對Samplitude這個錄音軟體 (DAW) 很有興趣,
因為它跟高階錄音軟體Sequoia同樣是Magix所製作,但Samplitude的價格則只有Sequoia的六分之一,
即便如此Samplitude也要好幾百美元,不能隨隨便便亂買。
今年剛好看到Samplitude特價不到200美元,忍不住就買下來想代替使用多年的Ableton Live。

這邊就簡單講一下我這個外行人最近幾天調整Samplitude PRO X8的想法。
  • 彷彿Windows 95時代的過時使用者介面。
    圖像粗糙可以辯稱是為了節省資源、專注作業,
    但連我這個有經歷DOS末期的人都覺得介面太老舊,
    Smartphone時代的年輕人又有幾個能夠忍受?

  • 不直覺、違反人性的操作方式。
    2023年都要結束了,居然還有DAW不支援滑鼠、+-鍵來放大縮小,一定要用組合鍵。
    Ableton Live十幾年前就用到爛的多種操作技術,Samplitude居然到現在一樣都沒引進…
    然後能透過滑鼠右鍵開啟的功能異常地少,這家公司好像還活在滑鼠不普及的年代。

    Ableton Live用很簡單的方式一個步驟就能建立Aux / Sub channel,
    Samplitude要多花好幾道手續,而且識別度極低。

    可以自由搭配工作區塊乍看很先進,實際上反而浪費空間、並徒增作業繁瑣度,
    明明一個整合的File manager / browser就能搞定檔案 / Project / Plugin / +a的管理,
    Samplitude硬是分成五六七八個工作區塊。

  • 系統穩定性差,與Windows 11的整合極為惡劣。
    Windows事件檢視後台的紀錄裡, 程式停止回應的嚴重錯誤有90%都跟Magix / Samplitude軟體相關,
    嚴重時不僅每天發生、還一天好幾次。
    一個多年在Windows耕耘DAW的軟體,程式崩潰的嚴重程度簡直筆墨難以形容,
    同時間安裝的Ableton Live 11一次程式錯誤都沒發生。

    然後Plugin列表居然會出現重複的VST3 Plugin,
    Melodyne有兩個、oZone 11有兩個、Line 6 Helix Native也有兩個…
    另外Preference內關於Plugin的設定明明更改了,
    程式重開卻發現又跳回之前的設定,這什麼爛東西…
    2023/12/21在Magix官網開兩個support ticket,到現在連個屁都沒有。
大概就是這樣…
對Samplitude有興趣的可以測試看看自己悟性跟耐性,
我太愚鈍了沒辦法駕馭。

標籤

器材評測 (97) Electric Guitar (75) 重要知識 (54) Recording Gears (53) 雜談 (36) Guitar Amp (32) Software (28) Effect (27) VST (25) 創作樂曲 (25) 樂器保養 (24) Synthesizer V (23) Soul Power Instruments (20) Bogren Ampknob (19) Headphone (19) Gibson (16) Marshall (16) 木材相關知識 (14) Kiesel (11) 木紋 (11) 監聽喇叭 (11) RME (10) Suhr Reactive Load (9) TS-808 (9) Cable (8) Framus (8) String (8) 溼度 (8) Analysis Plus (7) Bogren IRDX Core (7) Fender (7) audio-technica (7) AKG (6) Blackstar (6) Bridge (6) Cornell (6) DAW (6) Knaggs (6) 歐陸電吉他小廠 (6) Bogren Krimh Drums (5) Boss (5) Ibanez (5) KS Digital (5) Pickup (5) Ableton Live (4) Focal dystonia (4) Jackson (4) Maxon (4) SPL (4) 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4) 肌腱炎 (4) FreedomCGR (3) GHS (3) Genelec (3) Headphone Amplifier (3) ME Geithain (3) Mesa Boogie (3) Seymour Duncan (3) Shin's Music (3) 檸檬油 (3) Bass (2) Bogner (2) D'Addario (2) ESP (2) Fender Japan (2) Kid's Guitar (2) MXR (2) PRS (2) Vovox (2) Vox (2) Warwick (2) iZotope (2) 指板油 (2) 日本音樂專門學校 (2) &K. Laboratory (1) 320design (1) Addictive Drums (1) Apogee (1) Brian May (1) Dithering (1) Freekish Blues (1) Furman (1) Grace Design (1) Guilford (1) Guitar Pro (1) Heritage Guitars (1) Honda Sound Works (1) James Tyler (1) Joe-X Guitar Works (1) Keeley (1) Lake People (1) Leqtique (1) Mammoth Electronics (1) Mogami (1) Mono (1) Music Msn (1) OLLO Audio (1) Planet Waves (1) Polish (1) Prism Sound (1) Samplitude (1) Softcase (1) Spector (1) Spectrasonics Trilian (1) Suhr (1) Superior Drummer 2.0 (1) TC Electronic (1) Taku Sakashta Guitars (1) Tokyo Effector (1) Vertex (1) Vocaloid (1) WAXX (1) Wampler (1) Waves (1) Weehbo (1) ZODIACWORKS (1) 拭琴布 (1) 浜田麻里 (1) 穩壓器 (1) 詐騙 (1)